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前沿     
载人航天获成功 下步建设空间站2 0 0 3年 1 0月 1 5日 9时 ,我国“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 ,1 6日 6时 ,返回舱顺利降落。至此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载人航天的下一个里程碑 ,将是在“神舟”五号飞船和长征 2F运载火箭的基础上 ,建造中国的第一个空间站。在空间站上可以进行材料科学、生物学、天文学、资源、环境的研究 ,而且可以为将来登陆月球积累经验。到那时 ,我国在宇宙空间就拥有了一个长期进行各种科学研究的实验室 ,而“神舟”号飞船就真正成为地球与太空之间的摆渡神舟。标准化意义重大 可创造巨大效益…  相似文献   

2.
王玉  乔武涛 《新闻前哨》2013,(10):84-86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从6月11日起,央视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推出了“天宫一号和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特别报道。在“神十”接下来15天的飞行里.通过媒体的报道观众了解到它出色完成了飞行任务并安全返回。从“神一”到“神十”,中国在不断刷新太空探索的新高度。而每一次媒体的报道.也体现出我国新闻报道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去年10月12日到17日,我国航天科学研究和探索领域再传振奋人心的喜讯,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驾驶神舟六号飞船,经过110多个小时、700余万公里的飞行,圆满完成了任务。这是继两年前“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后的又一壮举。“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全体中华儿女都为此感到骄傲和荣耀。”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再一次向世人昭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2008年一系列重大事件电视报道,以"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央视报道为例,对2008年重大事件电视科技新闻报道特色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10月16日至10月17日,《解放军报》不惜版面,在连续两天的时间里,“首次载人航天”特刊就用了整整10个版面(16日7个版,17日3个版),集中宣传“神舟”五号飞船载人飞入太空的前前后后,气氛热烈,规模宏大。浓墨重彩的特刊,生动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展现了航天员的过硬素质和美好形象,也展现了中国人为祖国日益强盛所感到的骄傲。其鲜明的特刊特色深深吸引了读者。题材重大,主题集中。中国首次载人飞船航天飞行,不论是对中国人,还是对全世界,都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不仅仅是中国航天技术的一次跨越,更是一个…  相似文献   

6.
张宁  韩彪 《新闻实践》2003,(11):34-36
"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对于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样,中央电视台围绕"神舟"五号的宣传报道也成为中国电视新闻史上具有典型启示意义的划时代标志性事件。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报道浓缩和展示了中央电视台电视新闻报道运作的节目类型、运作方式、运作技巧,并结合事件蕴含的特点和新闻频道的传播特点有所开拓创新。简言之就是:遵照精神,围绕事件,依托频道,尊重观众,服务收视。10月16日晚20点55分,中央电视台通过DSNG卫星连线,由央视新闻频道"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特别报道"北京演播室主持人白岩松独家采访了回到北京航天城的航天英雄杨利伟,白岩松与杨利伟进行了为时8分钟的双视窗对话。更加难能可贵的是,10月16日下午,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七大系统的总指挥或总设计师共七位老总级人物:黄春平、张建启、于志坚、顾逸东、夏长法、宿双宁、袁家军和我国航天界老  相似文献   

7.
新华网合肥10月17日(刘茂俭)在举国欢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之际,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  相似文献   

8.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是中华民族登攀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的又一次伟大壮举。在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振奋人心的日子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了长达17小时的大型直播节目《再探苍穹》,充分发挥了广播传播快捷、覆盖面广、感染力强的优势,紧密追踪神舟六号冲天奋飞、问鼎苍穹的全过程。全国上百家地方电台转播了《再探苍穹》,节目受到听评专家和广大听众好评,并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神六”大型直播节目的主创人员,作者有着更深层次的体会。  相似文献   

9.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报道早已圆满结束。作为记者.我不仅有幸在第一时间见证和领略了大洋测控飞船的精彩瞬间和关键动作,而且对于有限信息传播环境中的科技新闻报道有了进一步理解。中国远望号海上航天测量船分别布阵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海域.担负着测控飞船入轨,变轨,轨道维持.返回以及天地通信等多项任务。在特定时空营造出的特殊信息场域中.如何将四艘船以及卫星海上测控部的信息及时全面地传输给受众,满足信息需求?记者认为.有效整合新闻资源.建构良性传播生态是实现优化传播的对策。一、开发信息资源,借助高强度信息流促进传播生态  相似文献   

10.
郑宇 《新闻实践》2003,(11):37-38
10月15日到16日,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在人类航空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面对这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杭城各家媒体大显身手,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密切关注,热情报道,向读者奉献了一份丰盛的精神大餐。笔者考察了从10月9日到10月23日这段时间内,杭城几家主要报纸对"神舟"五号飞天的报道,从媒体面对重大事件,如何进行报道的角作一些评点和分析。迅速介入,密切关注迅速及时,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之一。"神舟"五号飞天早已成为杭城媒介关注的焦点,各家报纸介入迅速而及时,成为这次报道的一大亮点。飞船预定升天的时间是10月16号,但在之前几天的报纸上,读者已经可以发现关于"神舟"五号的报道。10月10日,钱江晚报借神舟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负责人之口权威宣布:我国将于10月15-17日择机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浙江日报也于10月11日刊发了对火箭和飞船设计者的两篇专访。10月9日到10月11日,距离飞船发射虽然还有好几天,但杭城各大报纸对这一重大事件的报道大战已拉开大幕。  相似文献   

11.
面对社会思潮、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传播技术和受众需求不断发展变化带来的新挑战,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坚持“引导力就是传播力、就是竞争力”理念,坚持以新闻创新促进舆论引导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经过不懈地探索实践,形成了“重大主题报道时代化、经济新闻报道大众化、社会新闻报道主流化、民生新闻报道平台化和文娱新闻报道人文化”的“五化”新闻创新操作模式,有效推动了集团所属各媒体的新闻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2.
2005年我国媒体围绕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报道开展了一场新闻大战。主流媒体在这场战役中唱响中华飞天曲,彰显了各自的核心竞争力。本期刊登《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提供的两篇文章,通过作者真实的回述,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央主流媒体面对激烈的新闻竞争,如何策划高屋建瓴,编采通力合作,报道寻求独家。正是由于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呕心沥血,为成功地报道神舟六号的飞行奉献了大量精彩的篇章,为中华民族航天史上这一美好瞬间留下了珍贵的记录。  相似文献   

13.
近来,电视屏幕和报刊上频频出现中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四号宇宙飞船及“神舟”四号凯旋的镜头和大篇幅的新闻报道,激起了人们对“航天”这个神秘天疆的特别关注。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空间时代,新闻报道也拓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开始遨游太空,从而揭开了我国航天新闻报道的序幕。经历过那个激动人心时刻的人们,心中都定格着这样一个镜头:卫星发射当天,人们聆听着收音机里的“东方红”乐音,举行了盛大的游行。在如潮水般涌动的人群中,套红的人民日报“号外”成为大家竞相争读的新闻“大餐”。 此后,我国自行研制的一颗颗通信卫星、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导航定位卫星、海洋卫星相继升空,“亚星”、“澳星”、“铱星”等外国卫星也由我国的“长征”系列火箭顺序送入预定轨道。空间探索多一项成果,航天新闻报道便向前迈进一步。经过30多年的发展,航天新闻报道已从单一到多元,从平面到立体,从纸质到网络,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4.
庄正 《军事记者》2008,(11):22-22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是继北京奥运会之后又一举国关注、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军工报》今年新闻宣传的又一“重头戏”。该报打破常规,于9月26日、27日和30日,浓墨重彩地推出了3期共16个版的“神舟七号特刊”,对“神七”飞天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式的报道,大气磅礴,特色鲜明。  相似文献   

15.
近两年,我有机会连续参与了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等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也参加了《中国飞天路》和《神舟交响曲》两个特别节目的采写、制作。由于载人航天飞行事件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性和听众  相似文献   

16.
远望五号船是我国第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主要担负战略导弹和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发射试验的海上测控通信任务。该船9次远涉重洋,6次成功停靠印尼、菲律宾、斐济等4个国家的港口,圆满完成了以神舟七号、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为代表的19次国家重大科研试验任务。远望五号船准确把握全媒体时代特点,利用停靠外港休整、外事访问等契机.多途径开展对外宣传工作,有效展示了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发展进步和航天科技工作者的良好风貌,受到国际舆论好评。  相似文献   

17.
《全国新书目》2008,(19):26-26
在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成功翱翔太空的两年后,又有两位航天员乘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飞上太空,三年之后又有三位航天员乘神舟七号飞船进入太空并有一人实现太空行走。本书以我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为主线,全面介绍了相关知识和最新进展。本文系该书前言。"神箭"嘴飞,"神舟"远航。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从单人升空遨游,到双人五天联袂飞行,再到三人上天一人出舱太空行走,不断取得突破性成就,创造了一个一个新的纪录。中国连续三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成为屹立于世界高科技之林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8.
蔡静 《网络传播》2005,(11):54-54
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经有关部门授权,人民网对“神六”发射、飞行、返回实况进行了现场直播,这是网络媒体首次承担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直播任务。  相似文献   

19.
航天梦,中国梦。神舟十号发射再次拉开中国载人航天“壮剧”。在这个舞台上.航天员永远是“主角”。如何向公众报道和解读航天员,成为此次任务媒体竞争的焦点。早在5月初.解放军报社军事部就召集相关编辑记者进行专题策划。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建设20周年、首次载人飞行10周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我们把目光投向整个中国航天员群体。  相似文献   

20.
从1999年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发射升空,成功进行我同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到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完成航天员太空行走任务凯旋,历时9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