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创作者之所以能“辞发”,在于“情动;文章之所以“虽幽必显”,在观文者的“人情”。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将情动于“中”,人情于“里”完美结合呢?  相似文献   

2.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这句话说明了诗文里面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思,包含着作者喜怒哀乐等诸多情感,阅读者要根据文本内容体悟出作者所反映出来的意趣,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或建立交会点,方能“读懂”诗文,参悟出作者的本意。新诗的阅读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善于“披文人情”,  相似文献   

3.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语文是富有情感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相似文献   

4.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应该说,感情真挚是中学生作文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很多学生写作无视“真情实感”,为文矫揉造作,满纸假话、空话、大话,靠虚情、矫情、滥情为文。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可见抒发真情实感是为文的基础。那么,如何才能摒弃虚情假意或无情无意,浇铸情真意切的作文呢?  相似文献   

5.
情感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语文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刘勰的话精当地阐明了创作和阅读的过程与原理,其中心是一个“情”字。为发掘文中蕴含的情,必须从“披文”出发,剖析语言文字。而阅读是一个双向活动,在把握了作者的情感脉络后,还必须进一步体会作者为情造文的匠心独运,真正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伴随着师生的情感活动。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饱含着作家的思想情感,凝聚着作家的心血和生命。“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人情”。文学创作是一种传达情感的活动,主要是“以情动人”,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种接受情感的活动,也要做到“以情动人”。  相似文献   

7.
王从好 《学语文》2013,(5):9-10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明确提出了文学赏鉴方法:“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那么,散文教学中如何应用刘勰提出的“沿波讨源”与“披文人情”的方法进行最有效的教学呢?散文的教学其实就是带领学生赏析散文的过程。目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是由“形”到“神”。也即由“采”到“隋”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刘勰早在《文心雕龙》中就指出了文章不是无情物,如何领略其中的惰,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文本,从字里行间自己悟出来。用什么方法能够改观大多数孩子课堂中的被动状态,促使他们手脑口并用,真正达到“披文人情”的状态呢?笔者尝试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批注阅读,引导孩子静心地与文本对话,真正往纵深处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达到了有效甚至高效的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9.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人情。”阅读教学要借鉴这一方法,注意创设情境,做到“教者胸有境,人境始与亲”。这样,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刘勰早在<文心雕龙>中就指出了文毒不是无情物,如何领略其中的情,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文本,从字里行间自己悟出来.用什么方法能够改观大多数孩子课堂中的被动状态,促使他们手脑口并用,真正达到"披文人情"的状态呢?笔者尝试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批注阅读,引导孩子静心地与文本对话,真正往纵深处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达到了有效甚至高效的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11.
想象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想象力是人类自觉的有意识的本质力量的重要表征。马克思把它称为“人类的高级属性”之一。人类生活离不开想象,生产劳动需要想象,科学研究需要想象,文学创作需要想象,文学欣赏需要想象……。本文拟谈一下想象之于文学欣赏的作用。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离不开想象正如文学创作离不开想象一样。想象,也是一种形象思维,文学创作就运用的是形象思维。所以,没有想象便没有文学,没有想象也便没有欣赏。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是至理名言。然而如何“情动而辞发”,如何“披文以入情”?由情动到辞发,由披文到入情,这中间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借助于想象。现实生活的浪潮撞击着作家的心扉,使之产生  相似文献   

12.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体验,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情感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语文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重要手段。为此,研讨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方法,对完成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情感是会文悟道的中介“会文”与“悟道”,是语文科语言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双重任务。“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的话精当地阐明了创作和阅读的过程与原理。作者是“情动而辞发”,读者是“披文以入情”,其中心是一个“情”字。“情”的一头是语言文字,是作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为此,要发掘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必须从“披文”出发,剖析语言文字;而阅读是一个双向活动,在把握了作者的情感脉络后,还必须进一步体会作者“为情造文”的惨淡经营,这样才真正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要  相似文献   

13.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里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短短两句话,揭示了文与情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指出了“情”是读与写共同着眼的核心。更为主要的内容,则是强调“观文者”要“披文以入情”。刘勰在这里指明了一条重要的阅读方法,即告  相似文献   

14.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是提升自身素质的最佳方式。兴趣是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动力。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著文渎书,都不能没有情感的参与。  相似文献   

15.
(一)文学阅读的目的 关于文学的创作和欣赏,刘勰在《文心雕龙&#183;知音》中有这样的认识:“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基面,觇文辄见其心。”在文学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在观察、体验生活基础上,总是先有情感、思想的酝酿,然后用言辞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有“诗缘情而绮靡”的说法。  相似文献   

16.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创作者之所以能辞发,在于情动;文章之所以虽幽必显,在观文者的入情。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将情动  相似文献   

17.
所谓“情境作文”,就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以及作文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和氛围,对学生进行的作文训练。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认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也人心之一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学说,阐明了“物”、“情”、“辞”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黄素玲 《课外阅读》2011,(2):222-222
教材分析 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文心雕龙》中有一句十分深刻的话:“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情真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生命。做作文,必须注重真情实感,这是作文的价值所在,没有真实,作文就没有价值;写出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9.
怎样提高对诗歌的欣赏力?《文心雕龙·知音》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在这里,刘勰指出提高对诗歌欣赏力的关键,一是“入情”,是“见其心”;二是“沿波讨源”,使幽隐的显露。因为作者的创作,是由于“情动而辞发”,在“情动”中还含有他的“志”,是情志结合的。读者只看到作者的文辞,要通过文辞了解到作者的情和心,即作者的情志,才能提高欣赏力。作者的情志,不一定在诗里明白说出,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真正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刘勰《文心雕龙》有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人情。”又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定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本也”。由此可见,一篇文章,联系作者和读者最主要的纽带就是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