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走进新闻     
所谓“走进新闻”,就是要求记者离新闻近些,近些,再近些。现在,记者远离新闻事实的现象比较普遍。这里的“远”包括时间和距离两个概念:时间上的“远”,指新闻时效性差,记者的报道总是“慢三拍”;距离上的“远”,指记者不到新闻发生的现场采访,离新闻事实很远。 走进新闻,既要新闻时效上尽可能缩小时间差,抢发“第一枪”,又要在距离上尽可能到第一线,到新闻发生地采访,甚至介入新闻事实发生的过程,滚动地报道新闻。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孟飞  刘扬 《新闻传播》2007,(8):57-57
《哈尔滨日报》社会时空版自1955年办版至今,编辑部对记者每件稿子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写出“故事”来,社会新闻要以“故事”的形式传播,但社会新闻又不能仅仅告诉读者一个“故事”,是要通过“故事”灌输社会主流形态的“思想”,要在故事的背后彰显出该新闻的政治倾向、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3.
分析一下失实的报道,我们不难发现,在记者采访这一环上问题最多,也最容易出问题。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必须从记者抓起,从采访抓起。必须把失实消灭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第一,不能让事实服从于愿望。党历来教导我们,要“实事求是”。马克思在《<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一文中指出:记者必须“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能“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新闻战线》介绍过这么一个例子:某通讯员想采写一位农村老太太卖肥猪上泰山游览的事,以此来赞扬党的政策好,反映农民生活富裕的景象。但是这个通讯员隐瞒了一个最主要的情节:那位老  相似文献   

4.
一、新闻中事实的概括性和形象性新闻中,事实要求概括、简明,不能大事铺张。因为新闻要短、快、多。洋洋洒洒的文笔,不适合于新闻。有人提出新闻的节奏问题。新闻的节奏要快,选材要严,用语要简,段落要短。一句话,新闻不是大部头著作,不是长篇大论,而是“火柴盒”、“豆腐干”,是微雕式的精品。所以,记者一定要善于概括事实。  相似文献   

5.
理论思维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是须臾不能离开的。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记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峰,正确反映色彩纷呈的大千世界,就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我们击节赞赏的一些新闻佳作,往往是新闻事实与理性思考“嫁接”后盛开的灿烂的思维之花,它一方面以生动感人、富有说服力的事实来征服读者,另一方面又释放出深沉睿智的理性思维的魅  相似文献   

6.
《记者摇篮》2006,(5):52-52
1.“踏访”式由头要“踏”出新东西来所谓“踏访”式由头,是记者或通讯员深入到现场,通过观察后写成的新闻由头。利用这种方式要注意,记者或通讯员一定要善于发现新的事实。不要把那些与要报道的事实无联系的事来作为新闻由头。2.少用“了解到”式由头所谓“了解到”式由头,就是记者或通讯员把自己到某个部门、某个单位去了解情况的事作为新闻由头。如果说这种方法值得推广的话,那么,记者和通讯员无须再紧张了,可以不急不忙,随便什么时候什么单位去采访都可以写出“新鲜”的新闻来,甚至还可以写出“昨日”新闻来。然而,这种方法也不是不能用…  相似文献   

7.
甘社会 《新闻世界》2009,(12):38-39
我们常说,新闻是一种写作。是写作。就要讲究语言的运用。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评价新闻作品的质量高低.在事实真实准确的前提下,语言表达的“精准”程度显得十分重要。记者采访得来的“新闻素材”能不能变成“新闻报道”,能不能变成“新闻精品”,关键要看有没有厚实的写作功夫,  相似文献   

8.
关于新闻报道,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新闻界都有一个共同的传统说法: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需要客观,不能掺入报人的主观意见。对于这一点,报人们都无异议。但同时,新闻界也自始至终有一个意见分歧的问题:判别什么是新闻的标准。有句名言叫“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中外有许多记者、新闻工作者也就此写过不少文章,甚至书与专著。可见,虽然不能编造新闻事实(这是第一准则),但是,各位记者却都有选择新闻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事实其实只是一个“载体”。记者之所以选择这件事实而不选另一件写成报道,是因为这一事实能够“载”着记者想说明的问题、记者认为应该提出的呼吁、记者对社会的思考和认识奔向读者。如果把这些统称为记者想带给读者的“信息”的话,可以说,新闻事实作为载体,它能载的信息量越大,它的“新闻价值”就越高。我自称这一观点为“载体论”。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科学家巴甫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这样说:“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鸟的翅膀无论怎样完善,但若不借空气支持,是不能使鸟体上升的。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没有事实,你们永远也飞腾不起来。”事实对科学家是如此重要,对新闻工作者也不例外。如果我们离开了事实,不了解情况,根本就不可能写出新闻来。当然,记者掌握事实积累情况主要是靠现场采访。但是,在我们新闻工作者的队伍里,却有“穷”记者和“富”记者之分。所谓“穷”记者,就是不明情况,问他要綫索,两手空空;“富”记者呢,他对于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新闻?“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对于新闻摄影来说,新闻摄影所报道的事实并不一定都是“新近发生的”,而有相当一部分是正在发生的;不是记者耳闻的,而是记者目睹的;不是一般概念性的事实,而是有形象可以拍摄的。因此,新闻摄影的定义应该是:用摄影的形式来报道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新闻摄影的形象不能塑造,只能从  相似文献   

11.
新闻敏感在西方又称为“新闻嗅觉”“新闻鼻”“新闻眼”等。在中国《现代新闻采访教程》中对新闻敏感是这样解释的:“新闻敏感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也就是说记者要善于在一大堆事实中,  相似文献   

12.
文霞平 《新闻窗》2005,(6):55-55
新闻写作主题的深化贯穿于记者、编辑工作的全过程。主题就是新闻的中心思想,它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却又看不见摸不着,必须从事实中提炼,却又不能“拔高”。  相似文献   

13.
我们通常所说的“问题”新闻,是指记者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良现象进行采访,通过新闻媒体来揭示这些问题并促使其解决的新闻报道。笔者认为,采写“问题”新闻,一定要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事实意识,要以“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为出发点,坚持“与人为善”、“帮忙不添乱”的原则,在采写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把好“细节关”。  相似文献   

14.
一、“提炼、概括”之功。 事物是复杂的,有些新闻事实头绪繁多,如何在简短的导语中写明白,这就要求记者在提炼、概括上下功夫。正如韩愈在《进学解》中所言:“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在报道新闻事实时,不能有闻必录,而要善于“提要”,即提炼出新闻的要点来;当提出某个观点、思想时,就要善于“钩玄”,即揭示出那深刻而又有新意的见解、论点和道理来。为了检验提炼、概括是否得当,不妨下点笨功夫,将主要事实逐一排列在一张单子上,梳理轻重大小,归纳事例与观点,分清主次,做到既弄清新闻事实的意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新闻报道,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新闻界都有一个共同的传统说法: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需要客观,不能掺入报人的主观意见。对于这一点,报人们都无异议。但同时,新闻界也自始至终有一个意见分歧的问题:判别什么是新闻的标准。有句名言叫“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中外有许多记者、新闻工作者也就此写过不少文章,甚至书与专著。可见,虽然不能编造新闻事实(这是第一准则),但是,各位记者却都有选择新闻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事实其实只是一个“载体”。记者之所以选择这件事实而不选另一件写成报  相似文献   

16.
从记者选择第一手材料,到编从辑对记者、通讯员稿件的选择加工,再到主任、总编对稿件的最后定夺,无一不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过程。而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记者对于新闻事实的选择是所有环节中最重要的,因为“记者对于新闻事实的认识水平决定了新闻作品的水平,新闻作品的水平又影响到受众对新闻事实的认识水平。记者认识和反映新闻事实,是新闻实践各种力量的交汇点。”  相似文献   

17.
一般地来讲,新闻是靠事实说话,但不能绝对化。有些情况,新闻报道也该有议论。甚至必须议论。从事新闻工作者,不能笼统地反对新闻中的议论。有人说,新闻是“新变动事实的传播”。也有人说:“新闻是新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试想:宇宙之大,新变动(新发生)的事实,不计其数;任何一个传播新闻的人,不论他是官方机构的新闻发言人,还是从事新闻工作的专业记者,都是有一定的立场、观点的。因此,任何一件成为新闻的事实,在它被传播出去以后,绝对不会是原始形态的事实,它必定是经过新闻发布者加工了的“新闻型”的事实了。所谓“用事实说话”,其意义的核心,就是要求从事播发新闻的同志,一定要使所说(写)出来的话,能够确保真实、确凿,要经得住查证与核对。至于采用什么样式的传播体裁(包括议论)都是可  相似文献   

18.
中央新闻机构对驻地方记者提出的要求是:“立足当地,面向全国”,进行新闻报道。中央台也一直要求我们驻疆记者要“立足新疆,面向全国”。这些要求无疑都是正确的。驻疆记者,踏着新疆的大地,呼吸着新疆的空气,生活在新疆人民之中,当然要立足新疆。从新疆发生的各种事实中选择适宜报道的事实。我长期在新疆当地方记者,对“立足新疆,面向全国”的理解,就是新疆发生的新闻事实地方特点越显明,事实所含有的全国意义也越大,其报道价值也越高。一言以蔽之,就是事实要特,意义要大。所谓了解事实,就要着重了解这种事实;所谓选择事实,就要选择这种事实;所谓报道事实,就要报道这种事实。记者的立场、观点、方法大都要体现在了解、选择、报道事实之中。因为立场、观点不同,在了解事  相似文献   

19.
新闻策划是对一个单体新闻事实或一组系列新闻事实进行的符合新闻规律的一种谋划,目的是采用最合适的新闻手段,获得最好的传播效果。就一个新闻事件来说,又可以分为可策划部分和不可策划部分。不可策划部分是新闻事实,在新闻事实发生之前,编导和记者不能制造新闻;当一个新闻事实发生之后,不能改变新闻事实,不能改变新闻的基本要素。可策划部分是指新闻的内容取舍和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20.
记者在从事新闻采访实践中,无一不与大脑和眼、耳、鼻、舌、身感觉器官发生紧密的“联系”,尤其是视与听的感官功能的“表现”尤为突出和重要,正因为有了记者身临其境的“耳闻目睹”和付出艰辛的劳动。才有栩栩如生、感人肺腑的新闻篇章。 然而,众多“视来”的与“闻进”的,未必都是事实,是事实又未必是新闻事实,是新闻事实也未必是重要而又感人的新闻事实。那么,在新近发生的许许多多的受众未知、欲知而应知的事件中,怎样才能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