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系《内蒙古西部地区汉语方言拾零》(《内大学报》1988年3期)的续篇,着重从旁对转和开合口的角度,探讨了内蒙古西部地区汉语方言一系列读音从中古到今天的发展过程及演变规律,并通过对中古“微、影、疑”三母在普通话和内蒙古西部地区汉语方言不同演变情况的归纳分析,探讨了内蒙古西部地区汉语方言的[Φ]声母字大大少于普通话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中的许多词语与现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方言相同,个别词语的读音也与内蒙古西部方音相同,一些特殊习俗至今还保留在内蒙古西部民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明末以来有大量移民迁徒至内蒙古西部地区,因而,这一地区保存有明末山东方言。《金瓶梅》中的方言基本是山东方言,其作者是山东人的可能性最大。  相似文献   

3.
(三)内蒙古草原小说反映内蒙古草原生活的古典章回小说肇始于十九世纪末期的尹湛纳希的《青史演义》:而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白话文小说,则是在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方在内蒙古产生.那时,内蒙古西部地区(即绥远省)的进步文学青年创作和发表过若干白话文短篇小说,不过许非草原文学,不在我们论述的范围.真正的草原小说,乃是立十年代初以玛拉沁夫的《科尔沁草原的人们》为标志的.这就是说,草原小说的出观是同当代内蒙古草原文学的形成相一致的;换句话说,草原小说堪可作为当代草原文学的一大特征.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历代自然灾害史料》及其《续辑》震灾部分从历史资料的角度反映了内蒙古西部地区历史地震的特点。但史料出处准确性不足,选录未严格按历史方法进行。研究内蒙古西部地区历史地震要注重基础性研究,建立数据库,加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词典》由内蒙古师大汉文系哈森教授和内蒙古教育出版社胜利副编审合著 ,于 1999年 6月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 2 0 0 0年 8月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它是内蒙古第一部汉语方言词典。该词典的出版填补了自治区汉语方言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词典所收词语限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有入声的汉语方言。哈森教授从事现代汉语教学与学术研究数十年 ,在其科研成果中汉语方言研究占有重要地位。这部词典是她花费十几年的时间、精力和心血完成的一部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学术著作。哈森教授是第一作者 ,承担…  相似文献   

6.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区由于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不仅严重阻碍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已危及到各族人民生活和生存。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内蒙古西部地区综合治理卓有成效。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提出了几点认识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永东在《租界文化与30年代文学》一书的《结语》中指出:“如果说审视文学史仿佛观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那么,每一个视角所见只能是文学史的一个镜像。但是,文学史的立体景观如果缺少某个角度的摄像,就构不成完整的反映。因此,研究的乐趣和价值就在于寻找前人未曾涉足的视点,然后架起自己的摄像机,抢拍文学‘庐山’的‘这一面’景致;如果前人曾从这一视点给庐山拍过影像,但拍出来的效果模糊,我们也不妨使出浑身解数给它照一张逼真的”,于是,他选取从租界文化角度研究30年代文学,试图走进、走近、穿越30年代文学,给它拍一份逼真的图景。…  相似文献   

8.
《水星》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然而它打破了当时北平文坛的沉寂,消除了南北文学观念的分歧,其在沟通学院派与文坛关系方面的功劳也不可忽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把《水星》小说作为研究对象,会发现京派作家、左翼作家、中间派作家在《水星》中形成了"三家鼎立"的创作局面,且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文学合流的趋势。如此,探讨《水星》小说及其合流现象,有助于我们近距离触摸20世纪30年代文学多元共生的历史场景,有助于我们了解20世纪30年代文学发展嬗变的历史轨迹和真实面目,也有助于我们明确《水星》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主要探讨非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的相关问题,并结合专业特点与课程性质,尝试从融合文学史与作品选、注重新闻专业本色、重视多媒体教学三方面予以改革,以期有裨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10.
《丽水学院学报》2013,(6):109-114
《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课程对英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及专业知识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及专业知识能力的提高与毕业论文写作密切相关.丽水学院《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课程教学现状相当程度上影响到英语本科文学毕业论文写作,以致学生论文选题范围较窄、内涵欠深及质量不佳.加强《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课程教学改革有助于改变英语本科文学毕业论文写作现状,并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内蒙古儿童文学的现代性、民族性和儿童性三元发展模式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英雄崇拜、崇尚自然、践行开放等草原文化精神与儿童文学现代性追求的碰撞与融合。草原文化作为内蒙古地区主体的文化形态在内蒙古儿童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完好的呈现,草原文化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内蒙古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精神走向。  相似文献   

12.
郭雪波小说中的魔幻与作者的故土情结和族裔身份密不可分。科尔沁沙地的自然地理、蒙古族原始宗教文化、东蒙地区丰富的巫术鬼神风俗等,为其小说铺垫了魔幻文化底色;个体民族文化在现代化、全球化语境中不断消解带给作者的忧患意识与惶惑感,草原生态恶化的现实,是魔幻叙事的指向,作者的拯救意识中暗含着欲望批判、找回民族神性信仰的努力;魔幻是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共生,它汲取现代中国文学中的隐性巫文化表达传统,同时这种魔幻风格对中国主流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有一种反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大学蒙古文学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其50年发展历程可分为初创尝试期、低迷停滞期、复苏发展期和繁荣深化期。初创期成果主要在当代文学与文学批评、民间诗歌与尹湛纳希研究方面;发展期成就主要在文学理论遗产整理研究、文学史总体研究、史诗研究等领域;繁荣期主要在文学理论研究、诗学研究、古近代文学研究以及现当代文学研究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和优势。在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总体格局中发现并弥补队伍建设、史料建设及扩展领域等方面存在的缺失与不足,并着力突出特色和优势,是我校蒙古文学学科发展进入崭新历史时期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现代传记刍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代中国现代传记可分为长篇自传、微型自传、一般他传、合传、评传五种类型,它们各具特色。三十年代中国现代传记的勃兴,是个性主义等思潮在文学研究领域中的表现。初步的理论准备和一定的现实动机亦是其相对繁荣的原因。三十年代中国现代传记从实践到理论较之以前都有明显的进步,处于现代传记史的上升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写作困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个性意识与时代规范之间的冲突;历史属性与文学期待之间的摇摆。三十年中国现代传记是现代传记走向高峰的津梁,对它展开独立深入的研究可以理顺现代传记的发展脉络,廓清其整体面貌,对全面认识现代文学亦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运动开始形成的阶级斗争价值理念,曾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过极为深刻的政治影响。到了新时期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国策的实行,人们对于“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展开了全面的反思和理性的思考。可以说整个80年代的文学创作,基本上都是以艺术形象的图解方式去再现历史的荒谬以及人性的失落,它集中反映了中国现代作家的艺术自觉,同时也预示着中国当代文学经过价值观的转换,迎接了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坛上出现了一个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为代表的小说流派——新感觉派。它是中国现代学史上唯一的接受西方现代派影响最完整的都市小说流派。本结合中国新感觉派作家的部分作品综合分析了五四新化运动、日本新感觉派、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国传统美学这四种因素是如何影响该流派产生的。  相似文献   

17.
施蛰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他的文学手法以及文学观念在作品中都有突出表现,并且他是最早认识到现代派需要有中国特色的一个作家。其短篇小说《夜叉》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同时又融入了许多西方现代派的思想,然而作者并不照搬这些经验,而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使得《夜叉》成为他创作理论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18.
蒙古人名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折射。它蕴涵着蒙古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本民族的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同时,它也是中国人名文化的组成部分。笔者简要论述了蒙古人取名的主要习俗、蒙古人名的主要特点、类型以及结构等,揭示了蒙古人名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寻找西方文学理论引介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的依据和意义出发,在梳理和分析五四时期和20世纪30年代西方文学理论的引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进而提出有关此论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引起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自然灾害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人为因素加速了自然生态的恶化,两种因素的合力决定了该地区自然灾害的频发,具有区域特点的自然灾害又进一步影响着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整体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