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荀子是先秦继孔、孟而起的最后一位儒学大师 ,也是中国哲学研究的焦点人物之一。选择这类前人已有广泛涉猎的课题 ,对研究者的理论创新能力 ,不能不说是一个挑战。近读《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一书 ,感觉无论在切入角度的选择上 ,还是在对现代学术观念的借鉴与运用上 ,抑或材料的择选与阐释方面 ,都有值得关注的拓展。一、儒学研究的视角转换荀子在继承传统儒家思想的同时 ,也广泛吸收了先秦道、法、名、墨等其他诸家的学术资源 ,构建了一个博大的思想体系。相对于孟子代表的偏于理想化的儒学思想 ,荀子呈现出更充分的现实主义品格。在战国…  相似文献   

2.
英语世界对《荀子》译介活动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然而以往的研究多是聚焦于某个时期或某部译本,尚未有研究从翻译史角度对其进行整体关照。本文选取四个具有代表性的译者和其译本,试图连缀成线,勾勒出百年来《荀子》英译史的脉络。本文还以信函访谈的方式,钩沉史料,丰富关于译者的文化身份的信息,旨在探求在北美汉学发展的历程中社会历史因素、学术思潮和译者个人学术旨趣三个因素之间的关联与互动。  相似文献   

3.
《墨子·尚贤》中的人才论与晚期原始社会文化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他提出的“兼爱、交利”之说构成了“墨学”的核心。墨子后学虽有门户之见,但是“兼爱、交利”这一学说核心却没有变化。墨子“兼爱、交利”之说的提出有着必然的社会基础,而且相对于当时的布衣阶层,这一学说也有它的现实意义。但是在诸侯争霸,权位角逐的战国时期,他的这一学说无法实施,因此.也就成为社会“乌托邦”。自秦建立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就更不会有执政者对墨子的学说感兴趣。作为文化,晋代虽有鲁胜作《墨辨》,然而,没有形成学术延续。到了清代,才有毕沅、孙星衍、孙诒让诸家研究墨学。墨学中…  相似文献   

4.
漳州文化传统对郑子瑜学术操作的影响毛策神交新加坡华裔学者郑子瑜先生已经好多年了。近年来,他曾在大陆出版了《诗论与诗记》、《挑灯集》、《中国修辞学史稿》、《唐宋八大家古文修辞偶疏举要》、《郑子瑜学术论著自选集》等学术、文艺著作。加上他分别在新加坡、日本...  相似文献   

5.
中国实学研究的里程碑——评《中国实学思想史》方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实学研究日趋深广,产生了一批学术成果。到九十年代,中国实学研究渐趋成熟,开始形成系统的实学研究理论,出现了一些新的学术成果,《中国实学思想史》便是这个时期中国实学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6.
《文化学刊》2012,(4):50-50
钟一鸣在《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撰文指出,习俗文化不接受科学的检验,无是非曲直之分,只要人们承认,愿意如此,它就能在人们的生活里存在,正如《荀子·正名》篇里所云:  相似文献   

7.
《荀子·强国篇》中保存了一段荀子游说齐国国相的文字,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这次对话发生在齐湣王时期。然而,荀子在文中提及的诸侯形势和齐国内政,与齐湣王时代并不相符,反而更贴近齐王建早期的情形。本文以诸侯形势和齐国内政为线索,并将之还原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最终断定荀子游说齐相的年代,当在齐王建九年或稍后。  相似文献   

8.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墨子事迹仅 24 字。但从社会影响的角度看,西汉时期墨家的社会影响依旧很大,应当立长篇传记;从传世资料的角度看,西汉时期墨家传世资料也很丰富,可以立长篇传记;从史书作者的角度看,司马迁受其父影响而重视墨家且对墨家资料掌握丰富,理应写作长篇墨家传记;且据《史记·太史公自序》“猎儒墨之遗文”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本当像写孟子、荀子那样,有介绍墨家思想学说的较长文字,但今本却无。究其原因,当是原有较长的墨子传记,但因在《孟子荀卿列传》篇末,竹简散断而佚失致残。今本《孟子荀卿列传》文末文义未足、文气骤止、无“太史公曰”不合体例等,皆为其证。  相似文献   

9.
“国学与中国当代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学与中国当代学术”研讨会综述桐川1997年12月,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中华文化研究所与《中国文化研究》杂志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联合举办了“国学与中国当代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首都主要高校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著名学者李学勤、曹道衡、褚斌杰、聂石...  相似文献   

10.
周丹 《文化学刊》2014,(2):109-113
本文对段宝林教授可贵的研究精神和其在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中取得的主要成果作了全面的概括、分析和评价。段宝林持续不懈的坚持精神、服务于人民的精神等是其举得如此丰富成果的根本。段宝林在民间文学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中国民间文学概要》有出版早、学术信息量大等七大特色;段宝林对笑话学的研究所取得的"正面喜剧人物"这一成果是开创性的;段对民间诗律的研究,其成果——《民间诗律》《中外民间诗律》《古今民间诗律》则是这一领域研究的奠基之作,而段宝林对民俗学研究的突出贡献是发现了"六维立体思维""民俗趋美律"。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治《诗》近袭汉代《诗》学,远绍孔子。孔子论《诗》涉及《诗》与政治、《诗》与教化等内容。出土文献《孔子诗论》的面世,为深入研究司马迁与孔子论《诗》之间的关系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司马迁论孔子删《诗》旨在突出孔子治《诗》"取可施于礼义"和"以备王道"的思想。司马迁治《诗》传自《鲁诗》,与荀子有深厚的学术渊源,荀子重视礼乐的做法给司马迁以深刻的影响。以《诗》为评判是非的价值取向贯穿于历史与现实的叙述之中,极大地提高了《史记》的叙述质量。  相似文献   

12.
墨子实用主义美学的内核及其价值朱怀江墨子美学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别具一格,其地位不容忽视。但就国内美学界研究现状而言,问题有二:(一)弱化其哲学基础和逻辑关系而加以摈弃,(二)肢解其系统性和完整性而缺乏整体观念,故墨子美学的研究多年来收获甚微。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3.
三、早期儒家学派 在中国文化史上,孔子开创了大规模私人讲学,并产生深远的影响。不过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也仅是其中的一家,当时并未显露出它在学术上、政治上占有什么特殊地位。儒家学派在传授过程中,也没能保持内部的完全一致。据《韩非子·显学》说,孔子之后儒家分为八个流派,“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他们有的也撰述著作。在《汉书·艺文志》的《诸子略》中就记有《子思子》、《曾子》、《漆雕子》、《孙卿子》(即是《荀子》)等书。这些著作当时并未被视为经典,有的甚至不久就失传了。又据《荀子·非十二子》和《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子思之儒和孟氏之儒实属一家,只是时间上先后相继。另外,从文献记载看,韩非所说“儒分为八”也并不准确。实际上,孔子死后,子张、子游、子夏、有子、曾子等在儒学中都比较有影响,以后的子思也有著作。至战国中后期,由于孟子、荀子的论辩,使得儒家在孔子之后又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史研究 ,作为西方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四五个世纪里 ,从最初的耶稣会士活动 ,到当代欧美史学的兴起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不仅对西方社会了解中国历史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且对中国学者研究本国历史 ,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这一学术理路 ,胡志宏女士撰写《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导论》(大象出版社 ,2 0 0 2年 9月出版 ,以下简称《导论》) ,较详细地介绍了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发展脉络、学术基础和主要成果 ,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西方汉学研究著作。一《导论》通过纵向考察 ,把西方汉学分为四个阶段 :1 9世纪以前的欧洲汉…  相似文献   

15.
春秋战国,出现了先秦时期盛极一时的以老子、庄子、墨子、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争鸣持续了二百多年,启发了中国人的心智,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他们所倡导的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政治主张、行为规范、伦理意识等是非评判标准,堪称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彩的篇章,被后世誉为"春秋大义",千百年来,成为历代志士勇于追求、奋于实践的终级目标,即便对于今天从事市场经营活动的企业家们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荀子对思孟"五行"说的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荀子在《非十二子》指斥思孟五行,根本原因在于荀子重视礼,而《五行》、孟子突出、强调"形于内"的"德之行"或仁,属于儒家内部的派别之争.《五行》仁义礼智圣概念体系与"行于内"、"不形于内"主张间存在表述上的矛盾,这是荀子批判思孟五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子思、孟子在对"五行"的理解上存在差异,荀子将其一视同仁,并不正确.  相似文献   

17.
(一 )在先秦哲学家中 ,墨子和庄子都正面提出了时间的概念 ,虽然他们并没有用“时间”这个词。墨子所谓“久” ,就是时间的意思。《墨子·经上》 :“久 ,弥异时也。宇 ,弥异所也。”《墨子·经说上》 :“久 ,合古今旦莫。宇 ,冢东西南北。”“久”与“宇”相对而言 ,前者显然指  相似文献   

18.
周瑾 《对外大传播》2005,(10):28-30
对冯骥才先生的采访,是在天津小白楼他的工作室里进行的。在约见冯先生的过程中,笔深深感觉到冯先生太忙了。据冯骥才说,他几乎每天凌晨一两点才入睡。可每次笔打电话到工作室时,在电话那头,总能听见他宽厚、响亮的声音。 “在我发表的小说中,大概以《三寸金莲》争议最为激烈。”但是这部小说被翻译成七种字,有英,有越南,有俄。冯骥才的书为什么总是被国外出版界所关注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个跟我的小说背景有关,我的小说都有中国化和地域的背景,外国人看你中国的小说看什么?他看的是你的味道,属于中国的味道。《三寸金莲》当年引起争议的内容中,最主要的就是有读认为我在宣扬与赞美‘三寸金莲’,实际上这是读对小说的误读。《三寸金莲》不是那种以暴露中国历史传统上落后的东西来博得外国人眼球的东西。日本有学评论家认为(《三寸金莲》是讲化的束缚力,我比较赞同这个观点。《三寸金莲》写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儿,可我认为,小脚里藏着一部中国历史,但是现在被裹着得可能是眼睛,也可能是脑袋。” “除去《三寸金莲》,我还写过一本小说,叫《感谢生活》,这本书也被翻译成不少种字,《感谢生活》写了一个做陶瓷的艺术家在大的历史背景下,他的个人命运和爱情经历,书强调了中国民间化的美。因此,我觉得是因为我的书里有了化内涵,才有了它受外国读的喜欢。第二呢,是我的小说里有中国人的特点,《俗世奇人》里就介绍了很多有性格的入,这本书被翻译成法、俄、日本,它和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不同,这些入只能存在在天津码头上。即使这些人可能不在了,但是化会留存下来,他们的气质还在,依旧个性鲜明地活在读的心里。”[编按]  相似文献   

19.
1995年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与批评论文选目谢玉娥编一、中国古代文学寄宿在“一间自己的房间”里——论传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周乐诗《文艺争鸣》2期关于中国古代的妇女文学胡明《文学评论》3期五光十色的古代才女之作陈敏《文史知识》3期论中国爱情文学中的“女追...  相似文献   

20.
言论集纳     
正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曼丽在《新闻与写作》2020年第6期发表的《论国际传播的底气与自信》一文中认为:中国用40年的时间走完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道路,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度减少,却一直处于"普世价值"的悖论中:你讲贫穷、他讲价值;你讲发展、他讲价值;你讲富裕、他还讲价值,所谓"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以及各类变种都是这种思维定势的产物。这一思维定势与话语偏见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国际舆论,也实际干扰着中国国内社会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