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关于它的起因,史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它与太康年间晋武帝的统治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晋武帝在世时安排皇位继承人及辅政大臣不得其人,以及士族门阀势力的恶性膨胀,逐渐形成两大派系,两派之间的斗争终于引发了爆乱。同时大封诸王,并使之出任督都,出专方面重镇,在永定三年(公元301年)以后,各地督都参与进来,更扩大了“八王之乱”的规模。  相似文献   

2.
“乱七”是指西汉时的“七国之乱”。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建议扩大中央集权,采取“削藩”政策,引起各诸侯王的不满。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胶西、赵、济南、淄川、胶东等七个诸侯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幌子,发起叛乱。“八糟”指的是晋时代的“八王之乱”。公元2  相似文献   

3.
晋惠帝皇后贾南风,是西晋历史上一位颇受非议的人物,晚近史家和学人均将其作为女人干政、扰乱西晋政治和开启八王之乱的罪魁而大加贬斥,并因此把“八王之乱”的时间界定为从贾后开始执政的惠帝元康元年(291)到光熙元年(306),长达16年之久。实际上从惠帝元康元年(291)到永康元年(300)贾后执政这一段时间里,“朝野安静”,“海内宴然”,政局是稳定的,无甚“乱”可言。我们应摆脱“女人祸水”之类封建旧史观的束缚,对贾后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八王之乱”的时间也因此应从永康元年(300)四月开始算起,肇乱者是赵王伦,而不应把这笔帐算在贾后身上。  相似文献   

4.
成语“乱七八糟”是个贬义词,形容十分混乱,一团糟。该词源自我国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和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先说“七国之乱”。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建立西汉后,大封功臣,共封了八个异姓王,同时还封了很多列侯。这八个异姓王  相似文献   

5.
<正> 恩格斯说过,“任何一次历史的灾难都是以历史的进步来补偿的。”①社会的动荡常为文化思想展示出相对广阔的驰骋原野。魏晋南北朝时代,其政治、经济乃歪社会,较之秦汉、隋唐虽显失落,但在文化思想领域由于中印文化的且争且合,一时奇峰竞起,异彩迭现,而成为中国文明的史页上,一颗辉煌而沉甸的“怪叹号”。本文试就此时期儒、佛交融的历史原因做一大致的探讨。一、灾难的历史环境与两种力量相当的文化态势。魏晋南北朝是个分裂割据的年代,战乱频仍,政权交替频繁。从公元185年到公元589年,长达四百余年的历程中只有西晋为时仅24年的短期统一(公元280—304年),而在这仅有的二十来年的统一中又包含了长达十六年(公元291—30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这种长期的分裂割据和随之而来的诸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给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黄巾大起义被镇压后,北方“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人”②。官渡之战后,中原“百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③。八王之乱,所致祸难,更是振古未闻。据《晋书》卷59《传论》载,其时西晋“帝京寡弱,狡寇凭陵,遂令神器劫迁,宗社颠覆。数十万众,并垂饵于豺狼;三十六王,咸陨身于锋刃”。继之而来的“永  相似文献   

6.
中原文明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曾长期居于领先地位。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及以后330余年接续不断的天灾人祸,导致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重心的转移,中原文明由盛转衰。因此,中原文明由盛而衰的分水岭不在北宋,而在晋末的“八王之乱”。  相似文献   

7.
自东汉末黄巾农民大起义爆发后,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分崩离析,延绵近百年。西晋于280年使支离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起来,然而,仅仅十余年光景,291年出现的一场长达十六年之久的皇族内部相互残杀的战争——八王之乱,西晋政权又陷入更大的混乱和分裂之中。“八王之乱”与西晋短祚有着密切的关系,成为史家关注的重点。笔者从皇族政治角度,重新透视西晋初期这段历史,发现一些在中国封建政治史上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公元三八六年正月,我国鲜卑族的拓跋珪继代王位。四月,改国号“代”为“魏”,历史上称北魏,拓跋珪即北魏道武帝。 公元三九八年,魏王拓跋珪称帝,并宣布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为魏国首都,开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 自公元四九四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后因平城在洛阳之北,故一度被称为北京。如《魏书·韩显宗传》:“既定迁都,显宗上书……臣愿舆驾早还北京,以省诸州供账之费。并功专力,以营洛邑。则南州免杂徭之烦,北都息分析之叹”。此次上书之时,  相似文献   

9.
成语“乱七八糟”,它是形容乱的不成样子,毫无条理和秩序.这个成语和两件历史事实有关联,知之者不多. 一件是西汉的“七国之乱”.西汉景帝时期,汉景帝采纳晁错的意见,着手消减了一些封国领地,收归中央管理.吴王刘濞立即串通楚王、赵王、胶东王、胶西王等六王于公元154年,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来叛乱.  相似文献   

10.
有个成语叫“乱七八糟”,它是形容乱得不成样子,毫无条理和秩序。这个成语和两件历史事实有关,可能知者不多。   一件是西汉时的“七国之乱”。西汉景帝时期,汉景帝采纳晁错的意见,着手削减了些封国领地,收归中央管理。吴王刘氵鼻立即串通楚王、赵王、胶东王、胶西王等六王于公元前 154年,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来叛乱。景帝错杀晁错而不能退兵,立即派周亚夫领兵平定了“七国之乱”。此即成语中的“七乱”。   另一件是西晋时的“八王之乱”。西晋初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后,把皇室子弟分封为诸侯王,享有各种特权…  相似文献   

11.
黄河、洛河及其支流水系把河南和关中连接起来,使这一片地区成为传统中国政治的轴必蒂,探索西晋“八王之乱”发生的历史背景,除了应当考虑当时各种政治力量的矛盾和冲突之外,也要重视两京所在的地理状况、交通条件、军事形势以及周边的民族布局。实际上。“八王之乱”的发生,同这一带历来是宫廷角逐焦点和战争多发地段是有很密切的关系的。  相似文献   

12.
八王之乱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争夺中央权力的激烈斗争和为时甚久的一场混战.从贾后发动宫廷政变发展到诸王混战,前后达十六年之久,大乱使西晋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迅速激化起来,西晋政权在大乱中走向覆亡.八王之乱是西晋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文拟就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提出一点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编撰的一部文言志人笔记小说集,所记者大多为上层人物(主要是士大夫的言行),较直接地记录了当时的口语。 潮汕方言的形成,受中原古音的影响主要来源于几次大规模的移民,其中晋、南北朝时期的移民不少。晋太康年间,中原地区发生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接着又是长达百年之久的“五胡乱华”和五代十国的战乱。晋朝的一些大家贵族、中原地区一些  相似文献   

14.
《桃花源记并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品之一,历年来为人们所重视,解者纷纷,分歧亟多。本文拟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略陈己见,以就正于各位专家和陶渊明研究者。此记并诗为准备“避”刘裕之“乱”而作这篇作品作于刘裕代晋称帝以后。晋安帝义熙十四年戊午(公元四一八年)十二月,刘裕将晋安帝幽囚东堂,立晋恭帝。晋恭帝元熙元年已末(公元四一九年)七月,刘裕受进爵之命;十二月又加殊礼。次年六  相似文献   

15.
敦煌艺术,既不是西来的,也不是东去的,而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在敦煌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与外来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只有从这个大前提出发,才能正确阐述敦煌艺术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一、汉晋以来学术文化的发展由于敦煌等河西四郡偏处西北,远离中原,因而在历经两汉盛世获得长足发展后又能避免魏晋以降诸如“八王之乱”、“永嘉之乱”那样的兵祸之灾,保持境内长期安定的环境,吸引大量避难百姓流亡到此,使河西的经济和生产在动乱时期仍保持上升,从而为五凉时期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公元1世纪初,就有不少三辅地区的人前往河西。《后汉书·孔奋列传》载:“遭王莽乱,奋与老母幼弟避兵河西。……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今武威)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绿林军入关后,更始帝委派窦融去河北任钼鹿太守,为融谢绝,并提出愿意  相似文献   

16.
唐顺宗永贞年间(公元805年),以王侄、王叔文为首的一群资历较浅的朝官,发动了一场针对大官僚、宦官集团的政治改革,史家称为“永贞革新”。然而仅仅历时半年,这场革新运动就被继位的宪宗彻底平息了。王叔文被杀,王侄贬死,追随他们的八位骨干同时贬为远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东阳王元荣任瓜州刺史的时间和卒年有下列之说 :宿白先生《东阳王与建平公》一文 :“据此可以推出元荣任瓜州刺史当在孝昌元年 ( 52 5)九月十六日之前” ,“又大体明确了元荣任瓜州剌史的最后时间 ,即在邓彦已任瓜州刺史的大统八年 ( 542 )十一月十五日以前”。《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 2 85窟》云 :“西魏特从中原派来鲜卑宗室东阳王元荣于孝昌元年( 52 5年 )出任瓜州刺史 ,一直延续到大统八年 ( 542年 )元荣去世 ,长达八年之久。”《敦煌石窟全集·3·本生因缘故事画卷》云 :“北魏孝昌元年 (公元 52 5年 ) ,宗室元荣任瓜州 (敦煌 )…  相似文献   

18.
河洛文化、汉人南迁及其有关史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核心,它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西晋八王之乱、永嘉之乱迫使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成为客家人的第一批先民,客家人“根在河洛”,客家文化源于河洛文化;在洛阳和河洛地区,至今保留了许多有关的遗迹、遗物。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也是人口移徙融合的过程。就中原地区而论,历史上曾发生过周边诸民族与中原各族、以及中原各族与周边诸民族之间多次的移徙融合。仅仅中原与福建之间历史上见于记载的较大规模的人口移徙融合就有四次:第一次是汉武帝时,为了镇压闽越土著居民的反抗,加强中央集权,曾“尽徙其民于江淮间,以虚其地。”第二次是晋永嘉之乱,中原一带“衣冠入闽者八族”。第三次是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六六九年),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被朝廷派往岭南,镇压少数民族人民的“叛乱”,后来陈元光被尊称为“开璋巠王”。第四次是唐末五代时期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起义军南徙,据今  相似文献   

20.
一、太平天国之建国神话与立教张本 清道光十七年丁酉(公元1837年),洪秀全再次到广州应科举考试,又名落孙山,思想受到大刺激,丧魂落魄而归。回家后大病40余日,精神失态,类似癫狂。病中得一异梦:梦见自己乃上帝次子,由上帝派遣使者迎升天堂,接受赐赏,被封为“太平天王大道君王”,委派下凡诛灭妖魔,作万国之主;与天父(上帝)、天母(上帝之妻)、天兄(基督)、天嫂(基督之妻)以及自家在天之妻儿并众小妹一起“琴箫鼓乐,快活无穷”;又见孔丘因“所遗传之书”,“教人糊涂了事”,连洪秀全这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