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使用,关起门来进行德育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全新而开放的德育环境.因此,在大学校园,网络对大学生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大学生由于网络而产生的道德失范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殛需加强,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在高校校园的日益普及,网络的负面影响——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表现与成因的基础上,我们应从法律、制度、教育等多方面齐抓共管,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推动其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3.
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在高校校园的日益普及,网络的负面影响——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表现与成因的基础上,我们应从法律、制度、教育等多方齐抓共管,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推动其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互联网作为最广泛、最有效的传播媒介,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网络这把"双刃剑"在带来无限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网络道德的严峻挑战和负面影响。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必须加强了解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深刻剖析其主要危害。网络道德建设可从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坚持"网上"网下"道德教育两手抓、积极开展校园网络文明建设、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道德实践活动等方面入手,使当代大学生成为有道德的"网络一代"。  相似文献   

5.
当代大学生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的同时,在伦理观上也受到网络道德失范的冲击。西方思潮的强势攻击、信息垃圾泛滥成灾、网络意识淡薄等,是影响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的重要因素。高校可以通过构建网络德育机制、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针对网络信息的特殊性开展德育课程等措施,培养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行为。  相似文献   

6.
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在高校校园的日益普及,网络的负面影响——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表现与成因的基础上,我们应从法律、制度、教育等多方齐抓共管,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推动其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7.
网络时代新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影响着今天人们的认知、情感、思想和心理。当今社会文化、思想道德出现了某种“失范”和“滑坡”,大学生深受其影响。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成因于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大学生自身修养和素质的不足与高校德育的不适应性。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需要以网络为阵地,弱化不良因素,去粗取精;全面建立校园网,开发有校园特色的网站板块,吸引大学生;强化网络道德的培养;提高网络主体自身的网络道德素质,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创新网络环境下的道德教育机制,充分体现出与网络化社会相适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促进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转化的途径与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的道德失范现象日益严重,为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做好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的转化工作,必须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及校园网络在德育方面的教化功能,不断拓展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Internet在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有负面影响,青少年在虚拟世界的道德失范将直接影响其人生观的形成.本文通过调查法实地考察和分析了青少年在网络道德方面的状况,并希望通过网站分级、加强网络德育建设、开展教师的网络德育培训、给予政策性支持等手段,以疏堵结合的策略解决日益严重的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相似文献   

10.
当前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道德失范现象凸显,表现在网络言行随意放纵、网络价值观念模糊、人格冲突凸显多方面。其失范行径的动因有社会文化传统的断层、物质经济的强大诱因、社会潜在心理的释放等,这不仅对大学生个体人格发展、品德心理形成等产生危害,而且对大学生价值取向、校园文化建设等造成社会侵害。治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要从培养大学生"慎独"的网络自律精神、营造满足大学生心理情感需求的网络生涯和强化校园网络管理与建设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几个例子的讨论,强调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对“质心”概念,以及“质心参考系”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语教学中忽视了审美教育。语教学中审美能力要从培养学生的审美信心和审美情趣开始。从阅读、欣赏、写作训练等方面着手,达到提高青年学生审美、创造美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就人格权条款的制订提出了专家建议稿,确认了一般人格权,规定了人格权的效力和保护,完善了具体人格权类型,规定了人格利益的延伸保护,其中的智慧之光有目共证。另一方面,由于未采取独立成编的立法例,受篇幅局限,相关规定较为简单粗略,未承认法人人格权,未规定人格权行使和保护的基本原则,一些重要的具体人格权未予规定,已有的具体人格权条款内容欠完善。反思和借鉴建议稿中有益成果,铸就人格权立法史上的新篇章,这是我们每一个法律人翘首期盼的。  相似文献   

14.
文学史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是文艺理论研究的重要分支,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重写文学史"口号的激励下,学者们为文学史写作从理论上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模式,带动了文学史写作实践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现从多样的文学史模式、文学史写作实践的困境两个方面来总结现阶段文学史理论建构及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学作品的深度解读需有完满的审美心理的参与。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与作品产生生命的交流与融会。章从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深化主体的审美感受,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方面论述了审美心理机制的建构;并提出审美心理机制的运作须特别关注“澄怀味象”、“内觉体验”、“量质转变”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建国初期,知识分子的心态是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心理基础。为了避免社会振荡,新政权在解放初期采取了“包下来”的政策,凡是没有明显反动行为的知识分子基本上都被新政权的文教、科技、新闻和政府部门所雇用,对于有影响的、年纪较大的知识分子则给以闲职“养起来”。同时安排知识分子参加土地改革等社会改造运动,在社会运动中接受教育。经历了抗战和内战双重打击的知识分子群体.不仅在经济上陷入贫困,而且对国民党政权的政治腐败极端厌恶,面对建国初期新政权的“清明政治”和自身经济状况的改善,大部分知识分子认同新政权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政策。对自己没有参加革命,却享受了革命果实,知识分子有一种“自责、愧疚、摘了桃子”的心态.他们希望积极配合新政权的知识分子改造政策,成为新政权信赖的建设性力量。少数知识分子对新政权虽然存有“同情了解”的期待,但是他们采取了“观望与沉默”的态度,并不无条件地拥护新政权的政策和主张。总体而言,参与、配合知识分子改造,力图融入新政权是知识分子群体在建国初期的基本心态。  相似文献   

17.
政治冲突的扩散性是政治冲突中的一种自发的不可抑制的自然趋势,就象哈耶克的自发扩展秩序一样,它是个不可控的政治过程。不过,谢茨施奈德认为政治冲突的扩散虽然具有自发性,但可以通过政治设计予以控制冲突的范围,而不是排斥理性的政治设计。谢茨施奈德认为政治冲突范围与政治冲突结果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政治冲突范围增大或缩小对于政治冲突的结局都会产生实质性的冲击,甚至使人无法根据原有的政治冲突对比对政治竞赛格局进行预测。针对政治主体对政治冲突范围及其路径整合的需要,谢茨施奈德对现有政治系统进行了分析和新的政治系统设计,企图使两者能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大是一次高扬创新精神的大会,首先是指导思想的创新,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其次是奋斗目标的创新,从现在起20年之内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次是发展思路的创新,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这样的发展必须有全新的思路;最后是党建工程的创新和思想路线的创新,党建工程的创新核心是执政的共产党怎样保持先进性的问题,思想路线的创新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9.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对高考制度改革进行跨学科的理论探讨甚少。论文尝试应用教育生态学原理尤其是其中的限制因子法则、"花盆效应"、教育生态位、耐度定律和适度原则等四大基本原理分析我国高考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并在这个基础上阐述我国高考制度在考试观念、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观点。  相似文献   

20.
心理理论主要有两个研究范式:意外地点任务和意外内容任务。随着心理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方向也在不断扩展。目前,对心理理论的理论解释主要有理论论、模拟论和模块论3种。作为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心理理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同时,一般认为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有关心理理论的研究还可以在毕生发展观、不同人群的发展特点以及在教育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