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乡间集市是适应传统农民自足生产和生活需求而自发形成的基层市场,对传统农民的自足性生产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促成了传统农民社会行动的一体化,是乡村文化的主要活动场所和承载者.在以传统生产方式占主要地位的农村社会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农村社会转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使农民生产扩大、面向市场寻求经济利益或使家庭农业向产业化发展.以及实现传统农民向现代型农民的转变.乡间集市难以和新的生产组合方式相适应,因此需要乡间集市功能的转型。在农民生产能力和乡间市场能力共同扩大的过程中,最终促成了农民的终结。  相似文献   

2.
甲午战争后,华北集市功能增添了新的内容。在众多的推动因素中,农民的参与引人注目。正是由于农民生产和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使华北集市的功能有了新的发展,表现在交易功能的加强和成为联接农民和国内外市场的纽带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农村经济学和农村社会学研究的课题,对促进农民致富和建设小康社会有重大现实意义。从湘西农民受教育状况判断,中国农民的科技素质不高;从湘西农民科技素质的构成看,农业社会的科技素质在中国农民科技素质结构中的比重很大;从湘西农民科技意识来分析,中国农民对实用农业科技非常关注,但真正应用到生产中去的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落后的小农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以及农村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必须加强农民教育、改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社会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4.
职业农民是社会发展和后工业时代出现的一个新的职业群体,是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的。传统农民存在结构不良、数量减少、素质不高等问题,职业农民具有素质较高、市场意识强、流动较为自由等特点。可以从建立法律法规、实行职业证书制度、采取灵活的培训方式和内容、完善多施教主体等方面进行职业农民的培育。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民传统伦理道德的形成,是中国农民与其所面临的环境、从事的生产生活实践相互作用的结果。土与乡,这种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为农民的精神活动提供了一种文化框架,正是这种文化框架为中国农民提供了生活和生产中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有必要关注这些持续了几千年甚至仍在中国农民的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伦理道德诉求。弘扬其精华,扬弃其不足,重视对农民传统伦理道德的利用与引领,是新农村建设中精神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农民增收问题要从社会和谐发展、经济平衡协调、社会各阶层的相互关系等诸多因素来分析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三农”问题及农民增收同社会协调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把传统农业改造为市场化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是促使农业质变的核心问题。只有实现了对传统农业的市场化改造和农产品的商品化,才能确信农民的增收有了基础。发展城镇化建设,用城乡统筹一体化去拉动农村发展,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促进城乡互补和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农民的传统心理源自农耕社会中的实际生活经验。深沉的恋土情结、浓厚的家族观念是中国农民传统心理形成的两大基石。封建专制制度下,作为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农民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压抑,造成了其多方面彼此矛盾的两重性心理特征。这些心理习惯历经朝代更替与世事洗礼,不仅未曾动摇,而且历久弥坚。在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农民的传统心理虽然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我们依旧能发现,传统心理习惯仍在左右着农民的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文化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正处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剧烈转型中,传统农业文化的惯性对农民经济行为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造成一定影响。要改变农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应该彻底改变农民在政治、经济、社会参与中的边缘性倾向,改善农村的社会经济基础,逐步引导农民形成勤劳、自助、合作、自律等行为理念,建立农村生产生活新秩序。  相似文献   

9.
农民问题是现代化启动后提出来的,也有随着现代化的实现才能得以解决,它是每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走出马克思主义农民观,立足中国农民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的特点及种种问题的现状,重新审视当代农民,从战略的高度透析农村农民。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新的视角和新思路解决农村发展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期上海郊区农民职业教育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上海郊区现阶段正处于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在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过程中.首当其冲的是农民的职业转型。只有当大部分农民转型为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小部分守业的农民转型为现代农业从业人员,这种社会转型才能真正实现。而农民的职业转型除需要提供非农就业岗位外,还需要大力推进农民的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1.
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   总被引:77,自引:1,他引:77  
农民市民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它不仅仅是农民社会身份和职业的一种转变 (非农化 ) ,也不仅仅是农民居住空间的地域转移 (城市化 ) ,而是一系列角色意识、思想观念、社会权利、行为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 ,是农民角色群体向市民角色群体的整体转型过程 (市民化 )。农民市民化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一样 ,将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丽 《成人教育》2019,39(5):59-62
行之有效地开展农民继续教育是农业地区地方高校助力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对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农业地区地方高校开展农民继续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地方高校在开展农民继续教育工作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应明确服务面向农村地方经济的办学理念;构建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核心的农民继续教育体系等策略,以期为地方高校积极探索开展农民继续教育的新路径和新思路,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建设新农村最缺的就是新农民,培养造就新一代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应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全面提升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当务之急。在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大幅度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资的基础上,还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工作,从整体和长远上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  相似文献   

14.
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提高农民素质对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建设和谐新农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提高农民素质必须采取以下措施:夯实农村义务教育根基,提高农民基本素养;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增进农民专业知识和技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人员“双向”流动;建立高校与农村联姻体制,培养乡村人才队伍;实行“农村志愿者”计划,带动农民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农民市民化是城市化整体进程中最为深刻的层面。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大中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加快,在一些发达地区出现了景观城市化与农民市民化相脱节的现象,使农民市民化问题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实际上,城市社会空间形态的转变与农民市民化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正是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不断地促进社会空间格局从分散布局到空间体系的构筑、社会空间流动从地域凝固到空间开放的催化、社会空间治理从政区分割到区域联动的形成;而这一系列重大变化正深刻地表明,农民市民化既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社会进程,同时也是城市形态变迁的空间过程。  相似文献   

16.
要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必须在提高农民素质上下功夫。浙江省江山市创建了“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积极发挥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在农民教育上的作用,不拘泥成规,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大胆创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以发挥教育培训在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江山市农村成人教育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职业教育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途径。从宏观层面来看,职业教育可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进程;从微观层面来看,职业教育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最有效、成本最低的一种方式。但当前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进程中,还存在诸如培育对象识别机制不精确、内生动力不足、供需矛盾显著、考核机制不够健全等现实困境,导致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角色转变乏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从健全精准识别机制,分层分类聚焦培养;完善内生动力机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健全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解决供需矛盾关系;实施第三方考核机制,提升职业教育精准培养效能四个方面着力,共同推进新型职业农民角色转型。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农村现行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表现在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农民土地使用权不稳定、不完整,农户土地收益权残缺,农民和农民集体没有事实上的土地处分权.要使农民真正拥有土地产权,就必须进行农地产权制度创新,放弃"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制度安排,把土地的所有权完整地交还给农民.实现农民对土地的私有制,明晰土地产权,有利于形成农民对土地的稳定预期,有利于土地的流转,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的一项重大任务,乡村旅游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促进作用。乡村旅游作为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必须做好科学规划、特色开发、农民参与、政府支持以及规范管理等工作,更好地解决农民的就业和增收问题,从而提高农民素质,促进乡风文明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将农民的职业培训工作提高到一个重大的战略地位。结合天津市农村劳动力“351”培训工程,在实证的基础上对该工程推行两年来所凸现出的诸如推行困难、农民和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原因,并从保障资金投入、改革培训内容、健全考核监查机制、制定鼓励政策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促进天津市以及全国的农民职业培训工作,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