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0年前,值明朝灭亡300周年,郭沫若先生为总结历史教训,写下《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长篇史论,揭示了明末政治的腐败,也描述了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旧制建起新朝后又很快失败的史实。在同一个甲申年,明王朝和推翻它的起义军都落入历史的悲剧中,其中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农历甲申年。60年前,1944年3月19日,明朝灭亡纪念日,重庆《新华日报》开始刊登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从而激起一场轩然大波。六十一甲子,弹指一挥间。经过时间的积淀,人们可以从中获得新的启迪。1944年初,正在紧张从事《十批判书》写作的郭沫若,如何从对先秦思想家的评述突然转入对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的研究,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柳亚子在1944年3月撰写的《纪念三百年前的甲申》一文的开头述及此事:“今年一月三十一日,收到于怀兄(即乔冠华,当时在《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工作。——引者注)同月十六日从渝都发出的一封信,说道:‘…  相似文献   

3.
《甲申三百年祭》是郭沫若同志三十八年前为纪念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三百周年而写的历史名著。自姚雪垠同志对《甲申三百年祭》提出不同意见,特别是他在一九八一年《文汇月  相似文献   

4.
明清易代与明遗民的心理氛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公元1644年,在中国历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代。诚如郭沫若所言:“甲申年总不失为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年。”中国历史在这里发生巨大转捩,中华学术文化在这里出现深刻变迁。民族兴亡、家园盛衰、人生哀乐、文化嬗变,于这一年聚成焦点;两大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四种势力——明朝、清朝、李自成和张献忠,构成这一年历史的变幻纷纭。  相似文献   

5.
艰苦奋斗是社会大众崇尚的道德风尚 ,也是共产党人追求的政治本色。早在七届二中全会之前 ,毛泽东同志就指示在全党印发了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 ,提醒全党不要重蹈李自成的覆辙。 1 948年 ,毛泽东率领党中央进驻西柏坡 ,1 949年 3月 5日至 1 3日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 ,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 ,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 ,工作更伟大 ,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  相似文献   

6.
飞花拾零     
据曾给崇祯送过遗诏的太监王永章写的《甲申日记》载,李自成农民军一进北京,便“搜查住所”,索张后等19名女子,并明言其中的吴陈氏即陈圆圆。分析这个名单可以说明,李自成入北京后,曾对一批明朝上层人物的眷属(皇嫂、皇后、公主等)加以监护,陈圆圆也是其中之一。这完全是出于政治和策略上的考虑。李自成一向不耽于酒色,许多书对此有考评。《明史》对刘宗敏强索陈圆圆也仅以一个“闻”字一带而过。可见,李自成不  相似文献   

7.
《浙江档案》2003,(12):14-14
早在1945年春,郭沫若就跟一位与他亲近的青年说,他最崇拜的人是毛泽东,这不仅因为毛泽东已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席,更因为他对毛泽东的才华和人格力量的“崇拜”。开国大典时,他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无党派人士给毛泽东献锦旗,锦旗上大书:“我们永远跟你走”。当年重庆谈判,郭沫若见毛泽东的怀表已经很旧,立即将自己的瑞士名表相赠。毛泽东对郭沫若的这一赠品十分珍视,曾多次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谈起这块表的来历。毛泽东对郭沫若的史学著作,历来十分重视。1944年,郭沫若写了一篇长篇史论《甲申三百年祭》。很快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毛泽东亲笔复信郭…  相似文献   

8.
很多人研究明清之际的历史,在主观上总先入为主地认定明朝和李自成因受到传统历史发展规律支配,其最终结果必然是灭亡和失败,清朝入关统一中国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然而当我们从那时的实际历史形势来看,依据明清之际各方的政治、  相似文献   

9.
<正>乍暖还寒的早春二月,我乘赴京开会的机会,来到风光秀丽的北京西山脚下的中央档案馆,查看到被列入延安整风文献的《甲申三百年祭》的有关档案史料。由此引发了我对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是如何诞生的?又是怎样被列入延安整风文献这一  相似文献   

10.
著名文学家郑伯奇、阿英在20年代,即有研究郭沫若其人其书的精心之作发表,因此“郭沫若研究”可谓肇始于70年前。似乎中国人的习尚更着重于“盖棺论定”,在郭沫若身后进一步全面深入地展开,近年来研究郭沫若的论著相继问世,陈永志教授的《郭沫若思想整体观》一书,近日也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中推出。  相似文献   

11.
黄禹康 《档案天地》2011,(11):26-29
丹桂飘香的金秋时季.我乘赴京开会的时机.来到风光秀丽的北京西山脚下的中央档案馆.查看到被列入延安整风文献的《甲申三百年祭》的有关档案史料。由此引发了我对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是如何诞生的?又是怎样被列入延安整风文献这一引人人胜的史事的追踪和探索。  相似文献   

12.
通常的概念,“杂谈”文章被称为“千字文”。“螺丝壳里做道场”,不能洋洋洒洒。因此,做“杂谈”文章的一个要领是:“一篇文章谈一个问题”。 可以想象,一篇千字文篇幅有限,如果面面俱到,必然会浮光掠影,显得肤浅。相反,集中在一个点上冲击,就能像激光钻钢板,钢板厚点硬点也能被穿透。所以选题应当具体地针对一个事物来谈;在一个事物中,又争取选取其中的一个侧面或一个视点,让选题具体些再具体些。 手头有一篇杂谈文章是抨击湖南石门修建闯王陵这不合理作为的,本来这个选题已经比较具体了,而作者又作了进一步具体化的努力,专门攻击石门建陵的“理论根据”,即以宋代帮闲文人编造的“黄巢诗”作为李自成落发为僧的先例。诗云:“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  相似文献   

13.
郭安娜(1894—1994)是郭沫若的日籍夫人,两人从1916年相识相爱,婚后共同生活了二十余年。其中大部分时间在日本,育有四男一女。1937年19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郭沫若毅然“别妇抛雏”回国参加抗战,安娜深明大义。支持丈夫的壮举。抗战胜利后,安娜携子女千里寻夫来到中国,在中国生活了四十余年。她曾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但她从不张扬自己。  相似文献   

14.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历三月十九日凌晨,明末农民起义军——大顺军领袖李自成率义军进入北京紫禁城,崇祯帝煤山自缢,明朝中央政权灭亡。四月二十二日明宁远总兵吴三桂勾结清军,在山海关打败李白成农民军,李白成撤回北京,四月三十日李自成撤出北京西走,清军进入北京城。  相似文献   

15.
50年前的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是解放战争中极其辉煌的一页。两天之后,即4月23日,解放军进入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首都南京,从此宣告蒋家王朝的灭亡。我作为一个随军记者,有幸在战争第一线参加了这个历史性战役。如今,半个世纪过...  相似文献   

16.
李达是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也是我党新闻事业的一位拓荒者。从幻想“实业救国”到马克思主义者1890年10月2日,李达出生于湖南省零陵县一个佃农的家庭里。中学时代,曾怀有“实业救国”的思想,发奋攻读自然科学。1913年他考上留日公费生,到东京第一高等师范学习理科。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中国留日学生奋起斗争遭到失败,亡国惨祸迫在眉睫,他痛感“实业救国”的幻梦破灭了,但却找不到出路。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一声惊雷,使他在苦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曾经有过两次大的失败,一次是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一次是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在长征路上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关系到党和红军的命运,如:毛泽东进入中央常委,张国焘分裂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历史上、情感上的重要路线,在以色列有一条从北到南的路线,在美国有一条当年华盛顿率领军队  相似文献   

18.
从《崇祯历书》到《西洋新法历书》1644年3月,李自成军进入北京,崇份帝自缢。李自成旋为吴三桂与满清联军所败。5月1日,清军进入北京,大明王朝的灭亡已成定局。此时北京城中的耶稣会主汤若望面临重大抉择:怎样才能在此政权变局中保持、乃至发展在华的传教事业?与一些继续同南明政权打交道的耶稣会士不同,汤若望很快抱定了与清政权全面合作的宗旨。谁能想到,修成十年后仍不得颁行、堪称命途多外的《崇份历书入此时却成了二帝恩赐的礼物——成为汤若望献给迫切需要一部新历法来表征天命转移、“乾坤再造”的清政权的一份进见厚礼。汤…  相似文献   

19.
裴理 《大观周刊》2012,(31):22-22
大明王朝(1368—1644)在中国历史上是继汉、唐之后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的强大王朝,国祚276年。然而,强大的明王朝也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其中三件大事最为值得注意,给予明王朝以生死的考验,分别是燕王夺位、北京保卫战和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在元末农民大起义中诞生、最终又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灭亡的明王朝经历的这三件大事.在历代王朝史上很具有代表性,纵观古今历史,“螺旋式”的王朝兴衰率莫过如此。  相似文献   

20.
《中国档案》2005,(8):8-8
9月3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60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发布《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十几天后的9月2日,日本政府和大本营的代表在包括中国代表在内的同盟国代表面前签署了投降书,从而宣告日本侵略者的彻底失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