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言志联品赏     
俗话说言为心声,对联也不例外。少年时代的苏轼,由于广读诗书,博通经史,又擅长于作,因而一度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并得意地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并将其贴在门上。从联中“遍”、“尽”两字,就可以看出当时的苏轼还是比较狂妄的。对联贴出没几天,一位老专程登门“求教”,  相似文献   

2.
对联在教学中的尝用○吕思荣(兴国县永丰乡溪小学)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作为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不仅在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艺术殿堂上,也放射着奇光异彩。对联,在教学中的运用,大、中、...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本中时常有对联,学习掌握它对语文教学很有帮助。对联称“楹联”,俗称“对子”,是中国独特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渊源是桃符。五代除夕题联已成习,宋代沿袭明朱元障一道圣旨,拳联遍布金陵取代“题桃符”对联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两个句子排列在一起艺术形式。可按形成、内容及用途分门别类。  相似文献   

4.
数字对联     
古时曾有人在家门口贴了一副与众不同的对联:上联:二二三三四四五下联:六六七七八八九横批是:二四七三这是一副特殊的对联,它是由数字组成的,而且是一副隐字联,上联缺“一”、下联少“十”,利用数字谐音连起来是“缺衣少食”,而横批则是:“儿(2)死(4)妻(7)散(3)”.原来这户人家在利用数字对联向人们诉说社会的黑暗呢?数字对联@苏新民  相似文献   

5.
《课外阅读》2006,(8):39-39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英译为“couplets”。对联通常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6.
语文素质教育的重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联作为一种特殊文学形式,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作用。周汝昌先生说,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升华”。对联具有其他文学形式无法替代的优势,进行“对课”训练不仅能使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出联“酒能成事,酒能败事”,应对“情可醉人,  相似文献   

7.
象牙塔之误     
茆稳华 《中学文科》2007,(10):138-138
近日听了一堂语文公开课,内容是综合实践活动“对联趣谈”。上课铃声响过,老师走上讲台:“同学们,对联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课前又布置大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有关对联的资料,今天我们就利用这堂课来探讨对联知识。下面就请XX同学上台主持今天的活动。”老师说完后就走下讲台,坐到旁边的凳子,随即一个同学走上讲台,开始了课堂活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余俊 《初中生》2006,(7):19-22
【考点突破】 作为我国化艺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对联在2005年中考试卷中闪亮登场,全国共有二十多个省市的中考试卷中出现了对联题。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的学艺术,也是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内容博大精深,是一部浓缩了的化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化的营养。”可以说对联题会越来越受到命题的青睐,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妙用山西/周敏赵建中一、引用对联导入新课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引用下面这两幅对联作为开场白,既可复习旧的知识,又可使学生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我们知道...  相似文献   

10.
对联,是我们伟大祖国姹紫嫣红的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所谓“对联”,简而言之,就是“对应”“关联”的两句话。“对应”,指的是在形式上上下两句联语相同位置上的词语的词性和词组或句子的结构要对应相同;“关联”,指的是在内容上上下两句联语要互相有关系有牵连。  相似文献   

11.
一、茶叶盒上的对联。驰名海内外的四川名茶——蒙山茶的茶叶盒上有一副对联:“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这是直接从白居易的茶诗中“截取”过来的,不仅对仗奇巧,主题突出,而且充满诗情画意,了无雕凿之痕。用来作茶叶盒上的对联,更是古色古香,赏心悦目,顿添茶兴。  相似文献   

12.
一次备课组活动的时候,大家的话题集中到一副对联上。这副对联就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上可笑之人”。一位老师说,这副对联上下联对仗不工整,上联运用了顶针,下联没有用。另一位老师说,改一下就行了,下联改成“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马上又有老师说,还是不行,这样改过上下联虽然顶针相对,但上联的“大肚”是偏正结构,下联的“开口”是动宾结构,又不相对了。  相似文献   

13.
对联气贪官     
从前,有一个贪官,除夕晚上在衙门前贴了一副对联:“一心为民两袖清风三思而行四方太平五谷丰登;六欲有节七情有度八面兼顾久(九)居德范十分廉明.”横批是“福荫百姓”.大年初一清早,有人就在对联旁贴了一副白联,贪官跑去一看,只见上面写道:“十年寒窗九载熬油八进科场七品到手、六亲不认,五官不正四体不勤三餐饱食二话不说一心捞钱.”横批是:“苦熬万民.”贪官看罢,顿时气得昏倒在地.对联气贪官@苏新民  相似文献   

14.
在对联中嵌进“一”到“十”这十个数字,古今屡见不鲜,且其中不乏佳作。  相似文献   

15.
白化《学习写对联》一书,举了一些名联为例,第一页第一例为“邓小平撰写的对联”:  相似文献   

16.
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名为自居易祠。自居易祠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一弹流水一弹月”,下联是“半入江风半入云”(板书对联)。这副对联的含义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唐代大诗人自居易写的一首诗《琵琶行》(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17.
吴政国 《语文知识》2006,(11):14-14
《文心雕龙·丽辞》中说:“言对为易,事对为难。”“事对”就是用典。用典过多或过于冷僻,会使对联晦涩难懂。但用得好,也可以丰富对联的意蕴。以下略举数例说明。  相似文献   

18.
对联 ,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对对联有许多讲究 ,写谜题对联难度更大 ,要十一、二岁的从未接触过对联的现代小学生写出对仗工整的对联 ,行吗 ?出乎意料的 ,我班学生竟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而且还啃得津津有味呢 !一、什么是对联 ?“什么是对联 ?”学生用好奇的目光问我。我不慌不忙地边写边念 :“问生意如何 ?打得开 ,收得拢 ;看行情怎样 ?醒的少 ,迷的多。”告诉他们这便是一副对联 ,继而神秘地说 :“上联和下联要我们各猜一样商品 ,能猜出来吗 ?”孩子们说 :“是伞和酒。”还回答了理由 ,在回答中 ,学生明白对联要抓住所述事物的特征。“比较上…  相似文献   

19.
妙联鞭赃官     
大年三十晚,一个贪官,在县衙门上贴了一幅红对联。上联是“一心为民两袖清风三思而行四方太平五谷丰登”;下联是“六欲有节七情有度八面兼顾久(九)居德苑十分廉明”。横额是:“福荫百姓”。   初一早晨,衙门口的人围得水泄不通,还不时有人喝彩:“好呀!写得妙极了!”贪官听了得意洋洋。突然,一衙役匆匆跑来说:“老爷,不好啦!不知道是谁在红对联旁又贴了一幅白对联。”贪官满脸煞白地跑出去一看,只见那上联写着:“十年寒窗九载熬油八进科场七品到手六亲不认”;下联写着:“五官不正四蹄不羁三餐饱食二话不说一心捞钱”。横额是:“苦煞百姓”。  相似文献   

20.
一副妙联     
子孟 《初中生》2006,(9):34-34
请看下面这副对联: 猫伏墙头风吹毛。毛动猫不动; 鹰立树梢月照影,影移鹰不移。 这是一副“同音联”。上句的“猫”与“毛”及下旬的“鹰”与“影”有着同音或谐音之趣。而且,这副对联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何其严谨工整,堪称妙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