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子猷 ① 居山阴 ② ,夜大雪 ,眠觉 ,开室 ,命酌酒 ,四望皎然。因起彷徨 ,咏左思《招隐诗》③ ,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 ④ 。即便夜乘小舟就之 ,经宿方至 ,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 ,王曰 :“吾本乘兴而来 ,兴尽而返 ,何必尽戴 ?”[注释 ]①王子猷 :王徽之字子猷 ,王羲之之子。②山阴 :旧县名 ,治今浙江绍兴。③左思《招隐诗》 :左思 ,西晋著名诗人 ;《招隐诗》 ,内容主要写招人归隐 ,并抒发隐居的乐趣。④剡 :旧县名 ,治今浙江嵊县 ,有水路可通山阴。【导读】首先我们把它译成现代汉语 :王子猷住在山阴时 ,有一天夜里下大雪 ,他睡醒后 ,打开…  相似文献   

2.
魏晋士人提倡彰显个性,表露真情和追求自由,这些观念体现在名士的言行举止中,形成了魏晋特有的名士风流的文化现象.而<世说新语>中王子猷"雪夜访戴"典故正是这一文化现象的极好说明.  相似文献   

3.
《世说新语·任诞》中记载了王子猷"雪夜访戴"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故事,他的任真自然、风度超逸从此传为著名佳话。然而一旦回溯到历史语境,便会发现王子猷与他雪夜拜访的戴逵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品行风范方面存在着天壤之别。王子猷原本并无仰慕隐士之本心,不过欲借戴逵高士之名为自己猎取风雅之誉,这正是东晋一代世风的典型体现。戴逵所著《放达为非道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辨其取舍,求其用心,元康之人的故作旷达,实为乱德乱道之举。戴逵对时代世风的深刻洞察足以戳穿王子猷之流的假面,因此子猷只能借"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为自己开脱。这一段历史的佳话也许只是时间与距离的隔膜给予我们的审美错觉。  相似文献   

4.
"君子"不仅是儒家追寻的理想道德人格,荀子更是将其视为"治世之宝".荀子从人之性恶出发,论证了君子进行"化性起伪""治气养心""好学问道"等后天努力的必要性.君子修身而后治国,正确把握"法先王"与"法后王"的辩证统一关系,制定礼法,进而隆礼法重礼义,以礼法构建有序社会,为人臣子则尽臣道,充分发挥其作为"王霸之佐"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因其语言艺术特色鲜明和魏晋士人风度尽显为历来学者称道,在《子猷访戴》此则故事中,可窥见《世说新语》在语言运用上的简洁传神,故事叙述的流转律动以及名士风度的率真旷达等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滨州学院学报》2021,(5):34-38
《孙子兵法·九地篇》中的"率然"("恒山之蛇")与"同舟而济"的典故,主要源自于合纵家的比喻,"散地""轻地""重地"的概念,则与白起答秦昭王的辩护之词有关。因此,该篇的作成时间应该是在战国末期,其下限不会晚于公元前204年。  相似文献   

7.
陈伽  胡亦佳 《现代教学》2015,(Z1):58-59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炎黄子孙立身处事的基本道德规范。在我国古籍中,对"诚"字的具体论述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礼记·中庸》:"诚者,天之道也。""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诚"既是天道,也是人的本性。"诚"对于个人来说,绝不是外力,因为感知"诚"是一个人尽其本性的方法,是一个人推己及人,参悟天地造化的方  相似文献   

8.
智永     
<正>智永是隋朝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的僧人,系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代孙子,生于南朝陈,进入隋朝时为永欣寺僧,人称"永禅师"。据有关记载,智永在书法史上是一个极为勤奋刻苦的有志之士,书法史上著名的"铁门限"和"退笔冢"之典故就是因奄他而起。智永初从萧子云学书,后以其先祖王羲之为法。他在永欣寺研习书法30年,不但尽得王氏家法,而且广取诸家所长,  相似文献   

9.
正赵雁君,山阴人,生于斯长于斯,山阴道上的自然景观、文化气息、艺术传统和生命形态,对其生命、生活、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成为其书法创作的择化之源。山阴"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奠定了赵雁君真正书法意义上的基础,成为以后一切创作的向心力。随着对"二王"从实践到理论的探究,赵雁君将目光投放到"二王"所处的整个时代,他发现这片"二王"赖以生存的背景上既有  相似文献   

10.
正"方寸之地"是一个使用频率不高的成语,指心。它是一个典故性成语,语出《列子·仲尼篇》:"嘻!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也记载:"(徐)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使用这个成语时一定要注意典故义,切不可望文生义。但是报刊上误用的例子却比比皆是:(1)方寸之地展现时间之大美(《成都商报》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亨利.菲尔丁《汤姆.琼斯》中网状般的典故叙述模式,分析其批评的力度,阐释其叙述的精巧性。"串"字形连环典故网形成连续抨击之势,层层剥离卖弄学识的宗教人物屠瓦孔的虚伪本性;"王"字形轮轴典故网形成递进之势,逐步展开表里不一的小姐白丽洁的复杂内心世界,形成平行之势勾画出苏菲亚小姐的神圣之美;"工"字形夹击典故网形成对照之势,揭露魏斯顿乡绅的自私和腐朽的人性。  相似文献   

12.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相似文献   

13.
师延峰老师的《〈咏雪〉教学设计》从"设计说明"到"教学过程"诸环节,力求行文有据,所以其间引证的材料涉及的人有李海林、郑綮、刘义庆、李贺、白居易、张泌、蒲寿宬、朱淑真、秋瑾、赵树功、詹丹、尤炜、冰心,诗有"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岁暮天地闭,阴风生破村.夜深烟火尽,霰雪白纷纷"等,其他材料《晋书·列女·王凝之妻谢氏》等,足见他的良苦用心——用材料的翔实来印证创意的可靠.这是做学问所应具有的基本功底.  相似文献   

14.
“典故”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此后,《北史·邢邵传》也有“每公卿会议,事关典故,邵援笔立成,证引该洽”之语;《宋史·宋敏求传》也有记载:“熟于朝廷典故。”现在凡是见诸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  相似文献   

15.
正"代""带"和"戴""代""带""戴"三字音同义不同。"代"的本义指更替、代理,如"代替""代课""代办""代市长"等。"带"的本义指衣带,引申指佩或挂,如"携带""带剑""带枪""带彩"等;随身拿着,如"捎带""带信""带行李"等;率领或带动,如"带兵""带徒弟""带路""以点带面"等;呈现,如"面带微笑""颜色带绿"等。"戴"的本义指把东西放在头、面、颈、手、臂、胸等处,如"戴帽子""戴项链""戴黑纱""戴红花""披星戴月"等;引申  相似文献   

16.
"兴象"这个文艺理论概念,是以"兴"为特征的"象",或者说是"文已尽而意有余"为特征的意象。该概念是在钟嵘的"兴味"说的基础上,经殷磻、高仲武等进一步探讨,再经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诗论的进一步完善,至宋人严羽终将其定论为一个以"识·参·悟"为体系的完备理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诗词中的"比"、"兴"一直被当做两种不同的艺术手法来看待,但实际创作中多见"比兴"连用或"兴中有比"、"比""兴"这两种表现手法内在的思维方式相似并相通,形成了传统诗词中重要的艺术手法,形成了诗歌中的"比兴"思维。  相似文献   

18.
1导入新课介绍典故"杜康制酒儿制醋",PPT中书写汉字"醋",该字由"廿""一""日""酉"四部分组成,该字的组成正好与典故中杜康的儿子用了廿一天制酒却阴差阳错地制成醋相吻合,一下子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  相似文献   

19.
正印文常常遇到重复字。姓名印中的重复字如"张蕾蕾""王明明""赵平平""戴秀秀"等,词语印中的重复字如"文质彬彬""我为人人""陈陈相因""喜气洋洋"等。还有一种间接性重复字如"歌吹沸天",其中"吹"字之"欠"字部,重复前者歌之"欠"字部;"木棉花开",其中"棉"字之"木"字旁,重复前者"木"字;"御  相似文献   

20.
正一、传统写字教育概述中国传统教育一贯重视书写教学,至少从周代开始,书写技能就正式成为教育内容。《周礼·地官·保氏》中记载:"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孔子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书",就包括了识字和写字教学内容。传统的写字教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成熟。晋代王羲之的出现,标志着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