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弗雷格的“涵义”和“指称”理论对汉语谓词性成分的“陈述”和“指称”研究具有重大且根本的影响。借鉴此理论基础并基于前人研究成果,文章总结了汉语谓词性成分(包括谓词性主语和宾语)的陈述和指称功能,指出了谓词性主语在容器语句中的指称作用尤其突出,以及谓词性宾语的指称作用与谓词的叙实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妈妈”所折射的汉民族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妈妈”一词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有着广泛的内涵,这是方言称谓词张力的体现,本通过对“妈”,“妈妈”在汉语方言和隐语中的应用情况,揭示出它们所折射的汉民族特有的避讳心理,阴阳观念和宗族血缘观念等化心理。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古代,“婿”可以用作称呼“女夫之称”、女儿的丈夫、妇女的丈夫等表示姻亲关系的称谓词。文章具体分析了汉语方言中表示“姑夫”、“姨夫”、“姐夫”“女婿”、“妹夫”这五种姻亲关系的称谓词,其中,表示“姑夫”和“姨夫”这两种亲属关系的称谓词内部差异最大,文章归纳为六种形式;其他三种内部较一致。在分析中还发现,“夫”有逐渐取代“婿”地位的趋势。汉语方言称呼长辈或平辈中长于自己的姻亲多为“夫”,如“姑夫”、“姨夫”、“姐夫”;“婿”只是用来称呼晚辈或平辈中小于自己的,如“女婿”、“妹婿”等,而“妹婿”一词也逐渐为“妹夫”所取代。  相似文献   

4.
亲属称谓词是我们广泛使用的交际言语之一,是留学生在初级阶段必须掌握的基本词汇。汉语亲属称谓词系统复杂,和西方亲属称谓词有区别,教学方法要灵活变通。  相似文献   

5.
佚名 《少年读者》2008,(5):I0007-I0008
经常用错的称谓词家父。 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家父”属于谦辞,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称呼别人的父亲,习惯上用敬词“令尊”: 经常用错的佛教词语;报纸上常见的搭配错误;地名中容易混淆的字;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的副词,除了表程度的“很”和“极”在句法结构上可以充当谓词(动词、形容词)的补语之外,其主要句法功能是用在谓词性词语前边作状语。根据传统的句法结构的线性分析,对于用在谓词性词语前边的状语,包括副词状语,一般都注意到它与后边的谓词或整个谓词短语的语义上的联系,认为它是修饰谓词或谓词短语的。张涤华、胡裕树等主编的《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在第574页上的“状语”词条中指出:状语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偏正结构中的修饰语”。接着介绍了几种权威性的汉语语法著作对状语的定义。这些定义,都注意到状语对它后边的谓词性词语的修饰作用。但是,在各种具体的句子之中,状语,特别是副词  相似文献   

7.
汉语传统称谓词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汉语传统称谓词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宗法制度的影响,导致了汉语亲属称谓词和非亲属称谓词数量多,系统庞大;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是支配人们如何使用称谓词的精神指挥棒。作者还指出文化具有二重性,汉语的传统称谓词也具有二重性。  相似文献   

8.
谓词能否直接充当"有"的宾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词类功能与句法成分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谓词能直接充当宾语,包括能直接充当“有”的宾语。“有”的谓词宾语有自己的特殊性质。否认谓词能直接充当“有”的宾语会带来诸多矛盾。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汉语中,“小+谓词(词组)”这一结构中,一部分可以改变词性构成名词,还有一部分仍然保持其谓词词性不变。本文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对“小+谓词(词组)”这一结构中仍保持其谓词性的部分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小”在这一结构中的构成及作用,并通过调查发现这一结构目前主要用在口语当中,各语法小类的使用场合略有不同,在口语使用范围上也有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0.
对《水浒传》中的称谓词进行分析 ,可以看到该书许多亲属称谓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 ,但也有诸多社会称谓发生了较大变化 ,个别亲属称谓的使用也与现代汉语不同。如以“丈夫”、“妻子”这两个称谓词为例 ,则说明个别亲属称谓在《水浒传》中使用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智障学生的注意特征是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理论与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之一.针对智障学生注意品质研究在理论及方法上存在的不足,借鉴认知心理学反应转换及双重任务等研究模式,利用自行研制的注意品质测试系统,以普通学生为对照,对智障学生注意缺失进行了实验研究,初步探讨了智障学生注意缺失的心理生理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与普通学生相比,智障学生在注意的四个维度上均有非常大的缺失.  相似文献   

12.
举证责任来源于古罗马法的概念,我国《行政诉讼法》首次对举证责任制度加以规定,但并未对其做出详尽的说明,因而在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对举证责任的具体分配则争论颇多。从举证责任的涵义和性质入手,分析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则。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人生使命三责任模型、人生进取三阶段模型、人生命运竞争能力三板块模型、人生命运二决定力模型等四个社会学模型作出了定性建模描述,并对四个模型在青少年人生教育中的应用作了探讨,提出人生的志向、愿望、态度对一个人的人生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讨论求解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比较系数法、常数变易法的基础上,导出了降阶法.对比分析它们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策略,阐述了所述内容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意义协商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国外已经有30年的研究历史。意义协商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1)定性描述阶段(1980-1984年);(2)理论创建阶段(1985-1995年);(3)理论修正阶段(1996年至今)。本文分别对三个阶段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指出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意义协商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图书馆馆藏图书流通情况的统计,选择馆藏各类图书借阅量、品种借阅频次、单册借阅频次、读者阅读规律等指标分析读者的阅读需求,由此探索图书馆基本馆藏建设和文献采访策略,为馆藏资源优化及服务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举证责任的规定很简略,理论上也少有针对性的细线条探究,司法实践中标准不明,随意性大。根据我国的立法规定和司法解释,结合外国立法和举证责任分配的基本原理,公诉案件审判程序中举证责任的具体分配原则为:对于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由公诉方承担举证责任;对于排除犯罪事实由被告方承担举证责任;对于量刑、执行刑罚有影响的情节,谁主张谁举证;对于举证责任冲突的情节,可分不同情况处理;对于程序的合法性,公诉方负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18.
发展物流教育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针对中国物流对人才的强烈需求以及当前物流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从教育体制、教育机制、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方法等方面,尤其对教学计划的制定提出了全面的系统建议。要注意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培养目标要明确具体,防止空泛,要符合物流市场的需要;强调人才培养结构要与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要十分重视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改进教学方法;注意科研对教学和实践的带动作用;要加强在职员工的继续教育等提出了系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法律规避是国际私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关于法律规避的性质和效力,各国在理论和实践中历来存在着分歧,本着重阐明了这些分歧存在的原因,并对我国法律规避的有关规定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20.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语教学中忽视了审美教育。语教学中审美能力要从培养学生的审美信心和审美情趣开始。从阅读、欣赏、写作训练等方面着手,达到提高青年学生审美、创造美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