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乾隆20年(1755年)清军兴师平定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的叛乱.达什达瓦之妻率领部众积极响应.组织所属部众参加平叛战争。他们从阿尔泰山麓出兵.密切配合清军作战,立下赫赫战功。乾隆21年,达什达瓦之妻车臣默尔根哈顿病故.清朝廷驻新疆副都统鄂实.携蟒缎十尺.银五百两.茶叶一千斛,代表清朝廷赏赉.旌表守正捐躯。  相似文献   

2.
铜版画起源于欧洲,最早由西洋传教士于康熙年间带入中国。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乾隆帝传旨刊刻一组表现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平定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达瓦奇叛乱及平定天山南路回部维吾尔大小和卓木的战争的铜版画,以弘扬自己的武功,并纪念那些出生入死的清军将士。  相似文献   

3.
去年夏天,我带上妈妈踏上回乡之路。飞机可以一直飞到新疆伊宁,但那里只是回乡的起点。 从伊宁市出发,向西南行,才是真正的回乡之路。这也是清乾隆二十年,清军大兵压境之下,准噶尔部达瓦齐退守的路线。  相似文献   

4.
"乌什事件"发生在乾隆三十年,事件的起因是乌什伯克不断压榨和剥削南疆乌什地区,再加上当时清朝驻当地办事大臣糊涂昏聩、淫酗不堪,导致乌什回族人民和官员间的矛盾不断被激化、升温,最后赖和木图兄弟在运送沙枣树之际,召集众回族兄弟反抗,杀死朝官,占领了乌什城,和前来围剿的清军周旋,相持半年多,最后粮食不继被清军收剿,在乾隆帝的旨意下,乌什城遭受了残酷的杀戮。有关"乌什事件"历史资料甚少,但在现今所收藏的满文档案中找到了一些详尽记载,对"乌什事件"的考证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台湾"生番"朝觐是清廷与台湾原住民在王朝仪轨层面上互动的突出例证。乾隆五十三年(1788)清军平定台湾林爽文起事,在随后的筹办善后事宜中,陕甘总督福康安上奏朝廷,提议在平定事件中出力可嘉的台湾"生番""照四川屯练土司之例",进京朝觐。于是,在乾隆五十三年十二月和乾隆五十五年八月,台湾"生番"先后两次赴北京和避暑山庄朝觐,并为乾隆皇帝贺八旬万寿。这两次朝觐是清朝皇帝与台湾原住民的直面接触,是清廷理番事务的特殊体现,具有巩固海疆一统的政治涵义。现从馆藏军机处上谕档、军机处录副奏折、宫中朱批奏折等档案中,编选有关乾隆朝台湾"生番"朝觐档案,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6.
安南不安 大清乾隆53年(公元1788年)深秋,中越边境,镇南关.旌旗猎猎、画解阵阵,铠甲鲜明的大队清军在两广总督孙士毅率领下,挥军安南(越南).  相似文献   

7.
王钊 《历史档案》2020,(1):123-126
乾隆十二年(1747)、十三年间,皇七子永琮、皇后富察氏先后病故,使乾隆帝深受打击。乾隆十三年时,大金川之役进展不顺,清军久攻不胜。直到乾隆十四年,清廷才获得了表面上的胜利。无论从家庭,还是统治方面,乾隆帝都承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他在上谕中说:"朕御极之初,尝意至十三年时,国家必有拂意之事,非计料所及者。"(1)于是,乾隆帝的统治风格发生了重大改变,由宽松而变为严苛。正当乾隆帝处于这个"拂意"之事频发的时候,乾隆十五年年初,从遥远的东北边疆传来了"天降祥瑞"的消息——一棵汇集八种不同植物于一身的瑞树秘密地生长在乌苏里江支流毕歆河畔。对乾隆帝来说,这无疑是上天对王朝的庇佑。于是,他组织了一次瑞树察访活动,派遣画家将原生地的瑞树准确地描绘下来。  相似文献   

8.
<正>甲午清朝陆军之败,对在华的外国人士而言有些出乎意料。甲午战前,大多数中国人,甚至一些在华外国人都认为清军陆军最终会依靠数量上的优势取胜。然而,真正的战场令人大跌眼镜。且不论清军内部存在的种种问题,单说数量,在甲午战争的大多数战场上,清军都比日军少。战斗打到1895年,清军不但不能向前线增兵,而且还在把前线部队向后方调动——因为此时的京城几乎无兵可用。为防遭到日军对京城的突然袭击,光绪帝调在辽阳与日军对峙的湘军陈湜部替换最有  相似文献   

9.
张升 《图书馆杂志》2011,(12):74-78
《四库全书》是乾隆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一日正式开始编修的,稍后四库馆正式开馆(约在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底);前四部《四库》修成时间是在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随后四库馆正式闭馆(约在乾隆五十年正月)。四库馆是为前四部《四库》而设的,前四部《四库》修成即撤馆。因此,我们不能将续办三部《四库》、重校《四库》与前四部《四库》之编修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0.
乾隆石经是历代儒家经典碑刻中最后一部,也是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一部。自乾隆五十九年(1794)刊刻后,历经了嘉庆八年(1803)的磨改和光绪十一年(1885)的奏修,完整保存于北京国子监二百余年。相应乾隆石经也就出现了乾隆版、嘉庆版和光绪版三个版本。通过对比分析,理清了乾隆石经两次改刻的原因、历史背景及影响。  相似文献   

11.
《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官修书中最伟大的一部。现将关于四库全书馆开馆时间、《四库全书》第一份钞本成书时间、各阁抄本情况等问题有代表性的提法辑录,并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一、四库全书馆开馆时间,提法有二: 1、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馆纂修,经十年开始成。”(1) “爱新觉罗弘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借‘稽古右文’之名,设立四库全书馆,广征古今图书,进行严密审查。”(2) “清乾隆三十七年设立四库全书馆  相似文献   

12.
《四库全书》是我国著名的一部大型丛书。每当谈到这部丛书时,少不了要提及它的编纂时间。编纂此丛书的时间,有多至四种说法: 一、清乾隆三十年“清乾隆三十年救辑。”(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1)》P962) 二、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73年) “……到清代乾隆三十二年(1773年)编《四库全书》的时候,更加确定了。”(杜定友《〈图书分类法〉史略》) “到清代乾隆三十二年即公元1773年编《四库全书》也是采用这四部的分法。”(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图书分类学》) “到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73年)编《四库全书》时,进一步确定了‘四部’分类法,使其完备。”(白国应《图书分类  相似文献   

13.
乾隆朝甘肃捐监冒赈众贪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经 《历史档案》2001,(3):80-88
“乾隆季年,诸贪吏首亶望”。甘肃捐监冒赈众贪案始于乾隆三十九年四月。是年,陕甘总督勒尔谨以“仓储究不能全行足额”为由,奏请“重开口内外捐监例”,经乾隆允准。从此,甘肃全省官员借捐监冒赈集体侵贪达七年之久。乾隆四十六年案发,经查通省总督、历任藩司及道府州县各官半数参与侵冒,他们采用折银收捐,捏开灾赈分数报销侵吞赈银。  相似文献   

14.
<正>《天下粮仓》是中国著名导演吴子牛执导的一部讲述清朝乾隆时期关系到大清王朝命运的古装电视剧。故事讲述了乾隆元年天下大旱引发的一场围绕粮食灾荒的宫廷斗争、官仓舞弊、社会动荡。1735年,雍正皇帝猝然驾崩,乾隆在登基的第一个年头就吃惊地发现,粮食生产和国粮储备之"第一紧要大事"全面失控。围绕粮食接连发生"火龙烧仓"、"阴兵借粮"、"耕牛哭田"等惊世奇案,更使25岁的乾隆感觉到大清国的生死存亡。危难之际,  相似文献   

15.
平壤之战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两军在朝鲜进行的大规模战斗。1894年6月3日(光绪二十年四月三十日),清政府应朝鲜国王之请,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部前往朝鲜,协助镇压朝鲜东学党起义。觊觎朝鲜已久的日本以此为借口,旋即派兵占据汉城至仁川一带的战略要地,控制了釜山和仁川港,并胁迫朝鲜政府,朝鲜半岛局势骤然紧张。7月25日,清军运输船只在丰岛附近遭日军偷袭,高升号被击沉。27日,清军与日军在成欢激战,清军退至平壤,与清政府所派卫汝贵盛字军、马玉昆毅字军、左宝贵奉军和丰升阿奉天练军盛字营及吉林练军会合。9月15日,日军向清军发动进攻,平壤之战打响。由于清军部署不当、主帅怯战、补给不足等原因,当天即溃败,至24日清军全部退回国内。平壤之战中虽然不乏作战英勇敢于牺牲的清军官兵,但也暴露了清军的脆弱和缺陷,不仅致清军完全退出朝鲜,而且日本由此摸清了清军的作战实力,为其进一步扩大战争,谋求侵略,埋下了伏笔。现由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上谕档、电报档等档案中选编有关平壤之战的史料,其中涉及战前部署、战斗情况、战后奖惩相关人员等内容,可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6.
啯噜,为清代的一个民间反清帮会组织,出现于清代前期。乾隆中期,开始频繁活动于川、陕、鄂三省交界的南山、巴山一带。至光绪年间,势力发展到“官几不能过问”的地步。乾隆四十五年,啯噜一支进入陕西平利县,攻入汉中、兴安属地。同时,四川东部一带的梁山、垫江、太平、綦江、大竹等县也有啯噜的活动,并一度进入黔楚两省,清廷为之震动,于乾隆四十六年调重兵镇压。现从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及军机处上谕档中,选录出乾隆四十六年清政府镇压川省啯噜的部分史料,予以发表,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7.
山海关之战是清军入关的决定性战役,此役的胜利是清王朝统一中国的基础。然而在决定战争胜败最为关键的粮食补给问题上,清军却遇到了严重的粮荒,影响了清军的战略计划和多尔衮之后的政策制定。  相似文献   

18.
《四库全书》创修于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至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完成了全书的编纂与抄写,历时15年。《四库全书》成书后,遵循乾隆旨意,共抄写了7部,并模仿浙江宁波天一阁藏书楼式样,建阁庋藏。  相似文献   

19.
位于东北沈阳的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其时,努尔哈赤力排众议,果断决定由辽阳东京城迁都沈阳,营建宫室,使沈阳成为东北政治、军事乃至经济文化之中心,从而为清军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沈阳故宫在清王朝迁都北京后的260年间,一直受到清王朝的尊崇,被称为"京宫阙"、"陪都宫殿"。清制,历朝皇帝登基后,均须东巡陪都,祭奠祖宗。乾隆朝,高宗弘历多次东巡谒陵,对先皇宫室深怀尊崇,并规定此后凡内府刻印之书,  相似文献   

20.
康华 《兰台世界》2014,(5):43-44
山海关之战是清军入关的决定性战役,此役的胜利是清王朝统一中国的基础。然而在决定战争胜败最为关键的粮食补给问题上,清军却遇到了严重的粮荒,影响了清军的战略计划和多尔衮之后的政策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