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同文化》一文是汪曾琪先生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末》写的序,文中很形象地表现了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传神地写出了北京人在这种胡同文化熏陶下的心态。这是一篇散淡、极富表现力的文章。但文章结尾处面对胡同的衰落作者写到:“再见吧,胡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
钱云 《学语文》2004,(9):6-7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书序,实质上是一篇文化散文,包含着浓厚的文化意蕴。本文中已明确交代“胡同文化”即是一种封闭文化,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胡同文化已渐渐消失,但对于它的衰落,作者却说很眷恋.甚至很伤感。封闭文化本应加以批判,对它的消失。应该像鲁迅对待雷峰塔的倒掉那样拍手叫好,作者的伤感缘何而生呢?  相似文献   

3.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老先生的一篇书序,它实质是一篇文化散文,包含有浓厚的文化意蕴。本文中已明确交代“胡同文化”即是一种封闭文化,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胡同文化已渐渐消失,但对于它的衰落,作者却说很眷恋,甚至伤感。封闭文化本应是加以批判的东西,对于它的消失,人们应该象鲁迅对待雷峰塔的倒掉那样拍手叫好,可是汪老先生却又为何如此伤感呢?  相似文献   

4.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的一篇有着深厚内涵的精美的文化散文。普通的胡同,在作者的笔下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字里行间却流露出面对着“养育了自己祖祖辈辈的生活环境”正在没落、衰败的一种难言的伤感与无奈。笔者在处理该课时,将“熟悉课文,概括胡同的文化内涵;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思想感情”确定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并设计了三个环节:①了解胡同的特点,要概括出胡同文化的特点———北京市民的心态;②理解作者面对胡同的衰败、没落所寄托的感情;③开放性讨论“怎样看待胡同的保护和建设新北京”的问题。在上课的过程中笔者首…  相似文献   

5.
《胡同文化》是一篇描绘北京胡同文化的风情散文。作者通过对胡同命名、习俗、居住在胡同中的北京人的生活状态以及胡同的衰败等的描述,赋予了胡同浓郁的文化气息。这种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封闭文化。在对北京胡同文化进行描绘的同时,文章还表现出了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深厚感情及作者对胡同之没的淡淡伤感。  相似文献   

6.
凭借关键词句,的确有助于快速理清文章思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分析综合”部分明确规定,要能“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考生如何做到在考场上迅速理清文章思路呢?方法很多,借助关键词句来理清文脉即为其一。  相似文献   

7.
阅读文学作品,首先应注意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里所说的“遵路”,也就是指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就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作者思路清晰了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纲”。不言而喻,“纲举”才能“目张”,这样我们才能从宏观上把握文章内容,进而对那一行行文字的含义一目了然,对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或者是所寄托的思想一览无余。那么,应如何把握文章思路呢?我认为有四法可循。一、抓文章体裁特点法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结构规律,因此我们阅读时,可以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来理清作者的写作…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者有思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说,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只有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才能准确地感知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真谛。可见,叶老在这里突出强调了理清作者思路在阅读中的重要性。那么,对初中学生来说,究竟如何理清文章的思路呢?笔者认为以下方法可以一试。  相似文献   

9.
高中新教材把文章教学的内容集中放在第一、二册 ,现代文阅读部分设置了 6项单元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 ,揣摩语言”、“把握文意 ,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提炼精要”、“整体把握 ,筛选信息”、“研究探讨 ,深入领会”、“分析评价 ,借鉴吸收”。尽管各有侧重 ,但都强调了“整体把握” ,把对文章作整体把握作为阅读理解的基础。怎样在教学中既避免对文章作割裂成几大块的肢解式分析 ,让学生在对文章的认识上既见树木也见森林 ,又能使学生深入文章内部 ,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的选材、思路、语言和主题 ,准确领会作者意图 ,进一步理解文章丰富而…  相似文献   

10.
汪曾祺先生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胡同文化》,以一个老北京深邃的眼光分析了北京胡同文化的深刻内涵,而对于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必然消失,隐寓了复杂难言的感情。文中写道: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故先生在结尾处用乌衣巷、虾蟆陵两个典故进一步渲染了胡同的衰颓,读之顿生梓泽丘墟之感。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陶冶,又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的老人,虽已预见到在现代文明进步的大潮中,北京胡同的没落是必然的,但总有一种伤感、怀旧…  相似文献   

11.
读汪曾祺的小品文,“可以使读者得到一点带有文化气息的健康的休息”《汪曾祺小品》自序。这一感受可以从他的《胡同文化》一文里获得印证。在这篇小品文里,读者在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的过程中,能够非常自然地和作者的心态保持一致:胡同文化中最核心部分就是北京人于散淡平和生活中所体现出的“忍”的精神状态。诚如作家所言,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其具体表现形式就在于面对现实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为了表明这一观点,作家举了戏剧家老舍《茶馆》里王利发的一句台词:“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不仅如此,作者还举出自己的小说《八月骄阳…  相似文献   

12.
记叙文阅读是中考中最易“读懂”又最易失分的一类文章.通过观察、分析、研究,发现学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把握不了写作思路、不了解写作意图、有些知识点不明确、有些要点不知晓.为了更好地把握记叙文阅读技巧,并起到类型示范作用,最终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先“教”很重要.  相似文献   

13.
《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的一条要求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怎样才能迅速而准确地理清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线索呢?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辨析文章的构架,因为构架是思路的外在形式。构架理清了,思路也就清楚了。要解决文章的构架与思路的辨析问题,首先要了解文章的结构形式。当然,文无定法,文章的结构形式也是千变万化的,但是,如果我们从千万篇文章中寻找它们在结构上  相似文献   

14.
[总体阅读思考] 学习本文应重点理解以下两个问题: 1、邓小平同志关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论断提出的前提、背景及其重要意义; 2、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阅读入门指津] 主要通过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来深入理解上面所提出的两个问题。本文共10个自然段,作者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先生说 :“大凡读一篇文章 ,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 ,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 ,理解才透彻。”修订版大纲中明确说明 :“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 ,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明确指出了中年级的阅读“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如何把这些精神贯穿到教学中去 ?就此 ,我谈谈自己对《春蚕》一课的教学设计。一、理清文脉——导情安排学生通读课文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说,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只有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才能准确地感知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真谛。那么,究竟如何理清文章的思路呢?  相似文献   

17.
大连市的王丽老师来信问 :小语第10册教材很强调文章条理的训练 ,那么 ,什么是文章的条理?什么是作者的思路?二者有什么关系?对小学生应从哪个年级开始强化文章条理的训练?怎样训练?教材中的《读写例话》说 :“读一篇文章 ,抓住主要内容 ,掌握中心思想还不够 ,还要看看中心思想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出来的 ,也就是要理清文章的条理。”《教师教学用书》在有关说明里也写道 :“理清课文的条理 ,也就是把握作者的思路。”在阐述读写例话时又说 :“……还要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 ,看看中心是怎样一步一步表达出来的 ,即理清课文的条理。”综…  相似文献   

18.
教育科研论坛杂志对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基础教育等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那么,怎样阅读教育科研论坛呢?日前,我们采访了教育科研论坛阅读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科研论坛新郑市和庄镇中心校工作站站长赵喜生.赵喜生说,阅读教育科研论坛,要从整体出发,通读全文,弄清线索,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进而明确写作规律.通常读文章要读三遍,开始速读,整体感知,了解内容,归纳主题:再带着问题读,结合实际读,深入分析,把握信息;最后浏览全文,记好笔记.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9.
词语教学 ,是课文教学重要的一环 ,它是理清文章思路、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记念刘和珍君》是传统课文 ,然而现在是作为“理清思路”的一个例子来教读的 ,老课新教 ,传统的教法必须改变。教读这篇课文要指导学生理清思路 ,就要从理解关键词语、扫除语言障碍入手。怎样进行词语教学呢 ?一、教给方法 ,明确目标在文章中 ,由于有特定的语言环境 ,许多词语的基本意义都被具体化或被引申了 ,因而在阅读中理解词语的具体要求就是要善于揣摩它的特定表达意义 ,善于联系上下文来具体地理解。所谓“特定” ,也就是说这种被引申或被具体化…  相似文献   

20.
【总体阅读思考】 1、人们在劳动、实践中为什么要思考?思考究竟有什么威力? 2、人们应该怎样思考,才能发挥“思考的威力”呢?你能联系实际谈谈体会吗? 3、本文在议论中用了不少篇幅来叙述,是否改变了文体的性质呢?议论和叙述有什么关系? 4、本文组织论据有什么特点? 【阅读入门指津】 1、文章从总体上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谈思考的意义,后一部分谈怎样思考。谈思考的意义,从事实入手,把古今中外的发明创造者作为议论的背景,保证立论恢宏广博,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