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莉 《传媒》2012,(8):17-24
当前,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又一次点燃了观众的热情。与此前《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热播不同,此次的热潮是"自下而上"被掀起的。纪录片是电视节目类型中品质相对较高的产品,一直瞄准的是高端受众。《舌尖上的中国》一片则是  相似文献   

2.
在纪录片市场逐渐缩小之时,《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档美食纪录片,打破了人们对传统美食影像的思维定势,将许多与电视节目渐行渐远的观众重新拉回到电视机前,获得观众“口水与泪水齐飞”的赞叹,引起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舌尖上的中国》撩动了观众的口舌之欲,更打动了观众的心底之情。  相似文献   

3.
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以《舌尖上的××》为标题的报道就在各媒体频频可见,简直可用"铺天盖地"这个词来形容。诸如,《舌尖上的旅行》《舌尖上的乡愁》《舌尖上的母校》等等,几乎每天都能看到。  相似文献   

4.
栾轶玫 《视听界》2012,(4):125-125
早在2007年我就看过一本书,名字就叫《舌尖上的中国》,书里介绍了中国的各类美食,看上去心驰神往,特别是书名,一看舌尖立即生出了滋味。6年之后这本书的题目成了一部纪录片的题目,而且这部纪录片一边走着法国戛纳的红地毯,一边走着中国互联网四通八达的网路,迅速蹿红,成为人们今日舌尖上不断翻飞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尹悦 《今传媒》2014,(12):110-111
自《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开播以来,这部美食题材的纪录片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第51届戛纳电视节上,中国美食香飘海外,《舌尖上的中国》引起海外片商竞相争抢,为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打开了新局面。在文化"走出去"战略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的今天,《舌尖上的中国》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向世界讲好一个"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4,(14):10-16
<正>2014年4月18日,《舌尖上的中国2》(下文简称《舌尖2》)以每周一集的速度开始在央视播出。根据中国纪录片产业数据季度发布的结果,"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2"、"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总搜索量在第一集播出翌日、第二集播出当天达到高峰。视频网站播出方面,"舌尖2"在优酷视频播出次日视频点击即高达500多万次。一周内,"舌尖2"  相似文献   

7.
万春燕  熊哗 《声屏世界》2013,(11):46-47
2013年6月3日,筹备长达十年之久的八集电视纪录片《京剧》在央视一套亮相,这是央视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推出的又一部纪录片力作。主创人员原本希望它能够继续“舌尖”的辉煌,向世人全景展现伟大国粹京剧两百年来的发展变迁。但是事与愿违。该片播出后并没有收获意料中的成功,却遭来了诸多质疑声。在网络的发酵下,《京剧》被推上了人们议论的舌尖。  相似文献   

8.
王丹 《传媒》2012,(8):25-31
无论从大众化的美食类选题,还是从晚间22时30分的播出时间来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争抢收视方面似乎"先天不足",但它却出乎意料地走红了荧屏,带给了人们超越美食的思考。有人评价《舌尖上的中国》是"国菜超级指南";有人则评价"它道尽了美食背后的人生百味";该片导演陈晓卿则坦言,自己只是怀着对食  相似文献   

9.
鲍繁 《新闻窗》2013,(5):65-65
近期,“舌尖体”在网络上悄然流传,出现“舌尖上的清华”、“舌尖上的北大”等“舌尖”系列。究其原因,皆是受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影响。据悉,《舌尖上的中国》的收视率远高于同期热播电视剧的收视率,成为近20年来国内收视率最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何能获得成功,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分析该片的成功之处,有助于促进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舌尖上的中国》自5月14日推出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之后,迅速在大江南北以及海内外刮起了一阵"舌尖热潮",由此引发了片中一系列人物、地点、食物的迅速蹿红,尤其是针对美味食物的网络点击率和查询率翻倍攀升,产生巨大的"舌尖效应"。贴近受众的拍摄角度,国际化的制作标准,对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继承创新,全片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生动映照,使其在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带给其他纪录片以客观的可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毛艳  徐思 《新闻前哨》2014,(1):31-32
总结近年来有代表意义的电视节目,主要如下: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引发相亲脱口秀节目热潮: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带领纪录片迈人公众时代;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启动模式类选秀大片竞争: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开启户外真人秀热播时代。  相似文献   

12.
高长力 《传媒》2013,(1):23-25
刚刚过去的2012年,中国广播电视发生了一系列大事件:《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正式实施,改变了上星频道电视节目的结构、布局和基调;《最美新闻人》等10个广播栏目和《谢天谢地你来啦》等18个电视栏目获得广电总局表彰;《舌尖上的中国》引发的万众收视热潮,创造了纪录片传播史上的记录;《中国好声音》受到观众追捧,引领中国电视走进大投入大制作的大片时代;广播电视"走转改"全新报道方式令听众观众耳目一新,在国内外都引起反响……这些大事件既反映了中国广播电视的大转折大跨越,也预示了中国广播电视节目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3.
游永南 《东南传播》2014,(7):166-167
央视大型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引发了一场全民美食热潮,还产生了一种新兴的网络语体"舌尖体"。本文从三个方面总结了《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探究画面和解说词的配合技巧,以达到触类旁通,提升解说词写作水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周艳 《现代视听》2013,(5):52-54
2012年中国电视界出现了两个里程碑式的电视节目,一个是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个是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两个节目能够在同一时期同一社会大背景下迅速红遍大江南北,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共性和包容性。本文从节目受众定位和记录方式上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包容性,声音和叙事角度上谈两者的共性。  相似文献   

15.
陈权 《青年记者》2012,(32):25-26
长期以来,相比如火如荼的综艺节目和经久不衰的电视剧,中国纪录片的收视率可以用"惨淡"二字形容。但是,一部关于美食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打破了这种格局。《舌尖》每天晚上10:30播出,无论是选题还是播出时间,该片都不占优势,但它出人意料地"走红"荧屏,且通过微博平台引发了"舌尖上的热议"。本文立足媒介融合的视角,解析该片热播的原因。强势媒体与微博营销的共谋媒介融合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近年来,传统的电视媒体和迅猛发展的网络媒体之间的融合之势愈发明显,而这正是《舌尖》一片获得成功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和《舌尖上的中国》一样,都有非常高的收视率,这与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一一解说词是分不开的。解说词增强了人们对于纪录片内容的理解,同时解说词又增强了纪录片自身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7.
赵庆年 《视听》2016,(11):72-73
《舌尖上的中国》从第一季开始,就稳居收视冠军的宝座,风靡荧屏并成为网络热门话题。它的成功为中国电视纪录片打开了一扇窗,从该节目中人们看到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新发展。同样,《舌尖上的中国》也正是因为融入了新媒体时代,利用新媒体的特点不断发展创新,才有了今天的成功,它的成功值得人们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8.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的播出,引起了大众对于地方美食的兴趣.这一具有浓厚的中国地方特色的美食纪录片,不仅带给人们感官上的享受,还将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带到了一种古老的文化情境中.依托这些古老的饮食文化,人们再一次唤醒了对不同地域的古老文化的回忆.本文将就《舌尖上的中国》对地方美食需求的拉升进行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李芳  刘钢 《新闻前哨》2012,(10):90-91
2012年5月,一部纪录片在中国电视荧屏上横空出世。虽然在接近23点的晚间播出时段,却赢得了超越黄金档影视剧的人气,成为网络上、微博上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引起轰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讨巧的题材。“民以食为天”。“吃”在中国人的文化表达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关于吃的话题总能博人注意、引人遐想。人们对食物的记忆不仅仅局限在对吃的执着上,而是牵动着内心对家乡、对人的情感。正如一位博友的微博留言:“感情味和食品味一样浓”。在电视节目内容为王的今天,除了要能勾出列位看官的馋虫,还要在思想上获取共鸣,积淀出共同的文化价值.用情感维系双方的交流与隔空碰撞。  相似文献   

20.
弭璐 《中国传媒科技》2013,(14):150-152
中国电视纪录片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辉煌之后,逐渐走向下坡路,纪录片栏目相继被撤销。但是随着中国电视纪录片产业的发展,《舌尖上的中国》《超级工程》《China瓷》等一大批优秀的电视纪录大片相继涌现,打开了海内外市场。这标志着中国电视纪录片已然进入了大片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