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布迪厄的生平有两种说法。其一是“都市文明中的农家子弟”;其二是“小资产阶级的成功故事”。这两种说法揭示了布迪厄一步步迈向法兰西学院的学术历程。由此可以概括出其社会学理论的三个特征:一、思想渊源的广泛性;二、超越二元对立的实践理论;三、“反思性社会学”。当今,研究布迪厄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鉴 《教育研究》2012,(6):66-71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李秉德先生在自己的学术活动及人才培养过程中,智慧而艺术地展示了他丰富的治学思想,主要包括"冷板凳"坐成"热板凳"、见识与知识同等重要、理论联系实际、个体与团队合作等方面的治学思想。总结李秉德先生的治学思想,不仅在于进一步完善其教育思想,而且在于将李秉德先生的教育思想贯彻到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3.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自20世纪70年代末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科学包括教育研究的诸多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教育研究领域,布迪厄社会学思想的影响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初步介绍阶段(1979-2001年)、广泛探讨阶段(2002-2009年)以及深入探讨阶段(2010-2017年).这些阶段的形成与中国改革开放大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从具体的理论内容来说,布迪厄的"场域""惯习""文化资本"以及"实践"等四个概念及相关理论表述对中国教育研究的影响最大,被广泛运用于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教师教育到课程研究、从教育改革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学术领域.整体来看,布迪厄社会学思想已经成为近40年来影响中国教育研究的重要西方社会思潮之一,尤其是对中国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影响巨大.但实事求是地说,中国教育研究领域在接受布迪厄社会学思想影响时还主要停留在介绍和选择性利用的阶段,整体理解和把握不够,立足于中国立场进行的质疑批判更不够.就布迪厄社会学思想对于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而言,虽然有中国教育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但还没有被充分地重视,也没有动摇中国教育研究的惯习、体制和评价行为.  相似文献   

4.
文化资本与教育场域——布迪厄教育思想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布迪厄是当今世界颇具影响的社会学家,研究涉及诸多领域。实践理论是他的主要理论.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场域、惯习与资本这三个基本概念之上的。实践理论是我们理解布迪厄教育思想的基础。他运用上述基本概念特别是文化资本这一概念对教育场域中的各主体进行了透彻的分析,指出教育通过文化再生产实现着社会的再生产。但是布迪厄的再生产理论过多地带有社会决定论的色彩。  相似文献   

5.
逻辑方法作为我国教育学治学的一种一般方法受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质疑和挑战.探讨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治学的逻辑方法,对于重新评估它对教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价值,回应这一挑战,有重要启示.逻辑方法在他治学中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理论创新上,它是确证新观点的方法;第二,学术交流中,它是进行表达和理解的方法;第三,思想评价中,又是评价论证的方法.潘懋元教授奉行逻辑方法的原因,在于他深刻认识到科学研究与逻辑工具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人类思想史表明,科学研究实质上就是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证的思想活动过程.诉诸论证就是诉诸逻辑.这就涉及概念、命题、推理和思维规律等一系列具体的逻辑问题.理论创新、学术交流和思想评价无法回避对它们的“回答”.他的学术成就,得益于他对逻辑方法自觉的理论认识和忠实的治学践行.他的哲学背景和崇尚逻辑方法的治学经验表明,他对后现代主义者万法皆可的方法论主张持保留态度.  相似文献   

6.
布迪厄早年的学术活动深受以列维-施特劳斯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他的人类学作品《住宅或颠倒的世界》中。其核心思想就是结构主义一贯主张的“二元对立的心理结构”。这一作品为人们研究布迪厄思想的发展脉络提供了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7.
以布迪厄的著述和国内外对布迪厄的相关研究为基础文献,从布迪厄对现象学的借鉴、对法国认识论传统的借鉴,以及对结构主义的借鉴,考察了其教育社会学思想的三个主要理论渊源;从方法论、核心概念、理论支撑三个角度梳理了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的主要架构,即“关系主义”是布迪厄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思想;“资本”“惯习”“场域”是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文化资本理论是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的重要理论支撑。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的学术魅力就在于运用其特有的反思批判性思维,着力分析了存在于教育场域内的某种再生产逻辑:学校教育系统中存在的种种分类形式实际上是外部权力场域在教育场域内部的表现,并且这种分类通过教育场域内的独特运作机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与合法化。  相似文献   

8.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文化社会理论是建立在惯习、资本、场域这三块基石之上的。布迪厄对教育场域内的等级分析和以及他教育公平的思想对于我国教育公平在理论上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清学开山之祖的顾炎武,其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通过对其"采铜于山"之杰作<日知录>中四则的分析,凸显了顾氏的治学谦虚务实的精神;严谨精慎的治学态度和方法;遵守学术规范,重视文德的思想.这些学术精神正体现在他所著的<日知录>当中.至今,他依然给我们启迪和教益.  相似文献   

10.
胡德海教授在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研究方面造诣精深,成就卓著。在长期的教育研究实践中,他形成并提出了"先立乎其大者"的治学原则论,"功夫在诗外"的治学基础论,"先沉思而后言说"的治学路径论,"辩证统一"的治学思维论,"被社会、教育事业所需要"的治学目的论等一系列治学思想。梳理和挖掘其治学思想,对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布迪厄场域理论中"资本"和"惯习"两个核心概念,对我国高等教育中专业性别隔离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结合布迪厄的实践研究,讨论实践理论中的关系性、总体性和反思性,指出这三个方面的特性一直贯穿于布迪厄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具体的研究实践.同时认为布迪厄实践理论的这三个方面的特性,在理论建构和经验研究两个层次,对社会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瓦尔特·本雅明的文化批判思想是该学派的重要理论建树"否定辩证法"和"启蒙辩证法"的直接思想来源,然而他本人的理论关怀却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否定与批判,而是在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解构之后寻求积极的建构,表现了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对历史与社会的高度伦理责任感.但他的批评方法极其独特,是神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奇妙结合,因此他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以弥赛亚主义的救赎为目的.他认为这样一个乌托邦原本是人类的本原,是在现代性中被打破的,所以批评的终极指归是重建本原.由此,他的整个理论关怀用他所喜爱的名言来概括,即"本原就是目标".本文以德法文论的差异走向为背景,以本氏思想与这一背景的关系为参照,勾勒出他的文化批判思想和哲学方法论的地形图,使他的这一思想主线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资本到符号暴力--谈布迪厄的教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迪厄的教育观是在其文化资本和符号暴力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他将教育放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进行分析,认为教育与政治、权力关系有着密切联系,并形成了他独特的教育观:教育是一种符号暴力.  相似文献   

15.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颇有影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位著名的大学者、社会活动家。他博古通今, 学贯中西,思维开阔,见识广博,为其学习思想的建构提供了深厚的基础。同时,他的宏厚的哲学功底,又为其学习观增添了更多的思辨色彩。胡适运用哲学眼光与逻辑思维去思考与论及了治学意义、治学方法、治学习惯和态度等一系列的问题,比较全面地阐发了关于学习的理论与见解,为中国学习思想史增添了新的内容,也为当今学子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创建的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之一.从六方面扼要地阐述了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对党的统战理论的新发展,集中反映了他的"大统战"思想特色.它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大统战"思想则展现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基本内涵和实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引入了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关于"场域"、"惯习"的概念及原理,阐述了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场域中的诸多作用因素,如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及自身因素等.最后分析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即通过横向协同教育和纵向协同教育,实现全社会育人的目标,从而推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胡德海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他在诸多领域特别是教育基本理论领域提出了许多独到的学术见解,为我国教育理论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其学术性格与治学风范主要体现在:执著学术,淡薄名利;严谨治学,追求真知;独立思考,创新立说;学贯中西,融通古今;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研究胡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学术风范,对于我国教育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朱永新 《新教师》2019,(8):10-10
作为一名有着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家,燕国材教授在长达70年的学术生涯中,在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两个领域都做出了卓越贡献,取得了丰硕成果.他的学术思想具有几个主要的特点.一是坚持"标新立异,自圆其说"的治学原则和创新精神。这八个字的治学原则是燕国材教授在1981年出版的《智力与学习》中首次正式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王志新教授是我国当今著名的生物化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中央电视台"奋斗"栏目为他做了两期访谈节目,节目结束时,他的题词是"人的一生会有无数次机会,就看你是否能把握住."回顾十年"文革"期间,没有安静的读书环境,王院士抓住了几个难得的机会,通过自学,走上了治学之路,在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97年,他44岁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当时最年轻的院士.8月31日上午,笔者和<科学时报>社记者温新红就王院士如何走向治学之路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两个大问题做了长篇访谈,本次先发表第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