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壮族机智人物故事中的机智人物主要有公颇、老登、汪头三、公天、佬巧、波荷等,这些智慧形象具有其他民族同类形象的共性,也具有本民族的个性,他们在斗争艺术中表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智”性:(1)深谋远虑、游刃有余的运筹术;(2)处事不惊,化险为夷的应变术;(3)请君入瓮,以毒攻毒的思辨术;(4)善用诡辩、滑稽、幽默的口才艺术;(5)大智若愚,狡黠聪慧的处世术。  相似文献   

2.
《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中存在“腹葬”与“土葬”葬式变迁叙事。其中,“腹葬”主要是对“鸟死鸟吃毛”自然现象的模仿,而“腹葬”向“土葬”的转变动力为“良心”观念。两种葬式的变迁叙事体现了壮族葬式史的阶段性认知,揭示了麽文化传承群体“文明化”的自我认知,间接反映了“改土归流”后的区域政经变动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3.
壮族源自我国南方的古代越人,其独特的生活环境、语言与风俗孕育了不少神秘的民间故事,《"特掘"扫墓》便是其中流传最广的故事之一。本文主要以此故事奇特的情节为研究线索,从中浅析壮族独特的水神崇拜与祖先崇拜信仰,并由此反证这则故事产生及得以流传至今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都以自己赖以生存的生产方式、生活条件为基础,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艺术才华,创作了自己民族的机智人物故事和机智人物形象。《巴拉根仓故事》便是为蒙古族劳动人民所创作,并在漫长的年月里,广泛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地艺术加工而达到比较成熟阶段的机智人物故事群体,故事群体主人公巴拉根仓乃是蒙古族广大劳动人民心目中“机智”、“聪明”和“善辨”的化身。  相似文献   

5.
广西壮族布洛陀主要分布在巴马县、东兰县、武鸣县、凌云县、田阳县、象州市等地区,布洛陀神话是壮族众多神话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布洛陀神话叙事及其文化在壮族民间世代传承,其建构出一种内涵丰富的壮族文化信仰,具有积极的价值取向,并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记忆,同时在民族学研究和民俗学研究等方面也颇具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论壮族歌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族民歌浩如烟海,源远流长,许多作品在人民中间世代相传,吟唱千百年而不辍.这固然是由壮族那天赋的喜歌善唱的民族特点所决定,但同时也与“歌圩”这种传统风习的特定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这样说,歌圩是壮族人民歌唱才能的“大教场”、“大考场”,也是壮族民歌的“大宝库”.因此,我们在这里,着重地从历史的角度,对壮族的这一传统歌节进行探讨研究,这对于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艺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壮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辉文化的民族之一。从远古以来,勤劳智慧的壮族人民,就生息、繁衍、战斗在岭南一带,同各兄弟民族一起,为开发岭南地区和创建伟大祖国的历史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壮族是由居住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古代的“越人”(或称“百越”、“百粤”)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因此,在生活习俗上,壮族一直保留有古代越人“断发文身”、“巢居干栏”、“鸡卜”等习俗,直至唐代,岭南地区还是一片“文身地”。从目前壮族聚居的广西柳江、来宾等地发现的大量文化遗址来看,远在旧石器时代的后期,这一带地区已有人类居住。据《逸周书》、《淮南子》、《盐铁论》等汉文古籍记载,最早居  相似文献   

8.
韦星梦 《科教导刊》2024,(10):123-126
经过不断的重组、再生,壮族人民形成了兼具民族文化个性和地域文化共性的民族文化。将壮族文化作为课程资源融入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开展具有广西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传承与发展壮族文化。当前,在壮族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生命载体形式的“经验”资源失落、彰显语文特征的“技能”资源缺位、符合学生需求的“情感”资源匮乏三大困境。因此,语文教师应聚焦文化格局,增强资源利用意识;紧扣语文课程性质,选准内容素材;重视学生兴趣,不断革新学习方式,以将壮族文化资源更好地融入初中语文课程。  相似文献   

9.
王敦  陆斐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3):1-3,17
流域文学艺术的研究已经较早被学者们广泛关注,但关于右江流域壮族文学艺术的审美人类学研究目前尚少关注。右江流域的壮族在生产生活劳动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学艺术,它们集中地展现了这一流域壮族民众的精神情感、道德传统和个性特征,以及壮族文化的凝聚力、亲和力,也是当下壮族地区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对这一民间审美文化进行调查、研究和阐扬,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壮族文学艺术,为“新理性”人文重建提供文化保障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贵州壮族社会是以“血缘+地缘”小共同体为本位的社会,“私有制”发育成熟较早,有一定公民权利.壮族小共同体具有现代政治学智慧,其传统制度文化具有现代因素.传统制度文化表现出现代化变迁趋势,市民社会制度文化的培育是贵州壮族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布洛陀是壮族民间信仰中的男性始祖神,是壮族神话中的创世者,亦是壮族原生型民间宗教麽教的主神。与壮族属同一语族的侗族,其始祖母神萨岁,"护佑侗乡",在侗族村寨中受到广泛祭祀。布洛陀与萨岁作为族群中地位最高的神祇,存在一些相似与差异。通过对二者历史文化背景、神格特点、民间叙事等的比较,可以发现壮族与侗族在信仰及文化上的不同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2.
花婆信仰在壮族地区深远巨大。论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就花婆传说故事、花婆信仰的文化遗迹、民众信仰花婆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描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生活在中国南方喀斯特岩溶地区的壮族及其先民,自古以来就有“生居岩洞,死葬岩洞”的风俗习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生存斗争中,与岩洞结下了不解之缘,进而在居住生活、口碑神话、娱乐酬神、丧葬信仰等方面形成了与岩洞有关的文化事象。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壮族的“岩洞情结”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亨利·詹姆斯国际题材小说中,“美国女孩”是文化叙事的主题性意义人物。一种文化的深层结构往往决定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行动方式。一美国女孩’在欧洲”的故事系列始终以新兴美国文化中的自由精神与严肃道德为“美国女孩”自身向前发展的行动逻辑,形成了自由与道德变奏的文化叙事模式。“美国女孩”在欧美文化差异中的行动完成了詹姆斯对形成中的美国民族文化的想象性重构。  相似文献   

15.
在壮族民间师公教祈雨仪式中经常被唱诵的壮族英雄史诗《布伯》塑造了一个多次与雷公斗争、为人间解除干旱的人间英雄形象。在泰国东北部,解释芒飞节起源的神话《青蛙神的故事》在"智斗"的情节上与《布伯》极其相似。通过比较二者的内容,可发现侗台语族群口头叙事与仪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外在张力,其背后是深厚的越巫传统、稻作文化与蛙崇拜。  相似文献   

16.
文山壮族"那文化"的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是靠种植水稻维系生存的民族,其先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那文化”(稻作文化)。这一文化的核心观念是:“有森林才有水,有水才能种稻,有稻才能活人”。它至今还规范和引导着文山壮族的生产和生活。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壮民通过各种传统习俗和原始宗教保护森林,保护古树林木,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其他许多文明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的背景下,文山壮族的“那文化”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生活于华南一珠江流域的壮族先民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和水文气候等特点,将野生稻驯化栽培以满足物质文化需求,是我国最早创造稻作文明的民族之一。水田在壮语中称作“那”,在广西壮族一带地区,可以看到多处以“那”命名的村落和城镇,由稻作文明衍生的壮族民间习俗,蕴含着稻作文化,在壮族人民历史生活与发展中的社会意义和人类学价值,更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壮族古歌《阳高》是一首广泛流传于广西百色右江河谷一带的叙事排歌,以歌谣的形式讲述了孤儿阳高报家仇的感人故事.《阳高》抄本在此之前未被人收集整理.鉴于此,可以田东抄本为语料,从古籍整理的角度介绍《阳高》,把抄本的特点和整理展现给世人,为壮族古籍收集整理研究工作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9.
针对广西壮汉和壮英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开展壮族文化特色为龙头,打造壮族文化特色校园。通过壮汉和壮英双语教学,推动现代壮族教育与壮族传统特色文化衔接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刘斯奋的长篇小说《鸡鸣风雨》在叙事结构上的特点:1、叙事的起点和终点为浓重的时代氛围所笼罩。2.不重视具体人物与故事的整体性,甚至可以说人物和故事给人以“散”的感觉。3.由起点和终点所组成的氛围与人物心理感觉受共同构成某种“气韵”,它成为结构小说的核心方法,并指出,这种叙事结构直接承续中国古典写意性小说的叙事传统,是对中国传统叙事方法的恢复与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