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的儿童食育能有效提高其知食、选食、品食能力以及掌握粗浅的烹饪认知,进而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与饮食意识,对儿童身体健康、睡眠质量、情感与社会性、文化认知、数学能力以及社会性发展产生积极影响。食育的概念早在日本明治时期就已产生,被称为“构造健康的保育”,是日本学前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日本政府提倡开展的一项全民项目。近年来,儿童食育的内涵已超越最初关于均衡的营养摄入与饮食习惯的培养,立足“食育与文化传承”的深层关系,且以“食”为纽带加深儿童与同伴、儿童与社会、儿童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食育作为具有培养人塑造人的能力的一种活动,在儿童生涯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谈体育在儿童学前教育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前体育是学龄前时期的体育教育及身体活动,能提高学龄儿童的身体素质,提高儿童灵活性,培养团结协作意识。通过分析,文章提出了在学前儿童加强体育教育活动的必要性问题,阐述了学前体育在儿童学前教育中的价值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诚实守信”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标志。儿童时期是品德形成的关键期,家庭在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培养儿童诚信的品质具有重要性,采取正确的途径和方法是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儿童诚信品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儿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具有相通性,批判性思维是实现儿童媒介教育的桥梁。本文从可能性和必要性两个方面分析了两者的相关性。通过对儿童赋权,明确家庭、媒介、学校在教育儿童中所承担的责任来培养批判性思维,以更好地进行媒介教育。  相似文献   

5.
培养流动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对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而家庭系统则是培养流动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重要近环境。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和非参与式观察等方法,对4位社会情感能力较好的流动儿童的家庭系统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研究发现其家庭系统具有如下特征:物理环境类似,具有简陋但整洁的“底色”;家庭活动频繁,同胞活动具有更高的主动性且更加丰富;家庭关系亲密,亲子关系平等且同胞相互支持;赋予“希望”的家庭角色,是父母的“小苹果”和同胞的“亲密伙伴”。这些家庭系统的核心特征为从家庭养育环境建设的角度培养流动儿童社会情感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基础。  相似文献   

6.
学前儿童的认知决定了学前儿童欣赏文学作品的特殊性,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的课程教学中,必须根据学前儿童的特殊审美方式,培养学生具备“讲”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去“讲”,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让孩子们爱上“阅读”,为他们开启文学之门.  相似文献   

7.
教育者要尊重受教育者,要把儿童作为“人”来尊重,要尊重儿童独特的与其年龄相符的学习方式以及尊重儿童个体的差异,而且必须要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实现对儿童的尊重。  相似文献   

8.
在儿童的成长教育过程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育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一种思维理念和思想方式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同于一般思维能力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具有探索性、求新性的思维活动。加强对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前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本文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内容来进行理解,重点分析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加强对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危机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也是构成完整人格的一种素质教育。在儿童美术教育中重视情感的体验和表现,可以促进儿童审美感受力的提高,从而激发儿童的创造意识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美术教学应强调学科特点,关注儿童特定“生命阶段”的心理机能成长的需要,因材施教,重在过程,使儿童的心理品质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协调、均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幼儿教师的儿童观是一种以意识或潜意识的形式存在的关于对儿童的根本看法 ,儿童观是教师教育行为和理念的核心。从教育哲学的视野对“小小哲学家的儿童观”、“生命体的儿童观”和“爱的教育的儿童观”等的哲学意蕴进行了阐述 ,并对当前的幼儿教育实践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儿童同伴关系是成人人际关系的“实验室”,是一种准人际关系。影响儿童同伴关系的因素,主要是家长的教养方式、儿童的认知水平和社会交往技能及儿童的品行特征等。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要积极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消除不必要的担忧,认识到儿童同伴关系对儿童成长的意义。家长更应以身作则,培养儿童良好的品行,教给儿童必要的社会交往策略,以发展儿童的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12.
儿童时期有效的职业生涯辅导对个人建构职业生涯终身可持续性发展意识具有积极的影响。美国颇为注重学校中职业生涯辅导的开展,从儿童到成人职业生涯辅导贯穿于美国的整个教育体系之中。美国对儿童开展的职业生涯辅导在关注个体的职业认知与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强调个体职业生涯发展探索能力的培养,通过职业生涯辅导的专门项目帮助儿童个体构建职业生涯理念和职业生涯终身发展意识。  相似文献   

13.
儿童良好的社会化发展能力是他们成长的重要素质,培养和发展儿童的社会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从体育游戏的本质特征入手,从不同层面探讨了体育游戏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结果表明:体育游戏除了向儿童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以及增强体质外,还把道德品质教育贯穿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通过游戏过程帮助儿童形成公平竞争、不畏挫折、敢于拼搏、团结友爱和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规则意识、利他取向、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创新意识。因此,探讨体育游戏对儿童的社会化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4.
留守儿童的概念应该定义为:因为母亲长期外出打工而留在农村生活和就学的未成年人。“留守状态”可以分为“励志型”、“平常型”、“困苦型”和“颓废型”,这四种类型对留守儿童具有极不相同的影响;留守儿童的特征应作为制定教育策略的主要依据之一;应该把“留守状态”当作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让它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加强在学习方法和生活自理方法方面的指导、提高家长学校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及有计划地为学生创设同伴交流场景等应是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化的传播有着许多载体和方式,从“戏曲进校园”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来看,因其特殊性使得儿童戏曲教育备受瞩目,俨然成为保护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手段之一。在幼儿学习生活中,进行戏曲教育可以增进儿童审美情感,促进儿童模仿能力的提高,陶冶儿童的情操。通过儿童戏曲教育传播传统文化的路径有学前教育增设戏曲活动课程、社区网格活动和家庭网格活动注入戏曲教育内容等诸多方式。  相似文献   

16.
“顽童”是儿童文学文本中最典型的人物形象。顽童是富有游戏精神的儿童,是儿童文学中有别于正统“好孩子”的“另类”人物形象,在顽童的“顽”与“玩”的背后体现了儿童的生命冲动。从梳理了的顽童形象的演变历史可看出,其间顽童形象的变化包含着丰富复杂的儿童观内涵的嬗变。  相似文献   

17.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它使人们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设想,使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出新成果。从儿童心理发展进程来看,小学阶段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时期。 小学儿童的创造思维正在萌芽成长,如果教育者重视并积极引导,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可以得到较好发展。然而有的教师对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够重视,甚至在有意或无意中压抑了孩子的创造思维的发展。他们往往认为儿童年幼无知,教育的任务仅仅是向他们灌输知识,让他们完全照着成人的吩咐行事,于是,要求儿童“模仿”死记”,成了唯一的教育方法。现行的考试制度和以成绩作为教师考评的标准更助长了这一错误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这也反映在学前儿童的意识中,并对传统的学前儿童德育提出了挑战。界定学前儿童品格教育的内涵,剖析我国学前儿童品格教育的现状,旨在为重构学前儿童品格教育模式服务。  相似文献   

19.
职业能力是儿童未来发展的基础,其目的是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儿童期是职业能力培养的起步阶段。本文分析了职业能力的内涵及儿童职业能力的形成,并提出了家庭、学校(教师)及社会应如何促进儿童职业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相似文献   

20.
“活动本位”理念下3-6岁ADHD儿童规则意识培养内蕴着新的教学特色、教学精神、教学气魄和教学语境。它有自身的理论架构、话语系统和阐释路径,需要教师用科学视角去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