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23年4月22日,上海举行了一次全国性的武术大会,倡办人为我国近代新武术的推行者马良先生。参加这次大会的有上海的“武术进德会”、“精武体商会”、“中华武术会”、“上海公共体育场”等,有北京的“北京体育研究社”,山东的“山东武术传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民间武术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林伯原辛亥革命前,社会上已成立了一些以团结武林同道,研习武术的组织,如北京的“四民武术社”,河北完县的“蒲阳拳社”,上海的“精武体育会”,天津的“中华武士会”。青岛的“中华武术会”等,但为数不多,活动范围也有限。辛亥革...  相似文献   

3.
2003年,是我调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主持工作的第一年。从单位名称就能明白,这个单位的工作中心是“研究”。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迈进、国家以科学发展观为方略的今天,抓好科学研究,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基此考虑,仅在这一年中,我们就相继在上海体育学院召开了“2003年国际武术论文报告会”,在武汉体育学院召开了“2003年全国武术科研论文报告会”。两次报告会的主题依次为“武术属于世界——武术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和“与时俱进,推动武术运动的全面发展”。报告会后,我们请部分入选论文的作者自行对文章进行了必要的修改,汇集成这本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武术研究》。希望此书的出版,对于活跃武术学术气氛、交流武术科研成果,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邱丕相同志撰写的《古代武艺与当今武术》一文认为,“武术与军事的分野到明代才基本完成”。此论作者一笔带过,故其立论根据不得而知。笔者现就“武术与军事分野的时期”问题与邱丕相同志商榷,以求指教。一、今之武术和古代武艺的概念和关系  相似文献   

5.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又指导实践。技术体系是构建理论体系框架的基础。试用“内外”两大系统,“母子”知识结构、“纵横”研究方法建构武术理论体系框架。“内”是指有关武术的学科与内容,如:武术哲学思想、武术的基础理论、武术专业理论、武术史学等;“外”是指与武术有关的学科与内容。如:武术教育学、武术心理学、武术保健学等。各学科与武术学科的知识为  相似文献   

6.
现代武术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古到今,衡量武术的唯一标准始终是“技击”。“技击”是中华武术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华武术的灵魂,不论历史怎样变迁,“技击”始终是武术发展的前提。今天,作为“攻防技击”的代表,“散打”实现了武术的市场化,套路更加竞技化,但是,武术的“技击”特征却在遗失。文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法,对本质特征下的现代武术发展成果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和阐述。  相似文献   

7.
第五届全运会武术表演赛决赛将于九月在上海举行。在振奋民族精神的“武术热”中,人们尤为关注。武术健儿们经过六月份的郑州鏖战,获取各项前六名者方可会师上海,一显身手。这次比赛的参加者可为精英中的强雄,健儿中的驍勇,人们将大饱眼福,一览象征民族精神的英姿豪气,尽收各宗武艺的精华风采。在此,回顾一下去年金秋的杭州全国武术表演赛部分项目(前六名见附表),展望浦江大战,不是没有兴味的。飞拳击腿最见功力人们常说,拳术是武术器械和对练的  相似文献   

8.
《武当》2003,(8):60-61
一谈起他,人们就这样说:“他是地下党员,曾用武术掩护过地下党的革命活动;解放初期当过上海黄埔区的第一任区长,做过越南胡志明主席的太极拳教练,许多领导同志跟他学过拳;对武术理论颇有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国武术: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武术讲求“打”,是因为技击是武术的基本特征,同时,武术不追求“打”,因为文化的特性和民族的属性决定了“打”是非主流的意识形态。“打”是武术产生时环境与世人赋予的功能,“不打”是武术在其发展中渗入优秀独特文化沉淀后的提炼。武术追求的真谛是对“器”与“技”的更高追求,是人心对武术意境的理解,是对神韵的感悟,是对心灵自身的调节。简言之,武术是建立在技击的表象基础之上,通过体现技击的内涵,追求超越外在的理想化的技击艺术。  相似文献   

10.
当代武术文化的表现形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武术属于文化、高于体育”已逐渐成为学界的共识,然而,“武术是什么?”的本源性问题却尚未得到圆满的回答。武术文化的多元性和文字自身的局限性特点,使任何一个关于武术的概念都会产生自身难以避免的缺陷,所以,给“武术”或“武术文化”下一个定义其实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是,武术本身也在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因此,对武术的全面把握要与时代的发展和对武术的认知相结合。通观当代融入人们视野中的武术,从文化的整体观出发,可分为四种形态,即“文化的武术”、“教育的武术”、“艺术的武术”、“体育的武术”。这种分类概括了武术文化的主体内容,提出了武术概念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1.
阮纪正 《武当》2009,(1):31-33
一、当代武术发展的全球化背景 “武术发展”并不是“发展武术”。“武术发展”的主体是武术自身,它是多种力量参与的社会演化过程,并不以任何个体或群体的意志为转移;其要在于“自我实现”。但“发展武术”的主体却是武术之外的特定利益集团,  相似文献   

12.
武术传承的文化空间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文中所指的武术是指“民间传统武术”,“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概念。“武术传承的文化空间”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少林功夫等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武术项目;二是民间传统武术的师徒传承制度与“身传心授”方式等体制。保护武术文化空间的关键是整体传承武术与保护武术传承人。  相似文献   

13.
武术技术审美是武术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意象创构又是武术技术审美的内在生成。运用技术美学和中国古典意象思想探究武术技术审美,剖析其意象创构。研究认为,武术技术作为以身体为存在形态的身化技术,兼具技术美学和意象创构的审美价值。武术技术审美的意象结构包含“意”与“象”两个维度,“意”借武术技术外在形态之“象”赋形,“象”以武术技术内在之“意”塑魂,“意”与“象”结合,营造了主客体交融,充满武术技术生命活力的意象世界。武术技术审美的意象创构有“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味象体道”三个层面,其中,“观物取象”意指武术技术审美的“直观体悟”与“感物起兴”;“立象尽意”是指武术技术审美的“体物得神”与“感物动情”;“味象体道”则是武术技术审美的“象外之象”与“得意忘象”。同时,武术技术审美还有着“原型意象”和“超越性意象”两个层次,原型意象是一种本原性存在的意象,武术技术原型意象体现了集体无意识关联的武术技术文化品格;技术意境是意象的超越,武术技术审美只有深入到“境生象外”的技术意境方能真正感悟武术技术所追求的意象世界。  相似文献   

14.
武术境界论     
马剑  邱丕相 《体育学刊》2007,14(5):68-72
提出武术境界论题,其目的在于解决武林人的理想。武术境界是武术对武林人总的意义世界,是从现实的武术人生中抽象出来的理想世界。武术境界能够启迪武术人生,觉解习练武术应达的理想与意义,是武林人的心灵守护神。按照层次划分,武术境界包括“然境”、“术境”、“艺境”和“哲境”。具有什么样的武术境界,将会拥有什么样的武术人生。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竞技武术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现在竞技武术关键症结就是缺乏武术的“真”。“真”是武术的生命线,是武术的本源。武术的“真”需要在技击中去追求,需要在实践当中去体现。由此,改变现在的武术竞赛模式,会使武术——最具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统体育项目再次焕发青春。  相似文献   

16.
运用传统美学和现代艺术学的理论对“武术意境”展开讨论.研究认为:(1)“武术意境”是通过特定的武术形象而诱发出的一种境界和情调,是构建在独特的、艺术化的武术形象之上的艺术体验,并以一种情感体验的方式存在于观赏者的主观意识中.(2)“武术意境”源自“情”与“景”的交融.“情”所指向的是拳家们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所拥有的体验、思想、理想、情趣等方面的总合;“景”是指观赏者对武术这一审美客体观照之后而产生的艺术化的联想或想象.(3)“武术意境”源自“虚”与“实”的创构.“实境”是演练者用肢体的运动所创造出的一个个具体而生动的武术形象;“虚境”是观赏者对武术“实境”进行主观想象的结果.(4)“武术意境”为审美主体展现了充满审美想象的艺术空间,是体现武术艺术价值的高级形态,是武术艺术性存在的显著标识.  相似文献   

17.
中国武术自1916年进入学校教育体系至今,已有100多年学校武术发展史,从最初的“强国强种”“尚武精神”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强身健体”“活跃身心”再到新世纪力图走出国门的“奥运武术”,几经风雨,走到现在实属不易。越是优秀的东西越能走的更远,武术代表着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理应传承下去,但是,武术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学校武术的发展,现状越来越令人担忧。学校武术“操化”“泛竞技化”严重制约武术的个性发展,教学内容、模式的单一枯燥和武术教育的文化缺失等问题,使学校武术教育“渐行渐远”,以至“名存实亡”。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当前学校武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试图提出解决方案,以期为学校武术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逻辑分析法,以学校武术教学的实施路径作为研究对象,对学校武术发展现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从武术教学的实践环节对当代学校武术发展问题的症结进行了分析与概括。研究认为:学校武术教育正面临着了一个“无奈”与“尴尬”的发展境遇,“墨守成规”的武术教学是制约学校武术发展的症结所在。研究针对学校武术教学实施新路径提出:(1)以《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为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建构系统的学校武术课程体系;(2)落实“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健康第一”的武术教学思想,实现学校武术教学方法的“多样化”;(3)提倡和推广“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的武术教学新理念,令学校武术教学形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走向奥运台阶的武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10月13日,上海。国家体委主任、国际武联主席伍绍祖正与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亲切会谈。“武术是东方体育的代表,它进入奥运会具有特殊意义,意味着东西方在体育和文化上的一次重大融和。国际武联与奥委会应是相互承认。”“如果国际武联提出申请,奥委会将认真考虑承认国际武联。”萨马兰奇答道。此后不久,第4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在罗马举行。其间举行的国际武联大会上,国际武联又吸收了六名新会员,从而达到了国际奥委会单项协会要求的会员数目。武术正一步步走向奥运的台阶。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文化学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文化主体“人”为线索,分析“人”在武术发展中的体悟过程。研究认为:“体”是编码者对身体运动规律体认的过程,是武术技术的发展和身体文化交流的基本条件;“悟”是传播者“内省”技道与“自悟”德行的修行过程,是武术技术创新、德育教化人才的方式;“体悟”是解码者对武术文本“形、象、意”的解读过程,是解析武术文化表征和内在意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