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礼》所载大师礼有自成体系的祭祀内容。按照时序,这些祭祀可分为出军前、军中和还师后的祭祀三个部分,包含祭社、告庙、设军社、齐车载主(军社和迁庙主)、祭行神、祭上帝、祭山川、献捷礼等。祭祀对象上,天神、地祇、人鬼皆有,涵盖了国家祭祀系统主要的神灵。这些祭祀本质上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方式,祭祀神灵以获得福佑是人为建立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国家的权威和军队的威严来构筑和解释的,它为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提供了重要保证,也有利于巩固天子与诸侯的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2.
张影  元昊  张宏 《教书育人》2012,(30):111-112
祭祀在古代人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左传·成公十三年》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急于祭。"梁启超认为"有人与神与天相接之礼,则祭礼是。故曰‘礼所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也。’(《礼记·礼运》)诸礼之中,惟祭尤重。盖礼之所以能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君臣祭祀神灵坚持"正祀",反对"淫祀",遵守"祭不越望"、"祭不越分"的祭祀规则,主张祭品"不求丰大"、"不羞珍异,不陈庶侈",反对以奇珍异物作为祭品。在楚人的占卜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并非神的意志,而是人的意志。楚人祭祀与占卜中的理性精神一方面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张扬,另一方面也减少了非理性因素对事态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商代宗教祭祀极其盛行,甲骨上辞很大部分都与此有关.商人崇拜与祭祀的对象主要有三个:(一)上帝;(二)自然神;(三)祖先神.祭祀祖先神主要采用单祭、合祭、特祭和周祭四种形式.商代祭祀包括宗族千室祭祀与方国祭祀两个层次.祭祀祭品分为三类:(一)物牲;(二)人牲;(三)物品.  相似文献   

5.
《东皇太一》和《礼魂》以全能视角对祭祀场面作纪实性的客观描绘,用敷式的铺排记叙;而《九歌》中间九篇是故事性的、主观性的、自我性的,所以使用了大量的第一人称和虚词,是比兴式的白描记叙。“东皇太一”是《九歌》祭祀娱神的主体,其他诸神处在助祭的地位,所以在《九歌》中存在两个不同体制下的祭祀娱神场面。  相似文献   

6.
《周颂》中的祭祀诗,是伴随着周公制礼作乐而产生的一组乐诗。其主要有五类:一是祭祀文王的诗;二是祭祀武王的诗;三是祭祀成王的诗;四是祭祀天地山川的诗;五是祭祀社稷、田祖、农神的诗。它们以诗、乐、舞的一体化形式和肃穆崇敬、雍容舒缓的风格,表现出宗教祭祀和政治统治密切结合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7.
试论汉代陵寝祭祀及其对宗庙祭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汉是祖先祭祀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 ,陵寝祭祀方式逐渐发展成熟 ,成为与宗庙祭祀并行的又一种祖先祭祀方式。陵寝祭祀与宗庙祭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它的兴盛对宗庙祭祀产生重大影响 ,但是 ,它并不能从根本上取代宗庙祭祀在国家祀典中的固有地位  相似文献   

8.
祭祀是中国一项传统的文化活动,祖先祭祀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存的祭祀诗中,祖先崇拜的思想随处可见。后世人们主要通过歌颂祖先功德和神化祖先来表达他们对祖先的崇拜,在宗教上达到祈福禳灾的目的,在政治上起到教化民众的作用。祭祀诗颂扬祖先之德、强调孝的重要性,这都受祖先崇拜的影响。祖先崇拜不仅能维护宗族团结,更重要的是能维持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用马进行的祭祀活动,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种类型,即马牲祭祀和车马祭祀。马牲祭祀是将马作为食品,献祭给天地山川这类自然神,以供其食用;车马祭祀则是将车马献祭给祖先神,以供其乘坐。这种差异不见于其他动物牺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家马的引入和本土化历程来看,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对于马的使用方式存在差异。前者将马作为骑乘交通工具和重要肉制品来源,常见马牲祭祀;后者将马作为驱动车舆的重要动力,常见车马祭祀。马牲祭祀多见于北方游牧民族及与其交往密切的秦、晋等国,又经秦晋渐次影响中原,并在战国中后期影响到荆楚地区。  相似文献   

10.
《风俗通义》用大量篇幅记载了东汉时期的祭祀文化,祭祀是当时普遍流行的民俗,祭祀对象有山川河泽、风雨雷电以及大量动植物等。祭祀盛行的原因是民众希望通过祭祀的方式摆脱现实的苦难,达到精神的解脱。纯粹的巧合、夸大的宣传等因素导致祭祀之风在东汉盛行。祭祀尽管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民众还是不厌其烦地重复着敬神、娱神活动。此外,民众还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辟邪物以防止鬼怪的侵扰,从中反映出东汉百姓敬神侍鬼、祛灾求吉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1.
王珊 《文教资料》2010,(10):7-9
祭祀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对于超自然能力的“神灵”的崇拜,是为了建立、维持或恢复人与“神”的良好关系而将物品进献给神灵的宗教仪式。周代的祭祀制度打破了殷商一元神的崇拜,代之以先祖与天地既分立又配合的观念。而连接祖与天的中介便是“德”。周人理性思想的发展使其诸如祭祀这样的宗教活动更多地成为团结凝聚宗族的纽带,《诗经》对周人思想的这种变化作了多方面记录。  相似文献   

12.
《红河彝族传统节日文化研究》将红河彝族传统节日文化置于当地彝族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从其研究看,当地彝族传统节日虽在时间的推移之中因社会生活的发展变迁而内容越来越丰富,但祭祀仍是节日的核心。祭祀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文化活动,至今表现出极强的文化力。彝族盛行自然宗教,所祭祀的对象多元化,但对祖先的祭祀最为突出,蕴含了"祭之以礼"的孝道。  相似文献   

13.
为了准确把握《诗经》祭祀诗,有必要对祭祀诗给以严格而科学的界定,将祭祀诗和与祭祀有关的诗歌区别开来。《诗经》祭祀诗中祭祀对象的形象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一种没有具体外在特征的"无形之象"。这种形象是宗教观念支配下,对于所祀之神的一种虚拟化的总体感觉。《诗经》祭祀诗的很多特点都与其形象的这一特征有直接关系,并由此而保持了诗歌的内在统一性。《诗经》祭祀诗真实具体地揭示了周天子的内心世界:敬畏惕厉、惴惴不安以及"再度丧失了自己"的无助和孤独,这是所有其他作品都没有触及到的一个特殊领域。  相似文献   

14.
费康亮 《丹东师专学报》2011,(2):95-103,117
《河伯》是屈原抒情组诗《九歌》中晦涩难解的篇章之一。《河伯》研究由于涉及神话传说、原始宗教、祭祀礼制、历史地理等多个方面,所以众多学者从神话学、宗教学、心理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地理学等领域对其进行跨学科研究。关于《河伯》的祀主和河伯的原型,学术界争论激烈。关于《河伯》的祀主,主要有黄河之神、九河之神、天河之神、江夏之神、楚人水神、江湘之神、湖湘九河之神、楚国大波之神八种观点。关于河伯的原型,主要有猪、白鳍豚、玄冥、鲧、阳侯、部族酋长、种荷人/祖先神七种观点。  相似文献   

15.
冰雹是由强对流天气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气象灾害。冰雹对农业危害尤其大。在靠天吃饭的时代,以农业生产为生的民众便产生了一种对冰雹的敬畏.人们把下冰雹当成一种神灵所为,认为有一种叫雹神的神灵,于是产生了雹神信仰。相应地各地也产生各种祈求避免或减轻冰雹灾害禳解仪式。山东省莒南县坪上镇上峪子村的雹神祭祀情景可是例证。  相似文献   

16.
《诗经》祭祀诗与周代贵族政治思想雒三桂一祭祀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对超自然力的“神灵”的崇拜,是为了建立、维持或恢复人与“神”的良好关系而将物品进献给神灵的宗教仪式。远古时期人类的祭祀对象、时刻和目的有各种各样,祭祀占据着远古人类大部分的精神生活。进入阶...  相似文献   

17.
<周颂>中的祭祀诗,是伴随着周公制礼作乐而产生的一组乐诗.其主要有五类:一是祭祀文王的诗;二是祭祀武王的诗;三是祭祀成王的诗:四是祭祀天地山川的诗;五是祭祀社稷,田祖、农神的诗.它们以诗、乐、舞的一体化形式和肃穆崇敬、雍容舒缓的风格,表现出宗教祭祀和政治统治密切结合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8.
纳西族东巴教的原始祭祀文化,体现了纳西初民对神坛祭祀的宗旨。祭祀仪轨的演变过程里,还债意识观念贯穿其始末。起始是以施药医治神灵伤残为内容的祭祀仪礼;后演绎到以舞蹈和诵词悦神与斥神的祭祀文化;后又演绎到宰杀动物作牺牲祈神送鬼的祭祀文化;当东巴教受到佛、道教影响后,才出现放生或象征性牺牲替身的祭祀文化。  相似文献   

19.
祭祀文化概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祭祀,涉及博大庞杂的神灵体系,关联到祭祀化的诸多元素。本简要概述了祭礼的对象,祭品的种类及处理方式,祭祀的场所等要素。  相似文献   

20.
文章尝试对四方祭祀的一般情况进行梳理,并且对“四方”这一重要概念进行探讨。关于四方祭祀的属性问题,古今存在两说,即属于地神祭祀还是天神祭祀。在“四方考”一节中,通过对((诗经》’中((大田》、((甫田》、《云汉》等诗篇的考辩,分析五帝属性及祭天的仪式,认为四方祭祀非地神祭祀而为天神祭祀。。四方祭祀实为四时祭祀,祭祀仪式为四郊迎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