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物理通报版初中《物理》第二册第21页图2-7有一个“空气被压缩时内能增大”的演示实验,是用空气压缩引火仪来完成的。实验的原理是: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点,使棉花起火燃烧。棉花燃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要达到棉花的着火点;第二,要有充足的氧气。在这个实验中,采用普通棉花看不到燃烧现象,用  相似文献   

2.
初中物理教材第二册第27页图2-9有一个“空气被压缩时内能增大”的演示实验,高二物理教材第38页图11-9“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的演示实验,二者实质上是同一个实验,都是用空气压缩引火仪来完成的。很多老师做此实验时,常常会碰上一些尴尬的场面,在课前准备实验时,能一次成功,非常顺利,而拿到教室里给学生演示时,却很难成功,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本人从事物理实验教学多年,反复探究该演示实验,认为此实验的原理是: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点,使棉花燃烧。要燃烧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达到燃点,二是…  相似文献   

3.
正在初中物理"内能"一节的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如图1所示的两个演示实验来说明做功可以改变气体内能。其中,甲实验成功率较低,有时打压十几次才能成功一次,影响演示效果。此外,学生可能会怀疑是由于活塞直接碰撞、挤压硝化棉而燃烧的,并非空气被压缩而升温。乙实验中出现的"白气"现象不明显,且因为教师通常在讲台上演示,实验器材较小,离学生较远,现象持续时间很短,所以学生不太容易看清楚。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对做功改变气体内能的实验  相似文献   

4.
压缩空气引火 在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教学中“压缩引火”实验是教师常做的但学生对硝化棉(或蘸有乙醚的棉花)被压燃总认为和钠在空气中燃烧一样是一种特殊物质的性质所至,从而质疑棉花被“压燃”这一事实,实验的信度低。为了提高该实验的可信度,我用家用的火柴头替代硝化棉由于被压燃的物质是家里常见的火柴,学生通过亲眼所见就会坚信“压燃”的事实,同时取材也很方便且操作容易。  相似文献   

5.
设计背景 传统的“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验是利用空气压缩引火仪完成的,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硝棉太多,不容易压燃;硝棉太少,压燃现象短暂,不利于学生观察,并且用力压缩空气时一次点燃硝棉不易成功.而白磷的燃点只有40℃,通过弯折铁丝做功使铁丝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或超过白磷的燃点,从而能够方便地点燃白磷.现象剧烈,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6.
自感现象演示实验电路的暂态分析占幸儒(江西省修水县第一中学,332400)现行高中物理课本采用以下两个实验电路来演示自感现象.图1用于演示通电时的自感现象,当开关S突然闭合,使灯泡A1、A2同时与电源相接时,则发现灯泡A2立刻就亮,而图1图2灯泡A1...  相似文献   

7.
在高职《物理》(第二册)“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一节中,讲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热传递”现象.在课本第11面有两个演示实验,其中“摩擦和加热使铁块的温度升高”这个实验要在课堂上演示不大方便,且实验效果欠形象直观,特别是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提出的“热是如何传递”的问题,这一实验无法说明.笔者在反复琢磨后,设计了一种能形象直观地演示热“传递”的实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1压缩空气引火在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教学中"压缩引火"实验是教师常做的但学生对硝化棉(或蘸有乙醚的棉花)被压燃总认为和钠在空气中燃烧一样是一种特殊物质的性质所至,从而质疑棉花被"压燃"这一事实,实验的信度低。为了提高该实验的可信度,我用家用的火柴头替代硝化棉由于被压燃的物质是家里常见的火柴,学生通过亲眼所见就会坚信"压燃"的事实,同时取材也很方便且操作容易。  相似文献   

9.
贾杰 《物理教师》2007,28(6):11-12
高中物理第二册热学这一章里,关于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的教学中,因为涉及到能量之间的转化,所以相比热传递而言做功改变内能比较抽象,学生不好理解.在教师实际的教学中都是力求以气体的实验现象为基础来分析做功对气体内能的改变.下面两个实验出现在现行高中教材的大多数版本当中.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物体的内能热量”一节中,用活塞压缩玻璃筒内空气使火柴燃烧的方法,来演示气体内能的变化。做该实验时要用很大的力向下压活塞,不易操作,火柴燃烧时也容易发生爆炸,实验成功率较低。为此我们自制了一个电子温度计,测量被压缩空气的温度变化,显示气体内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在现行教科书中,《初中物理》安排了180多个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19个;《高中物理》也安排了100多个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17个。可见实验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成功的实验演示,可保证教学顺利地进行,失败的实验演示,会引起学生许多不必要的疑虑,容易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增加教学的阻力,使教学效果变差。为确保实验的一次成功,教师除了要具备较高的实验技能之外,还必须高度重视实验的课前准备。初中物理《做功和内能的改变》一课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实验说明:做功可以改变内能。教材中安排了两个演示实验,若准备工作不充分…  相似文献   

12.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小改进兰州市三中王履秀1.“压缩空气使内能增大”实验。在这一实验中,采用普通棉花或者浸过乙醚的棉花演示效果都不理想。改用硝化棉来做,效果明显,学生印象深刻。硝化棉的制作过程如下:将98%的浓硫酸和浓硝酸各取5ml放入烧杯中,再在其中放...  相似文献   

13.
高二物理(必修加选修)2003年6月第1版第78页中有两个关于功与物体内能改变的演示实验:一是空气压缩引火仪演示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二是用图1所示的装置演示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这两个演示实验操作有一定难度,要求也很高,可见度较差,效果不理想,为此,我们在图1装置的基础上,对实验加以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4.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教师在课堂上的实验演示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掌握,特别是一些平常生活中少见的物理现象,演示实验的效果就显得更加重要了.然而有的实验仪器,却偏偏不尽人意.近几年,教学仪器站给我校分配来的“自感演示仪”就是如此.该仪器在演示如图1所示的第一种自感   图1         图2现象时(电源接通,小灯泡A1比A2后发光),演示效果没有问题.但是对如图2所示的第二种自感现象(通电,待灯泡A正常发光后,再断开电路,灯泡A不会立即熄灭)的演示效果几乎没有…  相似文献   

15.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演示“空气压缩引火仪”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很难将该实验在课堂演示成功,学生看不到真实的实验现象,这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本文借助  相似文献   

16.
教材中演示“改变物体内能”的实验是: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棉花,迅速压缩厚玻璃筒里的空气,使空气温度升高,棉花燃烧起来.这一演示实验的成功率低,不易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我们制作了一个易操作、效果明显的实验装置,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朱小娟 《物理教师》2006,27(1):34-35
高职物理第二册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一节,讲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热“传递”现象,在课本第11页有两个演示实验,“摩擦和加热铁块的温度升高”,这个实验要在课堂上做不太方便,且实验效果也不形象直观;特别是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提出:热是如何“传递”的呢?这一实验无法说明.笔者  相似文献   

18.
把这个演示实验改进一下好英山县教委装备办,英山县长冲中学陈鑫,尹明(436700)初中物理新教材第二册第二章第四节“做功和内能的改变”一节,较之老教材在演示实验上有较大的改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新教材删去了“摩擦金属筒使乙醚沸腾而导致橡皮塞冲开”这一...  相似文献   

19.
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二册第15章新增了有关逻辑门电路的知识.笔者认为,只要把演示实验做好了,从演示实验的现象中得出结论,还是很容易掌握这部分知识的.1 工具和材料 烙铁;电钻;起子;镊子等工具;导线;接线柱;铆钉;焊片;螺钉;绝缘布胶板200 mm × 150 mm ×2mm;定值电阻100Ω 2只;1kΩ2只;发光二极管(GD55-2型)3只;电池夹;双掷开关2个;14线座1个;集成块74LS00,74LS08等材料.2 演示实验板的安装方法布胶板(也可大些). (2)按图打好…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说:“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用报废的灭火器和旧电脑的CPU散热风扇做教具,分别演示了“做功改变内能”和“风力发电”两个有趣的实验,填补了教材的空白,其制作及演示方法如下。1用灭火器演示“做功改变内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