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步综合分析形音义的字典,它对声训的发展起了重大影响。而声训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释义方法,不仅含量和类别丰富而有价值,而且从中也可以窥探出其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从《说文解字》中的声训实例入手,浅谈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和<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大量地引用了<释名>作为例证.<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在引用<释名>时出现了一些失误.致误原因主要是不明白<释名>的声训性质.<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是成功引用<释名>的典范,它充分认识到了<释名>的声训性质,多方面挖掘了<释名>的价值.因此,<释名>的声训性质是一把双刃剑,如何使用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3.
孙慧明 《现代语文》2006,(4):127-128
声训就是因声求义。中国古代的声训,兴起于先秦,如《易经》。到汉代,声训大行于世,如董仲书的《春秋繁露》、班固的《白虎通义》中都大量运用了声训。汉代杰出训诂学家郑玄也多用声训。东汉刘熙的《释名》,更是自觉地运用了声训系统探求词语的语源义。宋代又出现“右文说”,为后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却没有形成较系统的理论。清代训诂学家将声训推向更高发展阶段,并出现一批集大成者。王念孙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的《广雅疏证》立足声训考释词义,多有创见,较少有主观臆测,代表了清代声训的高水平。他使声训成为语言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并将其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4.
论声训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声训”相对于“形训”和“义训”而言。其主要原理是“声义同源”。它是中国古代训诂家对汉语声义同源规律的一种素朴的,直接的体认和解释。并非一切以音同、音近之字相释的训诂形式都是“声训”。因为取音同、音近之字相释只是“声训”的外在形式,在非“声训”的全部内容,更不是“声训”的本质属性。“声训”的性质、旨趣是以音同、音近之字来揭示语词在其命名之初的“所以然之意”,即命名立意之义。这一点,才是“声训”与“形训”、“义训”之不同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5.
服虔的《左传》注是《左传》的重要注本,其中的声训与当时的经学文化、训诂成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考察、梳理了清人辑佚的服虔《左传》注中的声训,并根据其解释作用,分为破假借和探源两种类型.其中服注的探源声训,在杜预《左传》注中或不出注,或以义训.声训从服虔《左传》注到杜预注中的式微,其背后反映了魏晋时期的语言演变和历史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嘉应学院学报》2015,(6):65-70
所谓"民俗声训",就是带有主观猜测性的,被一般人看来是不合情理的"伪声训"。然而,这些声训要放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去解读,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去解释,就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这样的定位,无疑给《释名》声训一股起死回生的活力。因为《释名》全书按照声{}II来解释事物名源,它不是语言声训,刘熙有时还根据当时的方言来解释词语,或者根据汉代民众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经验加以解释,我们现在对其中的词语训释就不好理解了,更不能按照语言声训的科学要求去界定它,批评它。从天文地理词语的解释与汉代认知文化、亲属长幼词语的解释与汉代尊卑文化、人体器官和疾病词语的解释与汉代审美和医药文化、饮食类词语的解释与汉代饮食文化等几方面,对《释名》名源训释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精华进行解读,揭开其神秘的面纱,还它本来的面目。  相似文献   

7.
语义联想与语音联想的同时并进 ,是声训区别于形训和义训的心理特征。它由词义的表达方式和声训的理论基础所决定 :首先 ,词义的表达方式 (即词的语音形式 )与词义特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其次 ,声训的基本原则是“音近义通” ,除了语音上的联想之外 ,还必须作语义上的联想。事实上 ,抓住词义特征 ,进行语音联想是古代声训实践中的普遍现象 ,许慎、段玉裁等都是在释义过程中将解释字包含的“意”通过读音相近的联想推举到对被释字的认知上。  相似文献   

8.
声训就是因声求义,是中国传统的释义方法之一。时至今日,声训在词语的考证和训释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声训的定义、发展史、依据、材料、方式、作用以及局限性等方面都是声训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声训上述各方面做了一个系统的论述,希望能对声训这一训诂学方法有一个全面而又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论形训与声训——兼谈字与词、义与训在实践中的区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古代训诂学家把训释分为义训、声训、形训三类。这种把三者平列起来的分类方法严格说起来是不科学的。从理论上说,训释都是表述词义的。从实际情况分析,形训和声训的目的仍在解释词义,而不在说形、说声。它们不过是两种特殊的义训,是广义义训的下位概念。旧训诂学的术语有相当一批从内在联系看是缺乏清晰的逻辑层次的,现代人沿用和解释  相似文献   

10.
透过对《风俗通义.声音第六》中声训词条的整理,发现东汉时的人们往往在阐释某种事物的名称时使用,本文试从音同音近角度切入探究声训词条背后的文化信息。从音乐的治国教化功能、阴阳五行认知模式、汉时的天人感应哲学三个方面,探究汉时人们的部分思维习惯和文化定势。  相似文献   

11.
声训,仅仅是指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某一词语所代表的客观事物最初的命名立意之义的一种训诂方式或训诂条例。声训产生与初步发展于周,秦时代,大盛于两汉,魏晋,唐代以后渐微而趋于消失。声训在《说文》中的运用不乏其例,但远未达到“什九”或“十居七八”的比例。  相似文献   

12.
突发事件是导致高校学生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保持高校稳定,核心是如何保持高校学生的稳定,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意识多元化、信息社会化、追求多样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用什么方法能够科学而有效地预防和遏制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现通过对突发事件类型、原因的分析,探索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方法和措施,以达到稳定校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马克冬 《河西学院学报》2008,24(1):80-82,116
广义“因声求义”说是上古的声训、以宋代为主的右文说和清代的“因声求义”说的合称。文章从语源学、词族学的角度来探讨其发展情况以及上述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将语源学、词族学与广义“因声求义”说加以对比。  相似文献   

14.
对于汉语中同源词,汉代学者就早已注意到了,并有意识地利用声训这种训诂方法来阐明词的音义关系。但对于同源词的研究,到了民国章太炎,才开始真正的进行科学的研究。今人王力的《同源字典》,是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同源词研究的著作。前人判定同源词,都是从语音和语义两个方面来论述,本文则从语法的角度来看同源词形成的条件,从而可以使人们对同源词的认识更加全面。  相似文献   

15.
《说文解字》所解释的九千多个汉字承载了我国古代丰厚的文化信息。对《说文》"田"部字的字形结构以及字义进行认真分析,可以挖掘出大量相关古代农业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6.
对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进行四川古彝文信息处理涉及到的原理及若干问题进行详细深入地研究,运用现有的中文信息处理和规范彝文信息处理的研究成果及应用成果,借鉴中文信息处理和规范彝文信息处理的研究开发经验,研究它们之间在新的环境下出现的新问题,实现了古彝文信息处理,并在最后设计出了古彝文信息处理系统软件,实现了古彝文的文字处理、图象处理、多媒体应用等功能,还实现了古彝文信息处理对英文、汉文、规范彝文等多文种信息处理的兼容。  相似文献   

17.
汉字形体中所蕴涵的远古狩猎的文化信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字形体中所蕴涵的远古狩猎的文化信息@韩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南信阳464000~~~~~~~~  相似文献   

18.
建筑居住文化不仅有史籍的记载,而且也在汉字形体中蕴涵有丰富的文化信息。透过一些类化符号及其所组成的汉字形体的研究,可以窥测到远古先民最原始的居住方式、各式各样的建筑物以及这些建筑物的功用、基本设施或附属设施,并且可以从中寻觅到先民在建筑居住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等深层次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描述视觉信息接受的词非常生动。其中"观"这个词的本义,最能呈现出中国古代受众原始并一贯的接受信息时的精神状态与操作特色。我们在古代典籍中发掘"观"的本义所呈现出的各种看的表现,可以观觑到古代受众在接收视觉信息时的几种样态,进而悟出中国古代受众信息接受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20.
古壮字传承对保持壮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意义重大.新壮文的推行和古壮字的学习并不互相排斥,二者可相互促进,“用新识古”.只有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创造出古壮字教育和传承的计算机媒体,才具备信息化传承古壮字的物质基础和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