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易》爻辞是歌体结构的,而且属于口头歌谣创作的产物;“套语”是西方对口头文学的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重在对口头文学创作形式的研究。虽然这一理论的文本根据是《荷马史诗》,但是作为口头文学的最初阶段,中国的上古歌谣——《周易》爻辞,在形式创作上也同样体现了“套语”的特征。此时的“套语”还尚未形成成熟的套语系统,但也出现了“句法套语”和“主题套语”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亲情、爱情、友情是根植于人性深处的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情感,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家歌颂的永恒主题。然而,这种颂“情”传统在世情小说《金瓶梅》中却遭到了彻底的颠覆。《金瓶梅》刻意表现的是“亲情”之淡、“友情”之伪、“爱情”之假。这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对作品的创作意图给予了诠释。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文学发展的角度,较为详细地探讨了世情小说产生的历史原因。作者认为明代以前没有世情小说。《女娲补天》、《羽林郎》、《世说新语》等作品中,虽有对世情的点染,但都很单薄。宋元话本及“西厢”,侧重于写男女之情。全面反映社会人情以及各阶层人物性格、心态的世情小说,则至《金瓶梅》始完成。此类作品,将男女爱情、离合悲欢、发迹变泰、世态炎凉汇聚在一起,这实际上是历代文学及伦理思想积淀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流行于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具备两大叙事要素:“才”与“情”。“才”是男女双方必备的条件,是小说情节展开的起点。“情”是故事发生的依据,是贯穿始终的主线。才子佳人小说对“才”与“情”的重视,与明末清初的社会时代思潮有着密切关系,也与小说作者的生活处境与心态有着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5.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文学作品从来老师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世情小说 所体现出来的进步思想是晚期文艺思潮进步性的必然结果和集中体现,而晚期文艺思潮又融入到当时进步的社会思潮中,它们交互作用,形成了一场颇具声势的文化运动。本文从文学与社会思潮的关系出发,探讨了以《金瓶梅》为代表的世情小说与当时社会思潮的唇齿关系。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是一位有其独特风格的优秀作家。她的小说在专门描述男女之情基础上表现永远悲观的主题,然而她在似乎很标准的言情体中总给人以许多“意外”,诸如她的小说竟能做意象研究以及我们还会意外于文学崇高感在她创作中的失落等。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是中国古代世情小说中的点作,因其反封建名教的描写而被视为淫书,屡遭查禁。历代有识之士却充分肯定其艺术价值。自张竹坡评点《金瓶梅》开始,对《金瓶梅》中人物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中国传统思维倾向的新角度研究“淫妇”恶说的原因,有助于支深入地理解有关人物。  相似文献   

8.
泰华作家郑若瑟对微型小说情有独钟且创作不辍。他一方面承袭华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以“情”字为核心或链条来毕现世间百态;一方面又具有现代商品意识的敏感,对转型期的泰华社会尤为关注。他的微型小说由于题材贴近现实生活,主题严肃、以情感人,避免了微型小说所忌讳的空洞无力轻飘等弊病,显示了微型小说快捷简练地捕捉世情众相,迅速有力地讽刺丑恶针砭时弊的文体优势。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小说处于中国小说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时期,小说分类标准既不规范又不统一,小说类型繁杂。本组笔谈分别选择了按内容分的倡门小说、社会小说,以创作方法论的翻新小说和就篇幅而言的短篇小说四种类型的小说进行研究。《论民初“倡门小说”》着重从内蕴方面考察了“倡门小说”对“狭邪小说”的承继与突破,揭示出潜隐着的近代小说由重“事”的叙述到重“情”的表现的转变轨迹。《论晚清直面现实针砭时弊的社会小说》对晚清社会小说的出现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意义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梳理,文本细读是其所长。《作为小说类型的晚清翻新小说》通过对1909年前后出现的“翻新小说热”现象的研究,第一次把“翻新小说”上升为一种小说类型来研究,饶有新意。《“小说界革命”与晚清短篇小说的崛起》认为“小说界革命”为晚清短篇小说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而晚清短篇小说的显著特征是过渡性,正是晚清短篇小说作家的多方尝试为“五四”及以后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高明  高见 《现代语文》2006,(5):49-51
“三言”是我国古代短篇白话小说的瑰宝,更被誉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作为编,冯梦龙塑造了深入人心的女性形象,他以生动、真实的笔触反映广大女性的生活和心态,赞美女性反封建反压迫精神的同时,在女性心理上,倾注了比以往作品更多的关注。可以说,女性心理在“三言”中得到了细腻生动地刻画,而这一学表现,自然与冯梦龙的情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冯氏情学思想在人物塑造上的艺术实践,是创作思想与作品表现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赋为诗体论     
关于赋的归类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清末大学者刘熙载在他的著作《艺概》中则明确提出“诗为赋心,赋为诗体”的论断。本人认为此说甚为精当,可谓至论。本文从赋起源于诗歌、赋有诗之特质等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2.
历来的“后”并不是本身出类拔萃 ,而是作为帝王之妻而尊贵 ,所以将女冠军等拔尖女性称作“后”欠妥  相似文献   

13.
“科技以人为本“的广告品牌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使商品获得利润,但科技的出发点应该是为人服务.社会文明的演进,表现为人的质量的提高.因此,社会的整个运行与发展,应当始终围绕人来展开.“科技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体现了品牌重视人、服务人的价值尺度,体现了商业品牌发展科技必须以人的利益为核心的基本原则.其表现为品牌通过科技的发展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 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体验,维护生命权,忠诚于消费者,以及从消费者角度出发进行广告传播.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同一与差异,研究了怎样在市场行为中运用"人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对《魏源集》“人物传”里所记载姚学塽、周保绪两人中举及中进士的时间错误进行了订正,并为探讨魏源为何会出现这一错误提供了启发性的说明。  相似文献   

16.
这是孔繁星发表的第四醉地集,在这本书里作突出表达了对完美人生角色的向往,对我们这个人类世界纯洁心灵的期待;对亲人的眷恋,特别是对母爱的人微体味;表现出一个炎黄子孙强烈的民族情怀,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17.
论郑板桥的民本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板桥的民本思想与其家庭环境、早年生活、化传统等三个方面相关,其思想内容可归纳为忧民、农夫第一、务本勤民、泽加于民、扶危济困、教子忠厚、画慰劳人等。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它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党对处于不同社会实践层面而又内在统一的“三大规律”的认识;同时,在深刻把握社会规律的基础上,也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人的价值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水浒传》是一部带有粗豪、阳刚之气的男人书,又由于故事素材及题材演变的复杂,梁山人物在仗义复仇的同时,也伴随着“嗜杀”,但它并没有影响读者对水浒英雄的喜爱。这就在于作者从艺术构思、叙事技巧以及世俗认可的伦理观念等方面对“嗜杀”予以了化解。  相似文献   

20.
"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中国语境中以制度、研究、日常教育生活的形式在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教育日常中的缺席体现为:教师反思的主观性掩盖了反思的科学性、教师反思的功利性掩盖了反思的人文性、教师反思的霸权性掩盖了反思的民主性。"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缺席的原因是教学"对话"中教师身份的焦虑、教师教育原创力的匮乏和教育习俗的矛盾表达。"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应该以人性本真的诗意、对教育日常行为的审美观照、对真实的教学现实的创造性反应的意义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