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近年,在报纸,刊物甚至电视上,读者,观众经常读到,看到一些记者亲临现场的采访报道,这些报道真实,自然,亲切,可读性,可视性很高,在新闻界,这种报道方式被称作“体验式报道”,体验式报道的前提条件是体验式采访,所谓体验式采访,就是记者亲自体验采访对象,新闻事件,新闻现场的采访方法,然后,记者把这种亲身体验的情况,过程直接写进报道的作品,就是体验式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2.
体验式报道——新闻“三贴近”的好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央领导同志在谈到新闻宣传工作“三贴近”时强调,要“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统一起来”,“多用群众的语言,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报道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为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笔者认为应当倡导创新群众喜爱的体验式报道,它是“三贴近”的一种好形式。体验式报道,何以受欢迎?体验式报道,就是记者深入新闻现场、体验新闻采访对象和新闻事件而采写的一种新闻报道。这种报道真实、自然、亲切,现场感强,有可读性。我国新闻界前辈范长江在上世纪30年代采写的《中国的西北…  相似文献   

3.
所谓体验式新闻是指记者深入到事件发生的现场,亲自体验采访对象、新闻事件、新闻现象的采访方法,以便掌握第一手资料,更真实,更准确地报道事件和人  相似文献   

4.
崔平 《记者摇篮》2008,(12):48-49
体验式报道,就是记者深入新闻现场、体验新闻采访对象和新闻事件而采写的一种新闻报道。这种报道真实、自然、亲切,现场感强,有可读性。而目前的体验式报道,则是在记者深入新闻现场采访的基础上,邀请部分读者一起体验,从而形成的全新的策划报道。  相似文献   

5.
“体验式”报道,就是通过记者亲身体验写出的报道。它是从目击式报道发展而来的一种报道形式,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感,使人有一种“临其境、闻其声、见其人”的感觉,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因此,军队新闻工作者应多采写“体验式”军事新闻。一、“体验式”报道可以获得真实可靠的材料,可以使作品具有很强的纪实特点。通常来说,没有采访没有新闻,采访的过程就是产生新闻的过程。“体验式”报道因为是记者亲历的,从新闻的源头上讲,具有真实性、可靠性。记者亲眼所见或亲身参与采写的报道最接近原始材料,最符合事实真相,因为他避免了中间环节所导…  相似文献   

6.
2006年7月,《湖州晚报》首次推出《记者打工》专栏,以记者打工的形式,通过新闻的视角,体验各行各业百姓的酸甜苦辣。这些体验式报道,把时政内容、平民视角、读者本位、人文情怀、民众话语等要素有机配合,在贴近中发现  相似文献   

7.
体验式报道,又被称为“参与式报道”、“介入式报道”,它是记者隐瞒身份并且转换成与被采访对象相同的角色,亲身体验后采写的报道。 纵观近几年国内报纸,无论是国家级大报,还是地方性报;无论是党报,还是生活类报纸,抑或是行业报,许多报纸都发表过生动感性的体验式新闻,一些记者因为敢入虎穴,采写了一系列体验式报道而声名远扬,一些报纸甚至把体验式报道当成了报纸的新卖点,藉此吸引读者的眼光。 随着报业的发展,报道形式不断出新。体验式报道作为近年来在新闻媒体上出现较多的一种报道形式,它在吸引读者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了…  相似文献   

8.
为了适应新时期读者对党报的更高要求,从2007年4月10日起,福建省莆田市委机关报——《湄洲日报》在B1版开辟《在那不该遗忘的地方——本报记者盲区体验》专栏,以追求党报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作为目标,力求记者原创、独家视角、盲区报道。通过记者亲历,采用日记形式,以纪实的手法,选择特殊时间、特殊地点、特殊人群进行体验式探访。这样的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加强民生报道,着力反映人民心声,搭起了新闻工作者通向大众百姓的桥梁,也创新了报道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9.
《晓凝的支教日记》之所以与众不同,除了云南的异域风情、孩子们的纯真可爱、村民们的质朴好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一次,作为记者的我们不仅仅是旁观者记录者.也是一个体验者和参与者,记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让这组报道有了鲜活的生命力。不少新闻理论将这种报道归类为体验式报道。这种报道形式在报道内容上注重过程胜过结论,强调展示一个场景、记录一段经历,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了解报道的全过程后自己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0.
刘卫  屈波 《新闻前哨》2009,(4):53-54
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媒体报道方式也在不断更新,体验式报道的异军突起就是一例。体验式报道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关注的是热点问题,反映的是群众呼声,它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民生,贴近生活。体验式报道的“零距离”再现,不仅加深了报道的深度,也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心。体验式报道在探索中不断向纵深推进,记者在参与、感受、再现新闻事实中还原了生活原态。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新闻界掀起了一股体验式采访热:《新民晚报》记者深入一些辛苦行业“下生活”,并根据亲身体验,写出“体验札记”;《扬子晚报》推出一组体验式报道──《与你同行》,记者在盛夏酷暑与采访对象同吃住,共劳动,并通过记者的眼睛和感受来反映采访对象的酸甜苦辣;《羊城晚报》记者乔装‘打工仔”进入某合资企业,“体验”打工仔遭受体罚、殴打的屈辱,并写出长篇体验式报道──《来自高墙内的哭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段时期以来,体验式采访报道风靡新闻界。体验式采访的运用,给新闻报道吹来了一股求真务实的清新风气,颇得…  相似文献   

12.
体验式报道是近几年来为媒介所看好的一种报道形式。它又被称为“参与式报道”或“介入式报道”。所谓体验式报道,就是指“记者在某一事件或某一行当中扮演或充当其中的一个角色,或亲自参加事件的全过程,或亲身体验某一行业的酸甜苦辣,然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报道出来,这种报道的叙述角度一般采用第一人称。”“体验式报道”早已有之。斯诺的名著《西行漫记》众所周知,它是忠于事实的客观报道,但其中有好几处就是“体验式报道”。如写自己原来对中国农民、红军、中国革命是什么看法,后来经过实际接触是怎样改变了旧有的看法。这种写法…  相似文献   

13.
《楚天金报》最近策划了大型系列报道"湖北农产十贩记".八个多月来,记者们采用体验式报道,深入田间地头、农产品集散地、批发站、零售点,跟踪采访从生产链到销售链的全部过程,相继推出"贩蛋记""贩藕记"等10个行业20个整版报道,鲜活地反映了当代农民真实生存状况、农产品市场活跃程度、物流运输环节的诸多问题,以及商品社会的自身运行规则等,有效地推介了湖北的农产品行业.  相似文献   

14.
体验式报道是近年来媒体中比较流行的报道形式,体验式报道是记者深入新闻现场、亲身体验新闻采访对象和新闻事件而采写的一种新闻报道。强调记者的"参与"和"体验",给读者以真实可信之感,颇受受众喜爱,  相似文献   

15.
体验式报道是指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前提下,记者以第一人称形式深入现场,对客观新闻事实进行亲身体验采访,从而获得真实报道的新闻报道形式。作为一种创新的报道方式,《小撒探会》栏目在报道两会时究竟注重怎样的取舍,使之成为两会报道的品牌,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关于体验式报道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体验式报道的界说 我国新闻界目前对体验式报道的研究滞后于体验式报道的采写。关于体验式报道的界说,目前尚无定论。 有人认为,记者深入到现场采写的报道就是体验式报道。这一界说没有突出“体验”性。记者深入到现场,若只是耳闻目睹,不去身体力行,写出的报道只能称现场短新闻,不能说是体验式报道。 有人提出,体验式报道是记者为了把艰苦工作岗位上的酸甜苦辣告诉读者而在这种岗位上体验后写成的报道。还有人说,记者为了揭露阴暗面,在不  相似文献   

17.
3月21日,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对浙江省象山县连续发生车祸,而肇事司机(均为象山县人)驾照皆出于河南商丘一事进行了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震动。而在此报道之前,《宁波日报》记者邓少华已深入到商丘某驾校进行体验式采访,他以亲身的经历与无可辨驳的事实,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商丘某驾校“只要交足学费,保你一星期内拿到驾照”这一真相,并在该报撰文《商丘驾校培训“杀手”》,读后,令人震惊,发人深省。看完这些报道,我也有一种大快人心的感觉,并对记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体验式方法”大加赞赏。所谓,“体验式采访”是…  相似文献   

18.
陈剑文  周芳 《新闻前哨》2002,(12):14-15
2001年8月26日,《湖北日报》推出了一组报道:围绕襄樊监狱服刑人员王树祥一步步成为辞书纠错行家的事例,刊发了消息《一份生动的维护人权记录》、通讯《新生的脚步》和法学专家访谈《“王树祥案例”是维护人权的例证》。这一组独家的、特别视角的报道一经刊出,在读者中产生强大反响,法学专业人士、监狱服刑人员、管教干部纷纷发表看法,省监狱局局长也约见记者。为此,记者又围绕这一案例采写了4篇《“王树祥案例”纵横谈》,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组合式报道。《湖北日报》评报专家撰文评价这组报道时称,它无异于中国一部真实…  相似文献   

19.
蔡迎东 《新闻窗》2011,(3):30-30
体验式报道就是记者深入新闻现场、亲身体验新闻采访对象和新闻事件而采写的一种新闻报道。与现场报道相比,体验式报道用记者亲身经历而非普通的采访方式,强调记者的"参与"和"体验",给读者以真实可信之感,被不少媒体应用,也颇受受众欢迎。近年来,我和我的同事有幸去尝试了体验式报道,同时也感受到了这种新颖的采访方式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20.
去年4月,《人民日报》记者艾丰在郑州作了《关于多侧面报道的思考》的学术报告(见本刊1986年第10期,其中提到北京龙潭湖破冰救人的报道是:“多线条,多色彩、多侧面”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个先例。艾丰同志认为《人民子弟兵奋力破冰救青年》这篇报道(原载1980年1月19日《人民日报》),有三个优点,一、它报道先进事迹的同时,也报道了落后的一面,是反衬;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处处有雷锋。有“雷锋”,也有不学雷锋的人。这样报道反映了生活的现实,群众感到真实,增加可信性和说服力;三、通过对反面言行的报道,向人们提供了一个更深刻的社会问题——经过十年动乱,社会风气遭到败坏,对青少年的教育十分迫切。这样报道的思想意义就更深刻了。最近,我重读了这篇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