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礼乐文化是沂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临沂出土的大量编钟见证了先秦时期礼乐制度的兴盛。先秦时期临沂地区已经受到了来自中原礼乐文化的强烈影响。成为礼乐文化辐射到的一个重要区域。而现存的民间鼓吹乐透露出礼乐观念在民间的延续。无论是临沂出土的先秦编钟还是现存的农村礼俗用乐,均反映了礼乐制度、礼乐文化对临沂地方文化的深远影响。礼乐文化跨越历史至今犹存,理应是沂蒙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礼”,即宗法制和等级制互相结合的礼仪;“乐”,即音乐,观其设立之根本目的,意在对民众进行思想教化。明清时期的礼乐制度高度成熟,不仅完善了宋元时期“本人性情,礼乐兼有”的礼乐观,而且在意识形态上更加细化。本研究以《清史稿·乐志》作为切入点,运用比较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刍议明清时期礼乐制度的时代形塑,同时对明清时期礼乐制度所蕴含的时代思想及流变特点进行阐述,继而讨论礼乐制度在明清时期的形成、转型与嬗变。  相似文献   

3.
关于德州鼓乐班器乐曲目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州鼓吹乐是山东鼓吹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德州鼓吹乐的恢复和发展,使优秀的民间吹打乐曲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顽强的传承下去。目前德州鼓乐班不仅可以演奏传统曲目,还可以表演流行的现代曲目,它不仅继承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礼乐制度,而且正在重构新时期的“礼”与“乐”。  相似文献   

4.
源自远古时期祭祀活动的礼乐传统,经周公改良以后,被赋予了人文和理性的色彩。流传到春秋时期,由于急剧变迁的社会形势,礼乐文化几乎完全承担了进行政治教化、区分社会等级的任务。礼与乐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使二者具有相同的目的和价值取向。文化功用与政治目的从这一刻起,具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并深深影响后世文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解读了巫祝文化、礼乐文化、儒学文化中的礼乐关系,认为礼乐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其逻辑主体具有结构层次性,礼、乐作为思想及制度思维的工具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由于处境的不同,从礼乐之间寻找接近真理的道路是不一样的,完整地把握礼乐文化对当下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泰山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交代之处”,自古便为历代帝王祭祀封禅之场所。然而汉魏以后,泰山逐步由官方祭祀天地的圣地转化为民间祭祀鬼神的胜地。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泰山自身的文化属性、两汉鬼神说盛行及道教的发展传播和相关文学作品的推动。泰山上官方的封禅祭祀活动及民间的鬼神文化是泰山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泰山封禅及民俗文化中反映出的礼乐形式,探讨了泰山作为古老华夏文明发祥地的礼仪传统。  相似文献   

8.
"成于乐",真的是指君子道德学问与音乐修养的和谐完美之境吗?通过解读《周礼》、《礼记·乐记》等文献,笔者认为,古代的乐实际上是祭祀行礼的表演形式,祭祀行礼的场面因而被称为"礼乐之文",它的井然有序离不开乐官系统的指挥、调控.这种指挥、调控正是孔子所说的"节礼乐".当一个大司乐、大乐正那样的祭祀行礼的主持人,在孔子看来,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就.或许.这样理解"成于乐",才更能了解孔子.  相似文献   

9.
礼乐诗歌是雅乐乐章的组成部分,以描绘祭祀天地宗庙、朝觐盟会、阅武告捷、新谷祷雨、敬老立学诸礼为主要内容,展示出礼乐相成的独特情境,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礼行乐奏的仪式情境;礼德乐和的诗歌情境;诗礼交融的审美情境.典礼仪式实践,其环境的选择、场景的构设,以及人物服饰、举止、语言、歌唱、舞蹈等因素构成一个综合展演的"仪式情境".乐章应用于"仪式",是仪式情境的组成部分;描绘典礼的诗歌,又以仪式情境为抒写对象,以特别的"礼""乐"意象,构建起礼德乐和的诗歌情境."德"为礼之灵魂,"和"为乐之功能."礼"是躯干,"乐"即精气.有躯干可以站立,通精气才有生命.礼乐配合中,"乐"的"流走"把"礼""贯穿"为一个和谐的"有机体".当诗人用"诗"再现这一"有机体"时,便创设了诗、乐、礼浑然一体的审美情境.  相似文献   

10.
隋唐时期,受秦汉以来国家郊祀传统和思想观念影响,首次确立了立春祭泰山的制度,岳令作为东岳庙管理官员在历史上首次出现,显示着国家对东岳庙的重视,官方对岳庙的管理更加规范成熟.隋唐时期三祀制度出现,泰山位列中祀,在泰山祭祀史上首次明确标示出其在国家祭祀体系中的等级与规格,从不用乐看,表现出与其它中祀的不同之处.山川封爵现象在唐代出现,泰山神打上了时代的印记,对唐代的泰山所在地常规祭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德州及周边鼓乐班器乐曲目的应用及其文化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目是传统音乐传承的重要表现载体,同时,也是民间艺人和乡民思想观念的体现。本文分三部分:一、鼓乐班的表演形式及曲目统计;二、鼓乐班的常用曲目分析;三、民间曲目的文化观照。笔者认为:1、大部分优秀的民间吹打乐曲没有失传,它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顽强的传承下去.2、反映了两千多年礼乐制度的继承和新时期的“礼”“乐”重构现象。3、流行歌曲吹打乐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礼乐文化发展到周代,达到了鼎盛。周续殷礼,祭祀在礼乐文化中有重要地位。祭祀活动不断发展,逐渐程式化、秩序化,成为一种象征。周代的礼乐文化具有象征性。这在周代的乐舞艺术和青铜艺术上体现得特别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音乐传统。中国音乐之美妙、乐曲之丰富、乐器之多彩多姿,为世界所仅见。商周时代统治者就注重以礼乐治国,那时的乐师地位很高,是政教制度的重要参与制定者与执行者,并负有教育贵族子弟的重要职责。音乐在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中部有着重要的地位。儒家自孔子起就注重礼乐教化,孔子本人就有着很深的音乐造诣,他编订《诗经》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正乐”,对作品的音乐曲调进行修正,据说他还整理、编订过《乐书》,他教授学生的内容有六科,其中礼与乐被置于前两位。  相似文献   

14.
上党民间礼仪细乐是上党地区流布最广、储量最大的民间乐种,礼乐祀神是上党民间礼仪细乐的一项重要内容。上党民间礼仪细乐以民间音乐演绎民俗礼仪为主线,以"礼乐合一"、"无乐礼难报、无礼乐难施"为其鲜明特征,以承办民间礼仪乐事所谓"行礼事"为其主要内容,在上党地区的民俗活动中具有重要功能,是山西上党地区人生民俗礼仪活动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5.
"生民之道,乐为大焉。"一语出自《礼记·乐记》中的《乐本篇》,此处的乐为礼乐,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制度,在教化人民、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均发挥着特殊且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礼、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重要的概念。《礼记·乐记》对"乐"作了集中的讨论,也对礼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诸多的描述。从《乐记》中对礼乐的特征、功能、本质等叙述中总结出礼乐之间的异、同以及礼乐内在所保持的一种适度的张力,并探讨这样一种张力是如何存在于礼乐之中,使得礼乐能够相依相济,合于天地之道的。  相似文献   

17.
吴丽 《教师》2019,(11):83-84
中国传统礼乐文化是育人、修身的重要方式,学校要引导在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充分感受其人文内涵,自觉学习礼乐知识,潜移默化培植礼乐修养,以达成育人之功效果。文章通过介绍礼乐教育的起源与延续,教化人、感动人、濡染人的化育功能及途径,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广义的礼乐文化指的是以"中和"理念为核心,通过继承和发展礼乐传统所自然形成的艺术和美学相融合的文化。礼乐文化能够促使幼儿"恭养"礼仪、修养"乐德",获得更好的社会发展,在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等方面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目前当代幼儿音乐美育还有待开发,要把礼乐文化融入到现代幼儿音乐美育中去,需要从提高师资力量、开展活动、课程教学、硬件投资等方面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19.
元代时期蒙古族统治中原汉地,统治者为稳固政权采取开明包容的政策,拢络众多汉儒精英为其所用,并积极学习中原礼乐文化,仿中原礼乐制元之礼乐。然,"四大事件"的爆发导致元代礼乐最终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20.
西周礼乐文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周礼乐化是中国早期化经过了巫术和宗教阶段以后出现的,体现着人理性精神的化形态,是化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结果,礼乐化包括礼和乐两个方面,其中,礼是规范当时社会生活的首要原则,乐则是礼的实践的必要条件和重要补充,礼乐并重,为社会角色提供了完整和自律规范,这是礼乐化的主要特色,礼乐化的社会基础是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度和农村公社制度,同时,礼乐化也是为这种社会制度服务的。礼乐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上方面。第一,礼乐化是中国早期化达到理性化水平的具体形态,并且具有鲜明的特色,第二,春秋,战国之际,诸子继承了其基本精神,从而为中国化基本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