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红军长征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了西南、西北地区十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使红军顺利通过了少数民族地区,并且极大促进了少数民族的觉醒,加快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步伐,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卫农红军三大主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胜利会师60周年。那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时间与地点究竟在何时、何地呢?现行高级中学《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必修)第20页;“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刘志丹等领导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第二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二方面、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宣告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辞海》(1989年版)第98页载《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图》上注释说:“1936年10月,红军第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革命的史诗中,最壮丽的篇章莫过于红军长征了。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三支主力红军都先后离开原来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一带进行战略转移。仅中央红军即第一方面军,开动着每个人的两只脚,就行程25000里,横越11个省,粉碎几十万敌军的尾追堵截,战胜无数个艰难险阻,翻越2700多里终年积雪的大雪山,走过600多里人迹罕至的水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25军会师,结束了长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在长征期间的宗教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期间有三分之一时间的行程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这些民族大多信仰宗教,这样,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就交织在一起。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民族宗教问题,其宗教政策的内容是: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保护宗教活动场所,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争取、团结宗教界上层人士;实行政教分离,废除宗教特权和宗教压迫。这些宗教政策的实施,确保了红军顺利通过少数民族地区,最终实现了大转移,影响和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革命斗争的发展,为后来中国共产党制定系统的宗教政策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红军长征途中对少数民族的政治工作赵一君据有关资料表明,红军长征途中有1/3的时间和行程在苗、土家、侗、布依、壮、瑶。属幼而_流学间等干门。个小数已族聚民地度过。在这些地区,由于红军开展了有效的政治工作,正确地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各少数民族群众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工农红军所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闻名中外的伟大历史事件.就其内容来说,有狭义和广义之别.狭义的长征,是指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从福建、江西到陕北的战略大转移,这是为广大的人们所熟悉的.广义的长征,除了红一方面军之外,还包括红二方面军(红二、六军团)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但至今介绍的还不多.若干史书中对长征的记述,既着重反映了红一方面军的战斗历程,又真实记载了其它各路红军的英勇奋斗,这是正确的.长征的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对这个意义如何表述,我发现不少书和讲义都是引  相似文献   

7.
长征中,党和红军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实际相结合,及时制定和实施了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少数民族政策。依据党指导少数民族政策的总方针的演变及其相适应的民族工作实践,我们可以把长征中红军制定和执行的少数民族政策划分为三个阶段。两军都从战略高度把少数民族问题逐步与长征、中国革命和抗日救亡运动联系起来,共氏族政策内容丰富,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8.
六十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以及第二十五军,先后从所在根据地向我国西北部进行战略大转移.红军在转移的过程中,不仅经过了广大的汉族居住区,而且经过了苗、瑶、侗、布依、土家、白、纳西、藏、羌、回、彝、裕固等十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几路红军经过上述民族地区的时间和行程,在他们长征的整个时间和全部行程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据有关资料记载: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长征胜利会师60周年。那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究竟在哪里呢?在现今出版的一些有关书籍中,大都只说是在甘肃会宁地区。如现行的高级中学历史课本《中国近现代史》下册(必修)第20页上说:“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刘志丹等领导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第二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二方面、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宣告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然而笔者要指出,这种说法并不完整,会师的地点实为两处。《辞海》(1989年版)第98页载的《…  相似文献   

10.
自新中国成立后 ,只要涉及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写的都是中央红军1934年10月从江西出发 ,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同刘志丹领导的红军会师。1936年10月 ,红二、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胜利会师 ,宣告长征胜利结束。也就是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 ,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全过程。中央红军转战十余省 ,行程二万五千里 ,其中有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红军的长征”一节最后说:“第二年(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这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用得不妥.  相似文献   

12.
何谓少数民族地区优秀中学英语教师,值得我们深思.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少数民族地区优秀中学英语教师问题,认为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师主要缺乏民族特性,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源特点,阐述具备少数民族地区优秀中学英语教师的理论前提,并提出少数民族地区优秀中学英语教师的定位.  相似文献   

13.
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人力资源开发背景切入,探讨了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性、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分析,以及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成人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的互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人力资源开发视角下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成人教育发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旨在使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成人教育发展更加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开展宣传工作是红军长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长征的胜利完成提供了思想上的保证。红军长征在陇南时期,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革命宣传工作,将党的革命主张和民族政策向途经地区的群众进行了宣传,撒下了革命火种。也正是通过对沿途民众的宣传,团结、教育、动员了广大群众,为顺利落脚陕北取得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开展宣传工作是红军长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长征的胜利完成提供了思想上的保证。红军长征在陇南时期,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革命宣传工作,将党的革命主张和民族政策向途经地区的群众进行了宣传,撒下了革命火种。也正是通过对沿途民众的宣传,团结、教育、动员了广大群众,为顺利落脚陕北取得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8%,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5个世居少数民族。共有少数民族21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2.76%,其中5个世居少数民族人口216.92万人。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教学条件差,师资匮乏,快速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水平是我们英浯教学工作者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7.
民族旅游的开发导致了少数民族文化的过度理性化、商品化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分化等问题。同时,民族旅游的开发重塑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价值得以重新估量、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传统手工艺得以重生与传承。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经历了解构再到重构的过程,实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地位、坚持民族平等和加强民族团结、对少数民族社会制度进行改革及诚心诚意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四个方面阐述了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集宁师专学报》2013,(3):59-62
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关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课题。该文从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将马克思主义与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提高民主政治建设和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四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我省有土家族、苗族、侗族、回族、瑶族、白族、壮族、维吾尔族等40个少数民族。目前,实行民族区城自治的有一州七县,另有84个散居的少数民族乡。全省少数民族地区人口520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3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5.9%。少数民族人口数居全国第7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