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网络为电视情景喜剧创作提供了内容元素,创造幽默的表现手段,实现了从网络语言到喜剧语言的转换,而且,网络资源的优势还丰富了电视情景喜剧的展示平台,创新了电视剧的营销模式。电视情景喜剧越来越多的借助互联网的各种元素,汲取网络文化的养分,必定是电视情景喜剧创作的一条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2.
伏蓉 《声屏世界》2004,(1):37-38
情景喜剧对我国而言是一种属于舶来品的电视类型节目,《我爱我家》热播后,题材各异的情景喜剧遍地开花。情景喜影的产生和兴起有一定的社会时代和心理背景。本文着重探讨了情景喜剧自身不同于其他电视通俗剧的特点,指出了现今它所存在的种种缺陷和不足,并展望了未来,为情景喜剧的发展、成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情景喜剧,是电视文艺的“大众产品”。情景喜剧有投资少、周转快、风险小、利润大、创作周期短等优势。当前,它在我国的电视剧创作生产势头中猛增。那么情景喜剧有着什么特点,怎样来进行市场化的操作?这是需要我们从观众审美心理需求和多年的艺术实践来进行深入研究的。  相似文献   

4.
电视情景喜剧作为电视媒体节目的主力活跃在这一片灿烂精彩的荧屏舞台上,从早期的《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开始,到时下正红的《炊事班的故事》、《武林外传》、《家有儿女》,以及一系列国外情景喜剧的引进,如《老友记》、《疯狂主妇》等,情景喜剧显出其巨大的收视潜力。  相似文献   

5.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是2006年央视一套在春节期间献映的一部农村贺岁喜剧。这部电视剧作品继承了以往《刘老根》、《马大帅》等农村题材生活片真实性的艺术特征,更紧扣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旋律,向观众讲述了一场当代农村改革的生动故事,展现出新时代农村的新风貌。片中云集众多国内知名的喜剧演员,他们诙谐风趣的表演,使这部作品一改以往农村题材电视剧人物概念化、表演程式化的弊病,塑造出真实生动、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这是我国电视工作在新年里向全国广大观众交上的一份答卷,也向人们再次展示了情景喜剧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电视情景喜剧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而那时中国大陆正在经历社会文化转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逐步建立,城市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强度急剧膨胀,民间喜剧性文化与大众文化合谋自然而然派生出一种消费享乐主义。喜剧取代了悲剧成为主导性  相似文献   

7.
杨洪涛 《现代传播》2015,37(2):89-94
中国情景喜剧已经诞生20年,走过了探索期、拓展期和转型期。情景喜剧是一种以电视化的方式再现虚拟真实生活中幽默一面的轻喜剧。情景喜剧用以小搏大的主题呈现、闭合式的剧集结构、扁平化的人物塑造和简约的视听语言将幽默和欢笑挥洒荧屏。中国情景喜剧在创作理念和市场机制层面存在诸多问题。我们要走出一条本土化的创作道路,才能迎来中国情景喜剧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李鸽 《东南传播》2012,(8):36-38
"情景喜剧"(situation comedy,简称sitcom)是指每一两集用单一线索讲述一个完整故事的轻喜剧。是1947年在美国诞生的新兴的电视化喜剧模式。自1993年由英达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开始,中国情景喜剧已走过17年的历史。在这段岁月中,中国情景喜剧走过发展,走过繁荣,走过荆棘,逐渐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艺术形式。纵观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历程,仍然存着种种困境,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前景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9.
随着电视媒介的发展,它愈来愈成为儿童生活中一个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可以说,电视正在影响、哺育着一代儿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儿童电视在创作理念和创作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节目与儿童受众之间的关系并不协调。因此,从"儿童本位"理念出发,分析我国儿童电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对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电视情景喜剧作为一种电视节目类型,越来越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和研究者的重视,尽管中国电视情景喜剧从创作伊始就借鉴了西方国家比较成熟的创作经验,但是,十几年来,中国电视情景喜剧发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相似文献   

11.
幽默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现象,已经成为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国情景喜剧中的幽默元素大体可划分为语言元素和视觉元素两大类。笔者就美国情景喜剧中两种幽默元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情景喜剧在经历起步初期的观众适应阶段后,情况有所改变,却仍存在很多问题,情景喜剧尝试开拓更多的创作领域。  相似文献   

13.
中国情景喜剧的生存空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立 《现代传播》2004,(1):45-48
作为一种舶来品 ,情景喜剧在中国已生长十余年。十年间中国情景喜剧不乏优秀作品 ,但总体发展处于徘徊状态。中国情景喜剧为何一直未能满足观众的欣赏期待 ?为何在创作上难以突破 ?为何难以赢得市场 ?本文从接受、创作、市场三个方面的背景与冲突分析了当下中国情景喜剧的生存境地 ,希望从中发掘和展望其成长优势与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电视娱乐化已成为当今一大流行现象。本文分别从电视本位、消费社会大众、多元文化三个角度对电视娱乐化进行分析和梳理,并指出电视娱乐化存在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93年,由粱左担任总编剧、英达执导的《我爱我家》开创了我国情景喜剧的先河.此后,我国的情景喜剧经历了风风雨雨的二十多年,虽然期间优秀的电视作品层出不穷,但是对于在电视机前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来讲,《我爱我家》就是心中情景喜剧的经典.本文从五个方面深入的分析该剧的成功因素,全方位的阐述该剧所具有的高水准的艺术成就,体现那个时代特有的鲜明特征,令读者从中回忆到自己曾经生活的岁月.  相似文献   

16.
赵雅兰 《视听》2016,(1):45-47
情景喜剧是电视艺术商业化的产物,代表了消费时代下的大众娱乐文化,具有以谐趣美为特征的美学价值和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价值。本文主要基于流行艺术的分析视角,以《万万没想到》系列作为研究对象,进而论述网络情景喜剧的特征: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的通俗性、作品的娱乐性、商业化的价值;以及从内容、受众、媒介三个方面分析网络情景喜剧流行的原因,以期为当下大众娱乐化的流行现象研究提供些许思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对情景喜剧在中关两国的收视率差异作了一个比较细致而全面的研究,然后借鉴美国情景喜剧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8.
郭恬宇 《今传媒》2020,(2):40-42
美国经典室内情景喜剧不论是在娱乐产业迅速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还是在英语学习热潮正盛的中国,都是极具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文化现象。本文从《老友记》主题曲《I’ll be there for you》入手,结合发展历程、大众心理和传播理论,分析美国室内情景喜剧步入电视荧屏主流的社会文化、时代趋势和大众心理背景,并且介绍其在发展过程中运用的拍摄技术和演出安排等外在传播形式与手段,借此为当今的文化产业和大众传媒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夏源  林晨 《新闻世界》2012,(5):208-209
情景喜剧自诞生之日起,一直是美国各大电视网的重要电视节目形态之一,拥有大量的播出时间和收视份额。美国情景喜剧从制作到播映的运营模式在“播出季”“流程化生产”和“编播方式”等方面有独特之处。尤其是进入2010年来,大量新近开播并热播的情景喜剧在剧作方面也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顾小慈 《今传媒》2010,18(9):85-86
情景喜剧,最早以广播剧的形式发源于美国。即在相对固定的环境、特定情境下的喜剧表演形式。作为一种舶来品,情景喜剧在中国17年的本土化过程中经历过恶意模仿、粗糙制作、笑点恶俗的阶段,使之一时间沉寂在观众的视线中。然而近年来无论是方言式情景喜剧的走俏,新历史主义情景剧的风靡,还是家庭情景喜剧的再获青睐,情景喜剧正在日益成熟的将其喜剧特点与电视特性有机融合,逐渐在中国大陆的影视空间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