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张春燕  史延志 《新闻传播》2006,(6):51-51,72
近年来,新闻媒体、记者成为被告,被要求赔偿名誉权损害的官司越来越多。从积极意义看,这是法制社会公民法律意识增强的表现。但此类案件给媒体和当事记者带来很多麻烦。笔者认为,媒体应该为避免此类诉讼而多做一些“超前”工作,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西方新闻界宣扬客观原则,强调新闻报道是记者对事实的“客观”叙述.记者只是把已经发生的事实记录下来.告诉人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是谁干的:记者不应在新闻中“掺进自己的意见”,不应作“个人评论”。在西方新闻界一直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记者的舌头是缩在后面的”。然而,随着新闻传播的“全球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西方主流媒体所高扬的所谓“客观公正”并不是一种绝对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3.
今年3月至6月,我获得了第三届《财经》杂志奖学金的资助,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学习培训。该项目自1999年启动以来,迄今共资助全国各地媒体记者共30名,我是西北地区第一个获此机会的记者。据了解,这是全国首个免费培训记者的奖学金项目。由别的媒体掏钱,到北大学习,这件事在当地新闻圈引起不小的震动,许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有人打趣说: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怎么让你抢到了?而我的回答是:“馅饼”掉在有准备者手中其实我关注这一项目已有两年了。去年初,我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了这样一条消息:“《…  相似文献   

4.
一位记者同志告诉我,有一次他访问一位基层干部,请他谈一件事情。开头,这位基层干部谈得兴致勃勃,可是后来呢,他越谈越没有兴味了,最后竟然是应付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原来他是嫌记者光听不记。在他看来,记者不记,就是不听,自己说了也没用。还有一位同志告诉我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党委召开的布置中心工作的会议上,有位记者去参加了,可是在会上他光听不记,这使参加会议的人感到诧异,使主持会议的同志也感到有点不满意。可见,在社会上,记者的“记”,被人们看作是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笔者听说这样一件事:某地举行建市庆典。当几十台照像机、摄像机调好焦距,等待鸣炮奏乐的时刻,某报一名记者匆匆挤到前排,要一旁的县级电视记者让出早已选定好的机位。出于礼节,两名县级台的记者很不情愿地向一边挪了挪。然而,那位“大记者”得寸进尺,再次要求县级台的记者“让位”,结果遭到拒绝。 这件事带给人们以思索:在机构上,新闻单位有大小之分,但记者是没有大小的。上级的新闻单位记者到基层采访,下级的新闻单位的记者要主动热情地提供帮助和便利。反  相似文献   

6.
窦唯大闹《新京报》事件发生后一夜之间,传统纸媒和网上关于窦唯事件的议论铺天盖地。《都市快报》记者吴晓燕撰文说:“因为窦唯,媒体和艺人的相互关系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窦唯事件可以看作是媒体和艺人矛盾激化的一次标志性事件。媒体和艺人如何相处?他们之间的平衡点在哪里?”①《信息时报》廖保平也指出:“窦唯事件暴露出的明星与媒体的关系问题,值得引人深思。”②刘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认为,“在烧车这件事上窦唯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但是要对这件事反思的绝对不仅是窦唯本人,媒体也应反思自己的责任。”③此事将如何收场…  相似文献   

7.
孙伟  周丽婷 《河北广播》2006,(C00):89-90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听老师们谈到一件有关记者采访的事,说是在邯郸市,有一位农民朋友遭遇一件不平事,他先后找了好多部门、历经了几年时间也没有个结果,后来,《邯郸日报》有一位记者针对这件事进行了深入采访,先后几次跑到农民家里做详细调查,跑多个相关政府部门了解政策反映情况,并最终在报纸上作出公开报道,时间不长,事情得以顺利解决,一个不负责任的领导干部还因此被罢了官。当时只觉得,这记者真让人钦佩,他所在的报纸真有权威。  相似文献   

8.
闵大洪 《新闻世界》2008,(7):104-104
草根媒体是一个人人可以参与的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一人一媒体”、“所有人向所有人的传播”的局面得以实现。如韩国的网站Ohmynews,创办人吴连镐打出“每个公民都是记者”的口号,开放公民注册担任记者,到2004年已拥有4万多名公民记者,他们活跃在韩国乃至世界各地,通过互联网向网站提供文字稿件、图片或影像资料。强大的新闻自采能力使之成为韩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媒体之一。  相似文献   

9.
媒体有舆论监督权,但是在实践中,媒体自身在行使这一神圣权利时,往往忽略了媒体与普通公民个人在舆论制造上的区别,于是便出现了在国家司法部门(一般指法院)还没有对案件进行宣判之前,媒体便已经对某事件或某人进行了“审判”,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媒体舆论审判。  相似文献   

10.
如今,公民法律意识日渐增强,新闻媒体由于舆论监督报道而成为被告的事时有发生,为了减少新闻官司,更好地保护媒体自身,一些媒体的舆论监督报导模糊了被批评对象的名称.被批评对象的名称被处理成"某超市"、"某企业"、"某公司"等,采写舆论监督报道的记者也用化名、笔名.这样做的原因不外乎怕惹麻烦,怕官司缠身等原因.殊不知,被批评对象名称淡化了,舆论监督也就失去了针对性,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被批评对象也就不会感到如芒刺背.记者隐去了其名,看似明哲保身,实则失去了直面真实的勇气.可以说,这并不是媒体自我保护的最佳方式.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记者的法律意识,使舆论监督报道更加客观,更加准确,才是媒体自我保护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新闻媒体由于舆论监督报道而成为被告的事屋见不鲜。有的媒体为了减少新闻官司.更好地保护媒体自身,采取模糊被批评对象的名称办法,记者隐去真名采用化名。这看起来安全保险,实则失去了直面真实的勇气,这种办法并不是媒体自我保护的最佳方式。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记者的法律意识,不当“新闻裁判”.使舆论监督报道更加客观、准确.才是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2.
记者的名片     
前些日子,听一位省级报刊的记者谈起两件不见得有趣的趣闻。其中一件事是,某家灯具厂的厂长助理手持该报一位记者的名片来编辑部讨账,声称这位记者“买”走价值500元的灯具时并未付款,只留下了这张名片,结果查实这张名片虽然的确是这位记者的,但他并未去过该厂,连厂长助理也说不是这个人拿走灯具的。另一件事是,一位出租汽车司机也拿着一张冠有“记者”头衔的名片来该报诉苦,声称这位记者要走12升汽油后,长期不归还,结果是该报编辑部并没有这个人。  相似文献   

13.
关于“时评”的写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时评,不是四平八稳的专论,也不是自由联想的杂感、随笔、旁敲侧击的讽刺;它是面对新闻事实本身的一个毫无避让的回答:这事儿,我怎么看。它是清晰的判断形式,是针对这种判断的有效率的表达。   时评的核心是判断 时评的基本内容无非事实与道理。在时评的结构中,“事”与“理”的关系,就是判断关系。什么是判断呢?普通逻辑告诉我们:“判断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工具。”新闻评论的基本功能就是对新闻进行认识。判断是新闻评论的核心价值。 对一件事随便说点什么是容易的,但对一件事作出判断,则是难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新闻评…  相似文献   

14.
梁衡 《传媒》2002,(11):38
过去我们常说“一滴水见太阳”,是指记者通过采写一件具体的事,从中可以反映出大政方针,舆情民意。记者要学会发现典型,运用典型。但仅止于此还不够,因为就是同一个典型,同一件事往往又蕴含着多方面的寓意。一个好的记者,不但能发现一滴水,还要能从这一滴水里发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这时候,记者就  相似文献   

15.
最近,我台记者付振中冒着生命危险暗访黑砖窑的事迹引起全国媒体的关注。这件事在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也引发了一场关于媒体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6.
想起一件事,说的是某领导到某地参观考察,一路上感慨变化大,冷不丁却嘣出一句:可惜没有标志性建筑。之所以想到这件事,并非想讽刺什么,而是感到该领导真的高明,一句话就说到点子上了,给本人启发很大。是的,一个城市要有标志性建筑这样的名片。那么,新闻工作也同样需要。做为记者,整天忙忙碌碌,文章也写了不少。但是如果一年到头下来没有一两篇得意的有份量的力作,那么真的可以说是一年白干了。引伸开去说。要是一辈子没有一两篇好文章,这辈子也算是白当记者了。为什么?因为你没有标志性作品,就像城市没有特色,人没有特长。由此看来,标志性作品对于记者而言,不可不重视,不可不关注之。  相似文献   

17.
电视媒体毕竟不同于平面字媒体,它“稍纵即逝”,难以在手中把玩,不像报纸那样可以反复阅读、品味。尤其是现在一开电视机就是几十个频道“恭候”,加上每个电视台都着力“拼杀”的电视剧,因此,新闻评论节目要想吸引住观众的眼球,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近几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最响亮的一句话大概要算得上“用事实说话”了。这绝不是《焦点访谈》的一句宣传词,  相似文献   

18.
不论网民参与调查这件事存在多少不令人满意的情形,它毕竞带给我们一种欣喜,标志着我国在信息公开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其象征意义重大。对于云南的党政机关而言,这是一个创举,有助于增强党政机关的公信力。就网民而言,通过这件事也增强了公民意识,同时也维护了网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同时,传统媒体也树立了负责任的媒体形象,让公众听到了来自媒体的真正声音。  相似文献   

19.
卫之 《新闻记者》2006,(7):27-29
北京大学一位大四女生在五一游玩中不幸遇难,《华夏时报》一名年轻女记者假装是遇难者以前的同学,进入遇难者宿舍采访,直至走前也没有说明自己的身份。第二天,报纸上的报道令几位室友同学感到受了“欺骗”,于是将这件事公布在北大的BBS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之后多数意见认为,《华夏时报》记者隐匿身份的采访行为缺乏职业道德;但也有意见认为,这恰恰是记者职业素质的表现,“表明她动了脑子”。那么,记者该不该动这样的脑子呢?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件真正具有史诗意义的事情!这 件事值得我们沉下去不问收获地做10年”。 这件事,童之磊指的是网络出版,电子 书,和他的“中文在线”; 这件事.童之磊指的是一场革命,几千年来 书的革命,出版的革命,传播的革命,人类文明的 革命。 这就是童之磊与IT领域的许多CEO不同的 地方,他满怀的是一种开创历史的豪情。与我们 这个时代流行的急功近利不同.这位26岁的年轻 人面对他的事业如同一位科学家面对他所从事的 科学研究,完全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他告诉自己 要沉下去,也许5年,甚至10年,没有回报都是 值得的,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