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方式。英语词义变化和认知转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转喻是在同一认知模型的不同范畴之间的一种替代,体现的是邻近性和突显性。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探究转喻在词义变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词义扩展的理据性和认知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绪尔符号理论认为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性的,因而它无法解释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词多义现象。认知语言学从独特的人类认知视角,发现了词义扩展存在着理据性,即主要是通过人类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实现的。从词汇意义扩展的理据性,以及词义扩展的主要认知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中不难发现这个现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一种新兴的语言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隐喻和转喻及其对词义发展所起的作用。文首先介绍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隐喻和转喻及其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提出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重要方式,指出词语意义的发展以度义项之间的联系在很大程度是由隐喻、转喻使然,最后。探讨了隐喻、转喻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动词“SEE”的词义变化。研究发现:1.视觉动词SEE的词义变化受转喻理论的影响,这表明转喻是词义变化发展的重要运作机制;2.视觉动词“see”的词义变化的实现方式是基于同一个理想认知模型中的映射,以及概念结构的凸显。  相似文献   

5.
以认知理据分析为基础的转喻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转喻被视为语言中的普遍现象,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以一种事物的名称代替另一种事物的名称的修辞手段。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转喻与其它许多语言现象一样具有认知上的理据,即其产生及其意义的构建是以人的认知为基础的。认知语言学从认知角度对转喻所做的理据分析为转喻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与转喻构建的认知特点,该文提出了以转喻构建的认知机制为依据、以意义为参照的转喻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因而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对象。而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的工具,不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词义引申本质上是一种隐喻现象。认知语义学研究认为,支配着一词多义意义关系的原则是语义的隐喻性。从认知的角度对"口"的本义及引申义进行分析,就得出这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转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对语言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外语词汇学习时,转喻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二语词汇。通过转喻模式对于词义变化的影响说明转喻思维在词汇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英语习语是一种特殊的、饱含文化意义的语言,其内容丰富,表现力强。习语的意义受到认知环境、生活环境、认知能力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是有理据的。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来看,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百科知识是习语意义产生的三种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的工具,而非简单的装饰性的辞藻。本文借英汉语料库中“心”类词语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词义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隐喻转喻的强大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的工具,而非简单的装饰性的辞藻.本文借英汉语料库中"心"类词语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词义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隐喻转喻的强大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1.
词义的动态建构过程是多种认知因素互动的结果,词义的变迁和新义项的产生是社会的、认知的、语用的和心理的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对“晒”词义构建过程的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进行研究,力图解释词义变化和词的新义产生的动态过程和认知推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Different nations have different social cultures, and the social culture of every nation is develop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 language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social culture, which enables language to possess national and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Word is the smallest, independent, meaningful linguistic unit of language. It can well reflect the national and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From synchronic aspect,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influence on word meaning is mainly embodied in conceptual and associative meanings of word. The incorrespondence of word meaning is a phenomenon that exists in both conceptual and associative meanings of word among different languages. From diachronic aspect,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ulture causes some changes of word meaning to some extent. Therefore, social culture plays a key role in vocabulary learning and mastery of a language.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古代,“婿”可以用作称呼“女夫之称”、女儿的丈夫、妇女的丈夫等表示姻亲关系的称谓词。文章具体分析了汉语方言中表示“姑夫”、“姨夫”、“姐夫”“女婿”、“妹夫”这五种姻亲关系的称谓词,其中,表示“姑夫”和“姨夫”这两种亲属关系的称谓词内部差异最大,文章归纳为六种形式;其他三种内部较一致。在分析中还发现,“夫”有逐渐取代“婿”地位的趋势。汉语方言称呼长辈或平辈中长于自己的姻亲多为“夫”,如“姑夫”、“姨夫”、“姐夫”;“婿”只是用来称呼晚辈或平辈中小于自己的,如“女婿”、“妹婿”等,而“妹婿”一词也逐渐为“妹夫”所取代。  相似文献   

14.
认知视角下的多义词是包含多个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词语的语义网络。每一个多义词都是一个意义范畴。有的意义接近原型,有的意义则通过概念隐喻、意象图式转换等认知机制,从原型意义中分离出来,成为引申的意义。认知语言学认为多义词的所有意义都可以通过表示与意义临近的关系的节点向外辐射,形成辐射状语义网络。多义词的语义网络不仅可以揭示多义词由原型义向边缘义引申的脉络,而且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理解多义词意义的发展轨迹。多义词语义网络的构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语言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颜色词的隐喻、转喻构词会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在中英两种不同文化语境下,通过对两种文化中的颜色词的隐喻、转喻构词进行对比,以发现它们的共性和差异,从而加深英语学习者对英汉两种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6.
概念转喻思维与英语词汇习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喻是人类基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其对语言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概念转喻思维在词汇词义理解、词义扩展及概念转喻思维模式方面产生了积极效用.转喻思维有助于学生英语词汇习得,转喻理论对词汇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词义系统并非处于一个自足封闭的静止状态,词义在特定语用环境的要求下可能发生某种变异,形成特定的语用词义。从语备词义到语用词义的形成需经历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才能实现,完整的语用词义运动模式是一个由静态到动态,再到静态,又回到动态,如此往复的过程。在言语中语用词义使用得当,能使话语生动形象,富于感情色彩,使言语表达显现出某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词义引申本质是两个词义间的认识联系,两个词义由认知格式控制,产生理据认识结成引申中介,由引申中介沟通实现引申。  相似文献   

19.
词义演变,有其社会发展的外部原因,也有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外部原因受制于内部原因。词义发展的内因与外因都是社会文化现象,在对语言发展内因的深入考察中,对社会发展的外界因素也会有更为透辟的体会与理解。  相似文献   

20.
由于语音变化、词义分化、音译外来词等原因,汉语中产生大量的同音词,使得词义分化等产生的同音词之间的用法和意义出现相近或交叉现象,这种现象会引起同音词的混用、误用。为促进语言的健康发展,可以从语言实际出发,通过定量分析对双音节形异、义近同音记号的误用问题进行考察,从双音节形异、义近同音词误用类型、原因出发,探索双音节形异义近同音词误用的倾向性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