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抗美援朝战争就是由无数的英雄创造的战争奇迹,是一部英雄的史诗.这种激越的历史诗篇,在英雄叙事中甚至保持战争的原汁原味就能够打动人,与此相对应,抗美援朝战争英雄叙事一开始就成为鼓舞士气的一种有效手段,成为配合战争的第二战争形式.抗美援朝战争英雄叙事的代表性文本是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的《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等;英雄叙事边缘化文本的代表是路翎的《初雪》、《洼地上的战役》;通过文学想象的方式建构起来的文本审美世界的代表性作家是巴金和杨朔.  相似文献   

2.
《五号屠场》与反战争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当代小说家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以反战小说著称于世。这部作品的反战性不仅在于其鲜明的反战主题,更在于冯内古特对传统战争小说的叙事模式所作的颠覆性尝试。如果我们可以把传统战争作品的叙事方式称为传统战争叙事的话,那么冯内古特在《五号屠场》中所采用的模式则可称为反战争叙事。《五号屠场》叙事的特点是它从"战争场面"、"英雄人物"、"敌我界限"、"情节与高潮"等战争叙事的基本要素出发,对传统战争作品进行全面的颠覆和解构,以碎片式情节、非线性叙述、跳跃剪辑、嘲弄性模仿、作者自述、虚构与历史及虚构与事实的混淆重叠等反传统手法来表现战争的荒诞与残酷。反战的主题和反战争叙事模式的匹配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反战主题的确立为反战争叙事模式的形成打下基础,而这一模式的运用又反过来深化了反战主题。  相似文献   

3.
抗美援朝70周年战争献礼片《金刚川》复调式叙事结构和沉浸式主观镜头让观众置身战争现场体验多维时空。从叙事艺术入手,探寻《金刚川》在继承中国优秀战争电影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叙事主体的基础上,尝试为当下中国战争电影的生产模式赋予新的艺术呈现和实验意识。  相似文献   

4.
抗美援朝战争就是由无数的英雄创造的战争奇迹,是一部英雄的史诗。这种激越的历史诗篇,在英雄叙事中甚至保持战争的原汁原味就能够打动人,与此相对应,抗美援朝战争英雄叙事一开始就成为鼓舞士气的一种有效手段,成为配合战争的第二战争形式。抗关援朝战争英雄叙事的代表性文本是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的《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等;英雄叙事边缘化文本的代表是路翎的《初雪》、《洼地上的战役》;通过文学想象的方式建构起来的文本审美世界的代表性作家是巴金和杨朔。  相似文献   

5.
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巨著《战争与和平》在叙事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百科全书式的特点,其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双曲线式的叙事线条;二是独特的叙事方式;三是哲学论文的插入——叙事的“断裂”。百科全书式的叙事风格与《战争与和平》的史诗性文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西方艺术传统中的战争叙事历来注重从个体的视角呈现战争,在个体叙事的发展历程中,个体从具有人文色彩的人逐渐走向了人的死亡,这一特征集中体现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以及以越南战争、反恐怖战争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之中。对于个体的自由以及生命意识的极端强调,最终导致了人的观念的解体。在战争与人的互动之中,战争叙事既挖掘了人的性格、命运,也展现出战争的残酷。从人文之人到具有这一特点的人之死,也揭示出潜藏于战争背后的西方文化已经成为压抑甚至残害人生存与发展的桎梏的深刻本质。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屠杀犹太人和日军在中国南京进行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的两次惨绝人寰的浩劫,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殇痛。秉承不忘历史,反思战争的精神,中外电影界众多电影创作者们怀揣沉重的心情,耗时费力,以影像的方式纪录拍摄了很多关于此类题材的电影,批判控诉战争的残酷,思考人与战争的关系。本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对中外战争电影进行对比分析,从叙事主题、叙事人物和叙事视角三方面提炼出以"纳粹屠犹"和"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的异同,有助于电影观众和电影研究者们了解战争电影的叙事特征和叙事艺术,从而更加认识战争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实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艺术成就极高的文学作品。在战争描写中,作者详略剪裁得当、人物形象鲜明、叙事手法多样,使战争内容更逼真动人、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9.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作品,被誉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战争是《左传》的主要内容,考察《左传》的战争叙事,其方式主要有全知叙事和限知叙事两种,这些叙事方法的运用对后世叙事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荒野意识是师陀创作心理中的重要构成质素,它隐含着作者由厌乡之心而产生的无乡感,以及作者寻求精神家园的心理动机,此外它又与战争给知识分子带来的流亡感紧密相关。这种荒野意识渗透于师陀乡土叙事的文本中:从空间上考察,它通过“还乡—无乡”的深层结构模式间接体现;从时间上考察,它通过历史废墟边凭吊者的精神体验间接体现。  相似文献   

11.
以战争为题材或者以战争作为背景的诗歌在杜甫的作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数量。本文借助叙事学理论,从旁观叙事、全知叙事以及体验式叙事三种叙述视角对这一类诗歌进行了解读,总结出杜甫战争诗歌叙事形式方面的特征,即以写实为基础的白描式的简练的笔触勾勒,在看似平常的细节叙事之中,通过讽刺、戏谑手法,流露出自己复杂而深刻的感情。  相似文献   

12.
环节一导入师:谈起战争,同学们会想到什么样的场景?生:硝烟弥漫。生:枪林弹雨。生:炮火连天。生:尸横遍野。生:血肉横飞。师: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想象到的战争场景。孙犁先生战争题材的小说《荷花淀》,却别有一番天地。  相似文献   

13.
《保卫延安》是“十七年”一部反映革命战争的史诗性巨作。由于革命意识形态的规限和战争宏大目标的现代性想象的原因,使得战争文化思维和宗教逻辑具有了互通性和可转换性。革命战争叙事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世俗的宗教情怀。具体而言,革命叙事中的朝圣般的崇拜情感、布道式的广场效应、宗教化的言说姿态三方面是对宗教仪式母题的某种转嫁和借用。这种战争的宗教情怀的叙事方式是对战争记忆和新社会秩序的“合法性”的一种文本体认和确证。  相似文献   

14.
《火印》是一部重视动物意象的呈现和动物叙事表达的战争题材小说。现实与神秘的动物意象共生并存,双重叙事和双重视角和谐互补,对向善向美人性和民族自由的不懈追求,形成了小说以动物为中心的独特叙事风格和表现战争的独特角度。此外,作者在小说中还表现出了对以往文学理想的继承和开拓,对于动物小说和战争题材小说的创作都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迦太基》是美国当代作家欧茨(Joyce Carol Oates,1939—)2014年的新作。在表层框架上,作者利用读者对悬疑小说这一文类的阅读期待,采用悬疑线性叙事情节讲述女主人公克蕾茜德(Cressida)深夜突然失踪和七年后的回归以及整个家庭因之发生的变化;表层叙事背后则是借用失踪案嫌疑人金凯德(Kincaid)在案件中的自首、受审和监禁,嵌入其在伊拉克战争中的所见、所闻和所历。本文分析作品叙事策略,指出欧茨采用悬疑小说这一文类的目的在于吸引读者进入所预设的战争故事空间。小说中的后现代写作手法如多元叙述声音、时空错序则使得战争叙事情节断裂,需要读者如同阅读悬疑小说一样不断回读、拼凑并还原出战争真相,这种对战争故事中的悬疑情节及碎片化的处理更能唤起读者对9.11后美国政府开展的系列反恐战争的记忆、质疑和反思。  相似文献   

16.
《保卫延安》是“十七年”一部反映革命战争的史诗性巨作。由于革命意识形态的规限和战争宏大目标实现的原因,革命战争叙事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世俗的宗教情怀,具体而言,革命叙事中的朝圣般的崇拜情感、布道式的广场效应、宗教化的言说姿态三方面是对宗教仪式母题的某种转嫁和借用。其产生的内在原因是战争文化思维与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的双重现代性想象规则和宗教逻辑具有互通性和可转换性。这种战争的宗教情怀的叙事方式是对战争记忆和新社会秩序的“合法性”的一种文本体认和确证。  相似文献   

17.
"十七年"战争小说是伴随着新政权的诞生,为确立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合法地位而创作的一种革命战争题材小说。"十七年"战争小说的文学史意义主要在于,它是在一个需要规范叙事的年代,合理运用既定的创作原则,从敌我对立双方四维叙事角度,立体建构了一个典型的正义战争叙事模式,并在集权政治的运作下逐渐经典化为一种战争文化写作范式,不仅影响和规范着十七年其他类型文学,甚至在某些方面开"文革"文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18.
由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政治部出版发行的《八路军军政杂志》是展现抗战相持阶段我党政治、军事动态的重要阵地。它的通讯文章细致地体现了相持阶段党的军事高层的战争策略,而服务于战争策略的这种战争叙事对后来中国主流的抗战文学中的战争叙事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9.
《红高粱》是战争修辞话语的另类:其非宏大、非高调叙事,引导了关于战争的另类想象。对强悍生命的修辞书写,召唤着民族的刚健之魂,并接续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尚“力”传统。莫言的时间修辞改写了战争叙事流程。作家在战争现实之外,重建了一个关于战争的审美现场,也重建了战争修辞话语的审美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20.
《百合花》作为茹志娟反映战争生活的作品中最优秀的代表,其最突出的特点乃在于对战争叙事的个人化书写,并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个人化的叙事意图、非宏大的叙事视野、非理想化的英雄人物塑造和感伤的情感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