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如果教学过程只注重单纯的知识点讲授,就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兴趣,影响教学目的的顺利实现。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有利于促进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师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必须考虑到种种现实问题,师生共建理想的教学课堂。  相似文献   

2.
<正>英语复习课因其容量大,缺乏趣味性,一直是令教师头疼、学生头晕的课型,很多教师常用的"讲解+练习"的模式会忽略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说得欢畅?笔者结合译林新版《英语》三上Project 2 Auppet Show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学案例】本课是一个综合版块,其教学内容是通过游戏、活动等对三年级上册5—8单元的词汇、句型进行综  相似文献   

3.
在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课件、教材、教学实践、教学评价与反馈等教学体系诸要素中,富有特色的教学内容是其中的中心环节。地方史资料这一富有特色的教学内容在构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优质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为"纲要"课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是提高"纲要"课教学效果,达成"纲要"课教学目标的可靠保证;同时,地方史资料在"纲要"课的教学专题的设置和实践教学的安排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教师和学生是教学实践和认识实践的主体 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实践和学生认识实践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实践者。要根据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教学计划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认识实践者,以对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感知为基础,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感知到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得出结论,达到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强调课堂教学需要达成的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很多教师所熟识的"三维目标"。但这种忽视教学内容差别的全面性要求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弊端,面面俱到有时候往往会适得其反,学生难以在这样的教学目标下真正做到每一课均有所收获。所以,"一课一得"的理念对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主要强调教师指引学生抓住某一  相似文献   

6.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三大基本要素.高校"金课"的实现,应通过教学学术激发教师教学生命力、确立教师教学专业性、构建教师教学共同体,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体作用;通过学科学术返魅学科知识、复归学科方法、养成学科主体,有效落实教学内容的学科本质;通过学习学术显现教学本义、唤醒学生自觉、构建学习共同体,切实彰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7.
正说课是教师的一项教学基本功,它是教师用简明而准确的语言表述教学流程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格"是指行事的法式与标准。说课者若能按照说教材—说目标—说重难点—说过程的程序将教学内容的设计说清楚,则算得上已经入了说课之"格"。但教师还需跳脱开去,不拘一格,努力展示自身对于课程、教材、教学的个性化的、精深的见解,这便是所谓的"出格"。那么,如何才能在说课过程中既遵循法则,又不为格局所拘囿?笔者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是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重要理念。新时代针对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欠佳的现状,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以"课程思政"为引领,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努力,以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中,面临着内容多、课时少,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容易流于形式等诸多难题。而处理好"纲要"课教学中的"纲"与"要"、"史"与"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知识的系统性与重难点、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纲要"课与相关思政课、"纲要"课与中学历史课、师生互动、逻辑性与趣味性等九大关系,有助于"纲要"课授课教师破解"纲要"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难题。  相似文献   

10.
一、概念辨析"同课异构"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教研方式,"同"是指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异"是指为达成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不同教学策略和方式方法,采用的不同教学资源等,即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的个性化解析。由于理念的差异、经验的深浅、个性的迥异等种种因素,导致不同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会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异课同构"是由此衍生出的另一种教研方式,这里  相似文献   

11.
高传龙 《山东教育》2012,(17):20-21
"同课异构"是当前中小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语文教学中的"同课异构"大多是阅读教学课,它通常由一定区域内的教研活动组织者发起。基本流程通常是组织者确定教学的文本、课型、学生和执教者;执教者自主设计教学方案;执教者上课,教师观课;集体评议或专家点评。有的还要求执教者根据评议进行二次备课、上课,教师再次观课、评议,执教者撰写教学反思等。在上述过程中,不同的执教者用同一篇文本对学情相同或相似的学生施教,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大多不同,可谓"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12.
引言“同课异构”就是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研究过程一般为:定课—研究教材、分析学情和资源—撰写教案或学习并观摩—会诊式研讨—写出反思材料。“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这种教研活动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不仅对教者,并且对教师群体、对整个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着显著的作用。背景教师发展其专业知识与能力并不全然依靠自己,还应会向他人(如校外…  相似文献   

13.
6月高考落幕,我区数学取得了较好成绩.就取得的成绩而言,笔者觉得复习时搞好练习讲评非常关键.练习讲评课的特点是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练习,其讲评过程是教师根据练习反馈的信息,重新设计和组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完善知识,提高能力,"认识—实践—再认识"的思维深  相似文献   

14.
正时下,许多学校都会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所谓"同课异构",是指针对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分别执教,或由一位教师先后两次以上执教(本文探讨的多为前者)。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给执教教师提供了展示和成长的舞台,给观课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对话的平台。那么,如何认识并处理同课异构中的"同"与"异"呢?笔者谈几点思考。一、"同解"教学文本说起同课异构,不少教师认为,就是要对同一教学内容解读出不一样的"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15.
代明双 《考试周刊》2013,(28):39-40
<正>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教学,一半是艺术。这话道出了语文教学的奥妙。所谓"教学艺术",对教师而言,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领悟、发现、创造"导演"艺术。1.问题设计要"悬",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一般来说,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探讨教学内容的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因学科素养、知识储备、历史观念和教学理念不同,教学者对同一课标的解读和细化会有差异。"俞静娟名师工作室"三位教师围绕"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从不同视角进行解读,在特色中归纳出优课具备的共同之处:促成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探究热情;进行史料研习,科学追溯历史;追求新颖立意,有效配置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7.
管理类专业统计教学存在教师教法单一,学生学习缺乏兴趣与动力,教学效果不佳现况。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形成"兴趣导向—任务驱动—能力提升"模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兴趣导向法",结合教学内容,精练趣味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统计原理和方法。运用"任务驱动法",设计单项项目和综合性任务,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统计思维,提高学生统计应用能力,实现统计指标计算教学到统计应用思维培养的转变。充分利用慕课、微课等互联网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学。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概论"课仍然存在缺乏课堂吸引力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教学改革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并结合教学内容对"概论"课实施分层教学。这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增强教师教学吸引力的关键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
"翻转课堂"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界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之一,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初中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前准备相关学习材料及教学视频,并设计学生课前作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教学内容并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作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检查课前作业完成情况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探究活动、任务驱动等方式,有效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了课堂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20.
数学教学不仅包括教学内容,而且还包括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等,把这些内容融于教与学中才称得上真正的优秀课。一、引入课题要富有吸引力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节优秀课最关键的是教师高水平的启发,要把问题最关键、最实质、学生最想知道的问题提出来,变"满堂灌"为启发式,充分把握学生刚上课注意力比较集中这一特点。引入的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