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新记《大公报》:从“文人论政”到“新闻专业主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学者们多将新记《大公报》视为“文人办报”的典型,将其性质概括为“文人论政”。“文人论政”传统确实对新记《大公报》有深远影响,但作为一份现代报纸,它的性质已经超越了文人论政这个话语体系,迈进到现代新闻专业主义的概念范畴。从新记《大公报》的从业者角色定位和报纸功能定位两个方面来看新记《大公报》人论政而不参政,不与实际政治发生分外联系,不是启蒙者或政治家,而是职业报人;新记《大公报》奉行经济独立、政治自主的原则,以新闻为本位,言论公正,意见多元,其功能定位为独立的公共舆论机关。这正是今天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2.
姜华 《文学教育(上)》2011,(23):109-115
1926年张季鸾、吴鼎昌、胡政之共同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使得《大公报》成为中国历史乃至世界报业史上熠熠生辉的一份报纸。在张季鸾的主导下,《大公报》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主义"奠定了独特的报格,承传了中国报业史上"文人论政"的传统,将中国现代报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宜宾学院学报》2018,(1):115-124
文人群体的交往折射出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心态。在1930年代的北平,以沈从文、林徽因、朱光潜等人为代表的"京派"后期文人群体,凭借着《大公报·文艺副刊》、"太太的客厅"、"读诗会"等"公共空间网络"的构筑和交往,在复杂动荡的时局下,以"远离政治"的政治态度追求着独立自由的文学态度和文人品格,从而展现出了该群体所抱持的自由主义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4.
《大公报》“四不“方针的当代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明霞 《文教资料》2005,(24):188-189
在中国新闻史上,《大公报》是创办比较早且较为重要的报纸之一。创始人英敛之在1902年6月17日《大公报》的第一号“大公报序”里,即为大公报开宗明义:“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大公报创刊之初即定下了敢言、不畏强权的调子。三位具有留洋学子背景的“文人”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1926年9月1日以新记公司的名义续刊《大公报》一举成功,不仅使一张关闭了的报纸起死回生,而且很快使其成为中国北方的舆论重镇。新记《大公报》之所以能获得成功,除了因为其资金、组织、文章以外,还因为《大公报》提出的独特的办报方针,即“不党、不卖、不私…  相似文献   

5.
"文人论政"传统从王韬1874年创立《循环日报》开始到1948年储安平主持的《观察》被封而中断,前后共75年。"文人论政"是1949年以前中国近代报业区别于国外报纸的最大特色,是中国报业的独有传统。文章主要通过对张季鸾主编《大公报》期间的言论研究,结合"文人论政"在中国报业史上的发展脉络,对张季鸾主编《大公报》时期的办报特点进行梳理归纳,并予以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6.
《大公报》是中国新闻史和全球华文传媒史上唯一拥有"百岁"高龄的报纸。《大公报》的"文人论政",体现的是广大知识分子以匡扶时事为己任,通过文章引导社会和国家、民族在精神层面的进步和发展。《大公报》独立的政治立场,是特定的环境和西方独立的媒体品格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提起近代中国的民营大报,有一张报纸不能不提,它便是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驾三人续办的新记公司《大公报》。提起这张“新记”《大公报》,有一个人不能不提,这便是该报主笔张季写。他以“锋利之笔,写忠厚之文;以钝拙之笔,写尖锐之文”(张季鸟语,引自徐铸成著《报海旧闻》)。1941年,《大公报》被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选为最佳外国报纸,其“勇敢而锋利之社评”与“充实而精粹之报道’们获好评。同年9月6日,张季写逝世,重庆新闻界和各界人上隆重举行追悼会。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联名发出唁电:“李骛先生,文坛巨率,报界宗师,…  相似文献   

8.
新记《大公报》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报纸,它与同期学界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关于报纸的职业主义理念;报纸是代表国民说话的社会舆论机关;对新闻报道的重视和对读者的重视。这些联系的产生主要基于:社会政治环境及新闻气候;新闻教育与报刊新闻时代的发展;新记《大公报》对自身经验的总结和对徐宝璜等人的新闻理念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屈原的文人气质与政治品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以“道”抗“势”,以行践“道”的骨气、固守完美人格的胆气、批判现实的勇气以及“社稷至上”、“民生为本”、积极“修身”等品质对后代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文化时空中,在现实的语境下,以“楚辞”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屈原的文人气质和政治品质的探讨,不仅有利于管窥处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古代知识分子的文人气质与政治品质之一斑,而且对当今知识分子的人格构建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公报》庆贺创刊100周年之际,贾晓慧博士的博士学位论《(大公报)新论》恰在此时出版,这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巧合。《大公报》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最有影响的私营报纸,曾获美国最负盛名的新闻学府密苏里新闻学院颁发的荣誉奖章。《大公报》于1902年6月17日创刊于天津。首创为具有维新思想的英敛之,继由王郅隆接办,1926年9月由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三人合作以“新记”名义接办。  相似文献   

11.
杜威的社群主义民主理想和设计深刻地影响了胡适30年代议政时期的政治态度。在《独立评论》"民主与独裁"的论争中,胡适一方面以其所接受的杜威的民主话语抗衡"独裁派",另一方面则迫于当时形势,不得不重新面对杜威思想中最核心的命题:社群民主与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相比于杜威的理想化方案,胡适其时则选择了与对立派达成某种程度的和解,即将民主的效率寄托于政治改良。  相似文献   

12.
执政文化发展往往规定执政党执政的价值取向,决定执政党执政的具体实践。执政党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在履行执政使命、完善执政职能、巩固执政地位的实践中所担当的政治责任等都会从它的执政文化发展中表露出来。当前,我们党的执政文化发展推动着党的自身建设,主要体现在思想和政治建设、组织和作风建设以及制度和廉政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宋代统治者“以儒立国”、“与士大夫治天下”的治国方略,将古代中国的文人政治推向了极致,以科举出身为核心的士大夫阶层已经形成。在崇儒礼士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宋代士大夫表现出一种愈益自觉的群体凝聚意识,他们不仅能超越个人的利害得失,同以天下为己任,论道经邦,积极干预政治,而且不避朋党之嫌,高倡君子有党论,体现出一种志在经世、舍我其谁的党派意识。宋代士大夫的群体凝聚意识,凸显出士大夫阶层兴起后的一种整体心态,即从追求个人的进退荣辱转向对于社会及阶层利益的群体关怀。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四川省南充市小龙镇村民的政治参与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笔者认为,要全面提高村民的政治参与水平,必须寻求和疏通“低成本”的参与途径,实现参与成本的理性“转移”或“置换”;“两手抓”,杜绝参与假象的存在;拓展农民参政的“权力”,关注农民政治生存状态;全面提升农民的参政能力。  相似文献   

15.
儒家"塑造个人理想人格"的直接目标及"培养治国安邦贤才"的终极目标与大学生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政治精神相契合;儒家德育的"仁爱观"、"中和观"、"自强观"可丰富高校精神文化的人本性、和谐性和进取性;儒家的"思学观"、"践行观"可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16.
威廉·A.威廉斯提出的改造美国社会的方案,建议在外交方面实行"对革命门户开放"的政策,在内政方面建立一个"民主社会主义共同体联邦"。威廉斯对美国国内的政治和社会力量,从自由主义到保守主义,再到新左派,逐一进行了分析。然而,他并没有找到可依靠的、改变美国社会的力量,从而使自己的重建方案沦为一种"乌托邦"。  相似文献   

17.
在孙中山政治思想体系中,政党伦理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国家造幸福、人民谋乐利”,是其政党伦理的基本道德原则。依据这一原则,孙中山提出了政党在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中的主要道德规范。他还从政党道德的原则和核心出发,阐发了党员作为民主主义者应具有的新道德和要培养的革命精神,即“要立大志气”,“存心做大事,不可存心做大官”和“替主义去牺牲”等。孙中山的政党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与时俱进的进取性和一定程度的创造性,体现出民主性的精华,很值得我们作更多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传统廉洁文化中孟子“民本思想”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先秦政治思想中,有着优良的"民本主义传统",尤其以孟子的贵民思想最为鲜明。认为从传统廉洁文化的角度出发,先秦的"民本"、"贵民"思想可以转化为对掌权者的外在要求和价值准绳。据此,有必要将民本思想作为廉洁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为清廉政治提供坚实的价值落脚点。  相似文献   

19.
“大跃进”运动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犯一次严重失误。“大跃进”的决策之所以能够在党内一致通过,顺利发动,党员行为规范的约束起了重要作用。它在潜移默化中束缚着党员的思想,使党员难以畅所欲言,使党的决策过程变相成为一种意见的“一言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