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杰斐逊的政治思想包含宪政与民主两个要素,并试图在两者之间达成调和,使其共容在一个体系内,这对后来美国宪政民主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杰斐逊不但主张人民主权,重视多数原则,而且承认代议制、分权制衡以及少数权利原则。正是在调和民主原则和宪政原则的基础上,杰斐逊建立起宪政民主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论多数原则的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数原则的限度是指多数原则作为一种决策规则所适用的范围。这一范围可以从"少数的合法权益"、"程序正义"和"多数暴政"三个角度来加以界定。多数原则以保障少数的合法权益为限度,这既是多数结构特征的必然结果,也是多数与少数平等法律地位的现实要求;多数原则以维护程序正义为限度,是因为程序具有限制多数保护少数的功能;多数原则以防止多数暴政为限度,要求严格限制多数的无限权威,给少数人更多的自主治理,培育公民的民主精神。  相似文献   

3.
徐贲 《教师博览》2011,(7):50-51
在教材争论问题上,法官裁决奉行的是民主政治关于"好生活"的原则,那就是多数人说了算,但同时也保护少数人的权利。法律有欺软怕硬的特点,一方面是所谓的"法不责众",害怕多数人;另一方面是欺凌少数人。少数人只要被说成是"极少数人"或"一小撮",再有理的正当要求,也会被说成是"无理取闹"。真正的法治,它的是非判断依据应该是法  相似文献   

4.
对民主观念的理解我们要走出以下五大误区:民主不是“为民求主”、“为民作主”,而是人民作主;民主不是多数压制少数,而是多数尊重和保护少数;民主不是否定个人,而是弘扬个人;民主不是只讲权利,而是也讲义务;民主不是追求最优的求全机制,而是保证满意的纠错机制。  相似文献   

5.
对民主观念的理解我们要走出以下五大误区:民主不是“为民求主”、“为民作主”,而是人民作主;民主不是多数压制少数,而是多数尊重和保护少数;民主不是否定个人,而是弘扬个人;民主不是只讲权利,而是也讲义务,民主不是追求最优的求全机制,而是保证满意的纠错机制。  相似文献   

6.
少数服从多数是始终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基本原则,而“投票悖论”却揭示出这一原则本身可能出现的多数人意志对少数人意志实施专制的倾向,忽视少数人的权利会在集团行动中产生负效用,从而导致行动成本的递增与制度本身运作的低效,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及其运作程序,在现行两种社会制度下的民主制度中表现是不同的,只有社会主义的民主,才能真正体现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多数原则是民主决策的关键性规则.多数原则从诞生开始,就伴随着"限制多数,保护少数"的议题.文章认为可以从多数原则的结构特征、程序特性以及文化建构三个方面限制多数与保护少数.首先,多数的开放性为限制多数与保护少数提供理论前提;多数的可替换性为限制多数与保护少数提供现实基础;多数的流动性与可变性为限制多数与保护少数提供实践依据.其次,程序是多数原则自律约束的内控装置;程序是监督制约多数原则的平衡杠杆;程序是多数原则修正纠错的过滤器;程序是促进多数原则协调稳定发展的助推器.最后,可以通过相互延期补偿达成正和决策、给少数人更多的自主治理、建立多元主义共同体等途径,建立限制多数、保护少数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一、如何评价魏书生的民主对民主的见解我和蔡朝阳老师看法大同小异。我以为民主的核心是人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主张见解,都应该受到尊重,即使这个人是少数。这就是所谓尊重和保护少数原则。同时,基于对多数人人权的尊重,也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就人际交往,特别是师生关系而言,民主的核心是尊重。尊重,这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要求、个人意愿、人格尊严。  相似文献   

9.
对民主的见解我和蔡朝阳老师看法大同小异。我以为民主的核心是人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主张见解,都应该受到尊重,即使这个人是少数。这就是所谓尊重和保护少数原则。同时,基于对多数人人权的尊重,也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就人  相似文献   

10.
宽容本来是欧洲宗教改革时期为缓和教派冲突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它试图在不同信仰者之间谋求和平共处之道。在应对现代化带来的社会冲突的过程中,宽容演进为规范政府权力,保护个人自由的法律原则 防范多数暴政,确保社会多元的治理规则。宽容的政治价值体现为保障权利的法治结构,多元共存的政治秩序,寻求共识的政治程序,它被民主所吸纳,使得现代民主包含了古代民主所不具备的保护少数、容忍多元、协调差异的理念和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