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新文化运动初期的著名作家、语文学家刘半农,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上最先把“她”字作为女性第三人称的代词。鲁迅说:“‘她’和‘它’字是刘半农创造的”,“这是刘半半农打的一个大仗”。 周作人认为,“她”和“他”并用极好,但又怕印刷厂无“她”字之模,所以他主张用“杜撰的法子,在‘他’字下注一个‘女’来代替”。凡遇女性第三人称时,他一概写成“他女”。  相似文献   

2.
报章上有文说,刘半农于1923年创造了“她”字,指代第三人称女性。这是不确切的。“她”字确实是刘半农首创,但是,第一次出现在他1920年写的一首诗中。刘半农原名复,1891年生于江苏省江阴县,1934年谢世。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新诗人、杂文家和著名的  相似文献   

3.
刘半农(1891-1934),现代文学家、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他早期的诗歌作品富有反封建精神,模仿民族形式;后期思想趋于保守。曾留学法国,专攻语音学。 1917年刘半农翻译英国戏剧《琴魂》,最早采用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她”,以取代过去习惯用的“伊”。1918年8月15日周作人在《新青年》杂志第五卷第三号发表史特林堡的《改革》译文,在前记中写道:“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现代音乐史上,有一个号称“刘氏三杰”的音乐世家。他们就是蜚声者中外乐坛的:刘半农、刘天华和刘北茂三兄弟。长兄刘半农是早期北大著名的文学、韵律学家和歌词作家。他对于二弟天华在国乐,尤其在二胡音乐方面刻苦进取之卓著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老二刘天华作为我国国乐界二胡教育的“一代宗师”即为本  相似文献   

5.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他办《青年》杂志(第二卷改称为《新青年》),是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6年底,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他实行“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办学方针,聘请许多新学之士到北大任教。1917年初,陈独秀受聘为文科学长。这时刘半农、钱玄同、沈尹默也在北大文科  相似文献   

6.
刘半农对“五四诗园”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值得大书而特书的,还是他依据江阴最普通的“四句头山歌”的声调,创作了一整本民歌体新诗《瓦釜集》。沈从文在《论刘半农的<扬鞭集>》一文中,对他这一创举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它是刘半农诗作中最美的篇什。话是这么说的:“为中国十年来新文学作了最好的试验,是他用江阴方言,写那种方言山歌。用并不普遍的组织,唱那为一切成人所能领会的山歌,他的成就是空前的。”刘半农写《瓦  相似文献   

7.
1911年,新文学倡导者刘半农,有次为了编一本“骂人专集”,便在《北京晨报》上刊登了一则“启事”,公开征求各地骂人方言。语言学家赵元任看到这则启事后,一时兴起跑到刘半农那里,用湖  相似文献   

8.
董正一 《成才之路》2011,(30):I0016-I0016
1911年,新文学倡导者刘半农,有一次为了编一本“骂人专集”,便在《北京晨报》上刊登了一则“启事”,公丌征求各地骂人方言。语言学家赵元任看到这则启事后,一时兴起跑到刘半农那里,用湖南、四川、安徽等地方言把刘痛骂一顿。稍后,周作人也来用绍兴土话对刘半农大骂,尔后扬长而去。后来,刘半农去教室上课,又被粤、宁等籍学生用土话数落一番。一连几天,刘半农处处挨骂,被弄得哭笑不得。  相似文献   

9.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认为,第三人称代词使用频繁,仅一个不分性别的“他”是不够用的,提出用“她”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当时胡适主张用“那个女人”,周作人主张用“伊”代替,辩论结果,“她”字终于被学术界和大众认可。  相似文献   

10.
<正>鲁迅在《忆刘半农君》中曾说,"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翻开刘半农的朋友圈,有比鲁迅资历都要老的钱玄同,有北大校长蔡元培,有文坛巨子鲁迅、徐志摩,有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还有把音乐作为副业,却大放异彩的赵元任。刘半农和赵元任曾在成立的"数人会"时,说到"我辈数人,定则定矣",无疑,这些大师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物质财富。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天地》1998年第1期上,有董玉玲、王秀芹老师的《你知道“她”字的来历吗?》一文,有语“无疑,‘她’字的产生,给后人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现在的人大都不知道这‘她’的历史竟然这么短。至于刘半农先生,就更鲜为人知了”,笔者很同意这样的说法。至于有语“1920年9月,刘半农在美国留学时曾写过一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三四年刘半农先生病故后,鲁迅先生写了篇文章《忆刘半农君》纪念他。鲁迅在这篇文章的结尾,有一段话说得是很深刻的:“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恨他的近几年。……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每读这段话,总想起我们很多年来,对胡适的评价是不公平的,我们也犯过把胡适“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的错误。诚然,刘半农和胡适是有不同之处的。刘半农在  相似文献   

13.
和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先驱者相比,周作人参加五四文学革命运动是比较晚的。胡适所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把周作人的一些文章列在“发难后期的文学理论”部分,正反映了这一历史事实。但周作人提倡“人的文学”,主张“思想革命”,召唤“平民文学”,虽然没有先驱者那种举旗冲锋的头功,而他对先驱  相似文献   

14.
王文 《云南教育》2008,(12):11-12
一、夏丐尊是现代著名教育家,翻译了意大利亚米契斯的缓的教育》。他原名夏铸,为什么要改名为“夏丐尊”呢? 二、刘半农作词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一诗,由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谱曲,成了广为传唱的经典情歌。他名复,初字“半依”,后改为“半农”。你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改吗?  相似文献   

15.
1 尽管大家都说文人打官司尽是“胡涂帐”,尽管几位文坛大家一本正经或半开玩笑的争鸣也不足以装点时下文坛的“萧条”,不足以使文坛摆脱无人关注的“尴尬”局面;可姚、刘的高论确是为文坛添了一点佐料,,《文汇月刊》也因此而更其闻名。或许,街谈巷议之后,也会让  相似文献   

16.
刘半农先生是中国新诗运动初期,最早的几位播种者之一。远在民国七年(一九一八)正月,在陈独秀、胡适主编的《新青年》四卷一期上,便出现过他的新诗。该期《新青年》一共刊出了三位作者的白话诗,他们是胡适(四首)、沈尹默(三首)和刘半农(二首)。这具有历史性的九首作品,乃是中国“新诗”这个新文学形式的第一次出现。根据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五日《人间世》杂志十七期“纪念刘半农先生特辑”的文字显示,刘氏之试作白话  相似文献   

17.
今天,“注意力转移大师”共闹了两个笑话。到底这两个笑话都是什么呢,且听我慢慢道来。其一:“注意力转移大师”和他的一位同学一起玩儿,玩着玩着,他突然想到了一个新听到的笑话。这时,他的同学正巧摔了一跤,可“大师”正想到笑话的可笑之处,便大笑起来,他的朋友冲上去就给了他一个“馒头”加“贴饼子”。“你为什么打我?”“因为你笑话我摔了个大马趴!”“我没有……”就这样,一个游戏就不欢而散了。其二:“注意力转移大师”的老娘命令他读20遍课文。“大师”决定用写“正”字的方法来记数,刚写完一个“正”字,“大师”觉得这字写得不好看,…  相似文献   

18.
<正>1918年1月,李大钊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当时陈独秀应蔡元培之聘主持北大文科,胡适、刘半农等在蔡元培、陈独秀的邀约之下担任文科教授。《新青年》杂志由陈独秀个人主办改为同人刊物,李大钊是主要撰稿人。他积极响应胡适、陈独秀等人宣传新文学、新思想的主张,并开始作白话文。这一年  相似文献   

19.
张洁以炽热的才情登上文坛,她的创作标志着女性写作的一个高度。2002年的《无字》三部曲,使她完成了由“情者”到“智者”的涅槃;在描写个人情感经历的同时,深入透视世道人心,笔力凝重,意味幽深。以前呼吁“爱是不能忘记的”,现在叹息“爱是难以言说的”,情感表现的前后变异传达了她审美意趣的深化与老到,她历久不衰的文学力量,奠定了她在当代文坛的重要地位。这是“2002年度中华文学人物”评选委员会对获得首届“文学女士”称号的作家张洁所做的评语。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学女士”张洁的作品,感受她的才情。 主持人:张林军(北京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20.
祁东县白地市镇玉峰村的刘国花是远近闻名的科技致富女能人。1996年湖南省妇联授予她“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1997年湖南省科协授予她“科技示范户”光荣称号,《湖南日报》、《衡阳日报》、衡阳电视台等新闻单位采访报道了她,但谁能想到,她竟是只上过一年半学的半文盲。刘国花今年45岁,丈夫李耀民在白地市镇政府当炊事员,两个儿女大学毕业后参加了工作。10年前,她饱尝了没有文化的苦头,错把农药当畜药的事曾发生好几起。从1987年开始,她以惊人的毅力,三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坚持上扫盲夜校学文化。到1990年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