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物权法》的重大变革之一,是承认国家、集体、私人所有权的平等(第3条第3款;第4条、第56条、63条、66条等)。但《物权法》依然保留了国家对私人所有权的征收和征用权利,有4个条文(第42条、第121条、第132条、第148条)直接调整这方面的法律关系。其相关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2007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物权法》明确了国家、集体、私人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以及对物权的保护制度。作为确认财产、利用财产和保护财产,调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相对于《担保法》关于担保制度的规定,《物权法》除了对我国现行担保物权制度中担保物的范围予以确定之外,还新设了一系列《担保法》中没有规定或规定不明确的担保物权,对物权担保制度作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规定。深入理解《物权法》关于物权担保制度的新规定,既有助于市场经济主体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物尽其用;又有助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法利用和实现担保物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物权法》是否应当对公共利益作出明确的界定,这在社会学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对此,笔者认为公共利益概念虽具有抽象性和不确定性,但完全概括式的界定并不适合于我国这样的成文法国家,应采取修正折中的立法模式对我国公共利益作出相对合理的界定,这是化解现实矛盾的需要,也是实现物权法的定纷止争之基本目的,以达到公共利益和私人权益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物权法》对于商业银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物权法》不是一部完全创新的法律,阐述了《物权法》对商业银行的一系列影响,并提出了商业银行运用《物权法》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公示公信原则是《物权法》中一项基本但很重要的原则,主要用途是规范物的权利品质,在《物权法》中占有极高的价值定位。本文主要就是浅谈笔者对《物权法》的公示公信原则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首先,《物权法》对行政执法中涉及财产内容的处罚提出了严格要求。政府的相关执法部门。在对私人进行罚款、没收财产等行政处罚时。如果没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权限和履行法定的程序。都有可能侵犯公民、法人的物权。  相似文献   

7.
谷旭牧 《华章》2008,(17):49-50
物权法确立的平等保护原则,使<宪法>精神在物权法中得到体现,并使私人所有权与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获得法律上的同等对待.但是,平等保护真正的含义是在剔除满足用于公共利益的那部分财产后,其余财产不管任何主体拥有都享有平等的权利,而且平等保护对于国家所有权保护和私人的有权保护的含义也不尽相同.有必要从物权取得、保护和利用等角度来对物权法是否实现了对私人财产明确归属、发挥效用和有效保护的目标进行评判.在肯定<物权法>取得成就的同时,指出其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我国机动车交易物权的变动,在《物权法》出台之前,主要依据是《民法通则》第72条和《合同法》第133条。2007年出台《物权法》之后,主要依据就是《物权法》第23条和第24条。但我国《物权法》第24条对于机动车等特殊动产的物权变动进行了登记对抗的特殊规定,这使得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机动车交易的物权变动是交付生效还是登记生效认识模糊且争议不断。事实上,自《民法通则》到《合同法》再到《物权法》,我国法律关于机动车交易的物权变动一直认可的是交付生效主义,主张登记生效主义的观点纯属对法条的误解。而所谓登记对抗主义的模式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物权法》是我们国家的基本法。有人认为《合同法》和《物权法》是民法的两大支柱。涉及到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人民的切身利益。所以,大家都很关注。我觉得《物权法》的制定和颁布至少可以说有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有力的推进了我们国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部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法律,《物权法》做了若干保障民生的制度创新。落实《物权法》,应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如《征收征用法》、《住宅法》等,明确和细化《物权法》的有关原则性规定。  相似文献   

11.
《物权法》自公开征求意见时起,便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议。有人认为,这部草案的基本原则违背宪法,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是一部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随着《物权法》的颁布,争议声虽渐小但余音无穷。笔者认为,物权法是一部充分体现平等保护原则,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顺利进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法律。在物权法即将施行之际,深入宣传和深刻理解《物权法》的精神实质和地位作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物权法》是规范财产关系的民事基本法,调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而房地产业无疑是与物权法关联度最大、涉及面最广、影响最深的行业,故笔者从《物权法》对房地产法、房地产权属、房地产产权登记、物业管理四个方面谈了其对房地产业的影响,旨在进一步阐述《物权法》的颁布对房地产业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使大家能更正确的认识到学习和运用《物权法》的重要性,从而更有利于调动民众和企业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推动房地产业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的繁荣。  相似文献   

13.
<正>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颁布,中国迈入"物权时代"。"《物权法》是一部关乎国计、攸关民生、并为亿万人民所期盼的、全面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物权的民事基本法,也是一部构建市场经济法律机制,完善市场经济基本规则的经济法律。《物权法》的颁布,极大地鼓舞了亿万人民创造财富的热情,为中国未来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保障。"([1])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尽管前后经历了13年起草,8审8议,《物  相似文献   

14.
根据物权法理论和国际通行做法,不动产登记应当以土地权利的登记为中心,由统一的机关进行。而我国的不动产登记却被分散在各个不动产行政管理部门。刚出台的《物权法(草案)》也未对这种罕见的“分头登记”采取任何实质性的对策。《物权法(草案)》为什么要回避如此重要的问题呢?笔者认为,其根源在于不动产登记领域内的部门利益已经根深蒂固,并且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国家的立法权。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不动产的“分头登记”已经阻碍了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天津南开区郭盛同学说,大家部在议论《物权法》,我想知道——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拾金不昧该不该收报酬? 城里人能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吗?住房使用权超过70年后,怎么办……这些问题都涉及到物权问题,随着物权法草案在7月10日向社会全文公布,广泛征求意见,解决这些难题将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16.
根据我国不动产交易市场的客观状况,探讨《物权法》将善意取得制度适用于不动产交易的重要性,再从不动产交易的客观规律来论述《物权法》第106条关于善意取得制度适用于不动产交易的缺陷,以促使《物权法》相关司法解释设立的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具体适用规则更趋完美.  相似文献   

17.
"物"本身具有的双重属性决定了物权法在环境保护上应该也能够有所作为。今年3月出台的《物权法》就是这样一部"绿色"的物权法,具有浓厚的环境保护色彩,其中许多规定如对国家和集体所有权的相关规定、对建筑物业主的权利规定、有关相邻关系的规定等都包含了环境保护的内容,体现了现代物权法应具有的环境观。本文即从这些方面入手,具体分析《物权法》的环境保护色彩,偿试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物权法》进行一次解读。  相似文献   

18.
《物权法》第44条所规定的紧急需要下的土地征用只是土地征用的一种主要而并非唯一的形态;鉴于紧急需要下的土地征用对私人土地权利的影响尤为剧烈,《物权法》司法解释及相关立法应该对该条若干基本问题进行具体界定;紧急需要是一种突发性、公益性的需要;在紧急需要下,土地征用的主体具有广泛性与实用性,但同时也应结合紧急程度、土地面积、土地用途的不同确定不同级别的土地征用主体;土地征用的程序设计以简便、迅捷为宜,但应完整;为公正补偿的需要,土地征用补偿的原则、主体、程序、开始的时间以及补偿金的计算方法等都有必要予以明确。  相似文献   

19.
票据质押的设立规则在我国立法上有一定冲突,《票据法》规定票据质权的设立需要质押背书,而《担保法》《物权法》均未做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所作的司法解释并没有协调这一冲突。这一冲突现象带来了巨大的理论争议,不管是特别法优于一般法,还是新法优于旧法的规则都不能有效解决。而关于质押背书是票据质押对抗要件的观点本身存在重大漏洞,亦不能认为《物权法》《担保法》和《票据法》分别规定了不同的票据质押制度。应通过修改《物权法》《担保法》的方式,消除立法冲突,统一票据质押设立规则。  相似文献   

20.
"公共利益"是《物权法》房屋征收中一项重要制度。但《物权法》仅仅规定公共利益为征收的依据,并没有规定其内涵外延界定标准,这使得征收中公共利益的判断主体、判断标准、认定程序十分模糊。借助各国家(地区)立法及实践之比较,基于我国国情,探讨公共利益本质问题,提出在实体角度对公共利益界定的同时,强调从程序上完善我国《物权法》公共利益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