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疏通文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环节,处理不好会损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方法是教师讲解并提醒关键词句的意义,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常常是教者费神费力讲得唾沫横飞、口干舌燥,而学生则恹恹欲睡,兴味索然。意志力不强的学生早已梦见周公了,哪管什么“之乎者也”。教者一边讲解还需一边组织课堂,提醒个别学生,这样的课堂模式效率低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怕”文言文,也是毋庸置疑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郭强 《考试周刊》2014,(91):31-31
<正>都说文言文枯燥难懂,老师难教、学生难学。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都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较差,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一些老师在教学文言文单元的时候更多采用语文传统教学方法——串讲法。即老师对文章内容,特别是文言知识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进行逐一讲解。这样的课堂老师没有休息时间,往往"满堂灌",唯恐某个知识点被  相似文献   

3.
在应试性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照本宣科、单调乏味的教学和学生兴趣不大、被动接受的双重问题显得相当突出。在初中阶段,一味"死记硬背"容易导致学生对文言学习望而止步。文言文教学需要教者用智慧和耐心去设计,让学生活动起来,让课堂灵动起来。  相似文献   

4.
正新课程改革倡导"少教多学"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少教"就是要把学习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教给学生,努力创设开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释放学生内在探究的能量,让学生学会学习。"多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一、激发兴趣——"少教多学"的前提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好之"、"乐之",他们的学习热情必然高涨,求知欲必会异常强烈,学习起文言文来就会以苦为乐,乐此不  相似文献   

5.
老师们常说文言文难教,学生们常说文言文难学,究其难的根源,我以为在于"兴趣"二字:学生没有兴趣学,自然感觉难学;教师见学生的兴趣难以调动,自然感觉难教.怎样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课堂上兴奋起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呢?我以为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兴奋点"的设置.  相似文献   

6.
沈艳 《快乐阅读》2015,(2):43-44
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是以"做"为核心教会学生学。而根据调查,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普遍不高,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自身的阅读与教学热情不足,以致课堂枯燥沉闷,学生失去学习活力。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需求,把"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引入文言文教学,打破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让文言文课堂活起来。  相似文献   

7.
高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常常教者辛苦学者厌烦,教学效果不佳。本文就如何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如何兼顾文言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两大方面进行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占有较大的比例,这些文言文无论是在语言还是在情感方面,都蕴含着美感。但在笔者见习的长春某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方式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讲解,文言文的美感大大降低。通过访谈和课堂观察,不可否认,这种逐字逐句的讲解在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积累文言字词等方面有些成效,但这种讲解方法,会使文言文本身的美感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降低,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提前解决生字词、带领学生诵读等方式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和美感。  相似文献   

9.
正学好文言文对高中生而言非常重要,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文阅读题和文化经典阅读题占的分值多,而且写作也完全可以从文言文中取材取法。那么,如何教好文言文呢?教文言文要理直气壮地抓"言",以之为基础。但是只抓"言",品味不到文章的韵味,学生就感受不到学习的趣味,学起来被动,因此教文言文要兼顾"文"。一、以"言"为重,疏通字词字词基础在高一时以教师讲解为主,尽量弥补初中淡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初中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老师费劲心思讲解,学生觉得乏味的"注入式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导致教和学的脱节,缺少探索与研究,缺少师生的互动,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如令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言大餐"(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这种把原本鲜美的食物嚼得稀烂,然后再灌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为此,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让学生有学生的兴趣参与课堂的学习。笔者尝试小组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去做,效果超出本人的想象。学生们主动愉快地参与了学习过程,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学生们在人际交往中培养了良好的合作意识。  相似文献   

11.
面对文言文,教者埋怨:"内容枯燥"、"课文难懂";学者牢骚:"上课乏味"、"学了没用"。那么如何才能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创设和谐生动的文言文课堂,让学生通过这座桥梁走进古文的殿堂并畅游其间。  相似文献   

12.
《新作文》2007,(11)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二者应是有机统一的,而且"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语)。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从根本上讲,文言文教学实质上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因此,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要探究或创造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3.
有效课堂的实质是"少教多学",在文言文教学中采用"少教多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课前预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考查验收、拓展提升五个阶段来落实。  相似文献   

14.
正初中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初中阶段打好文言基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对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传承中华文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也提出明确的要求。如何落实课程标准,让学生乐学、会学文言文,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课堂效率,这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教"与"学"并重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历来是课堂教学评教中关注的话题。观点不一,各有侧重。我认为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既要重视  相似文献   

15.
文言文学习,学生头痛,不愿意主动预习,依赖教师课堂讲解,这样学习就会被动。如果教会学生解读文言文字词的方法,学生有了阅读的成就感,就会对学习文言文产生兴趣。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依靠自己已有能力和小组集体智慧解决,及时做好课后知识点的整合,时间长了,规律性的东西掌握多了,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也就形成了。  相似文献   

16.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长期以来,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课堂气氛比较压抑;课堂上教师过于直白的分析讲解,反而使文言文失去了它原有的神韵;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只是被动地接受。面对这种现状,教师要不断创新教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反思当前高中文言文课堂的教学实践,教学环境较为沉闷,教师更侧重于文言字词的梳理,逐字逐句的讲解成为了课堂的固有模式。长此以往,学生感受不到文言文学习的意义,他们只是疲于应对教师课堂上逐字逐句的讲解,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认知,更无法走向深度学习。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文言文实施策略,更应值得探究。本文从《庖丁解牛》的教学实录出发,试着对这一问题作一些阐述,期望对当下的文言文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学习文言文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每当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学生们总是带着抵触心理,在文言文课堂上,整个课堂就显得比较压抑,有些教师面对这样的课堂时也没有更大的激情去讲课。既然在我们的内心里,认为文言文是一种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那么,我们又何必一直使用那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呢?为了让学生学好文言文,爱上文言文,我们就得努力  相似文献   

19.
朱晓波 《考试周刊》2013,(71):34-34
文言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起着传承文明的作用。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走进课堂你会发现,学生对文言文的抵触情绪很强。很多教师反映文言文难教,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却费力不讨好。为应付考试,文言文课便成了字、词、句的翻译课。教师独霸课堂.忙于讲解、板书,学生则忙于抄抄写写、背诵,教学过程机械、  相似文献   

20.
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在课堂,学生主要靠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来获取知识。然而由于语文知识的广泛性与深刻性,仅靠教师课堂上的讲解并不能满足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需求。因此,要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成绩。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说过:"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行解决。即教是为了达到不需再教的最终目的。"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如果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潜力,无疑将会让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