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词是表示行动变化的饲;是词汇中最富于表现力的一类饲。善为文者尤其文学大师无不十分注意动词的选用。由于他们巧用动词,写出来的文章既形神兼备,又简洁凝练。唐朝诗人贾岛写《题李凝幽居》一诗,三四句为“马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起初第四句想写作“僧推月下门”,又想写作“僧破月下门”一时难以取舍,反复吟哦,并时时用手作推敲之势。后韩愈建议“作‘敲’字佳矣”,贾岛才确定写作“增敲月下门”。自此以后,把斟酌字命,反复考虑叫做“推敲”。“推”和“敲”都是动词,为什么用“敲”优于用“推”呢?因为“敲”会发出响声…  相似文献   

2.
贾岛(779-843)字浪仙,早岁为僧,名无本,幽都(今北京市)人。“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吟成五个字,撚断数茎须。”素有“苦吟诗人”之桂冠;又有“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之锻炼,有“推敲”大师之美称。今存《长江集》十卷,存诗380首,附诗25首又10句。孙  相似文献   

3.
推敲定律 贾岛于驴背上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改“敲”作“推”宇,炼之未定,吟哦不已,不小心冲撞了当时京城长安的“代理市长”韩愈。韩愈立马久之.谓岛曰:“‘一敲’字佳。”一锤定音,贾岛遂以此句名动京城。  相似文献   

4.
唐初的诗,大多很自然,到晚唐,却有些过于偏重字句的雕琢了。摭言载: “乌初赴名场,于驢上吟‘乌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遇权京兆尹韓吏部,呵喝而不觉。泊拥至马前,则曰:‘欲作敲字,又欲作推字,神游诗府,致冲大官,”愈曰:‘作敲字佳矣。’”  相似文献   

5.
有些记者朋友兼为诗人,两行都很出色,我很羡慕。我不行,努力试了几回,都是失之于太实,不成功。新闻要求真实,是事实的真实。诗也要求真实,是感情或意境的真实。两个真实不一样,这两个行当也就各有一套本事。 文学史里有一个“推敲”的故事很有名。苦吟诗人贾岛有一回得了两句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他拿不定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骑在驴子上一会儿做推的姿势,一会儿做敲的姿势。那是在京城长安,结果冲撞了代理市长韩愈的仪仗队。韩愈是大作家,问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说用“敲”字好,两人从此成了好朋友。有人考证这个故事是编造出来的,因为他们早就相识了,这点我们暂且不管它。 我想说的是,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字表述的是两种不同的情况,要看实际情况如何。说“推”,是自己推门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作家早就讲究对文辞语句的锤炼磨琢,晋代陆机(文赋)即有“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之说。对炼字锻句的重视,使得唐代诗坛出现了许多佳话。最为胜炙人口的是“推敲”的故事:据传贾岛初赴洛阳时,“一日于驴上吟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欲着推字,或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作推字手势,又作敲字手势。不觉行半坊,观者讶之,岛似不见。时韩吏部愈权东尹,意气清严,威振紫陌。经第三对呵唱,岛但手势末已。俄为官者推下驴,拥至尹前,岛才觉悟。顾问,欲责之。岛具对偶吟得一联,安一字未定,神游不觉,致冲…  相似文献   

7.
推敲定律 贾岛于驴背上得旬:"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改"敲"作"推"字,炼之未定,吟哦不已,不小心冲撞了当时京城长安的"代理市长"韩愈.韩愈立马久之.谓岛日:"敲'字佳."一锤定音,贾岛遂以此句名动京城.  相似文献   

8.
“绿领”与BOBO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领”的来由,多少有些让人摸不清楚。其实它是取自“白领”“蓝领”的老例,不同之处在于“白领”“蓝领”是依据社会分工和职业来分划的,而“绿领”则更多强调一种生活心态和生活方式的选择。“绿领”之绿,代表一种健康、自然和公益环保。  相似文献   

9.
四十年前,当我初学写诗的时候,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一位编辑在给我的退稿信中写道:“一首诗首先要有一个完整新颖的构思,再有一两句警句,它就是一首好诗了。”她的话永远地记在了我的心里,成了我写诗所遵循的原则。 构思二字的起源已经无从查考了,但千百年来古今中外写诗的人无不在构思二字上下功夫。一首诗的成败主要在于它的构思巧拙和选取角度所决定的,然后才是语言的新鲜和形象的选择等一系列工程。我自己也曾把诗的构思比喻为建筑师的建筑设计,一首诗和一座楼应该看成同是一项工程,一座楼首先要确定它是高层还是低层,是…  相似文献   

10.
诗有诗眼。《诗人玉屑》的编者、宋人魏庄之曰:“诗句的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不是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一个“绿”字,作为全诗之眼,引起古往今来多少文人的赞叹呢!文有文眼·所谓文眼,即散文艺术构思的"  相似文献   

11.
《遁词》,冷冰川图,洁尘文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12月出版“遁词”,大概每个人都反感它指代的内容,却不知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喜欢这个词本身。也喜欢这本书的封面设计,DUNCI5个拼音字母出现在“遁词”二字的右下角,却只露出身  相似文献   

12.
毛晋刻书功过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之 《出版科学》2001,(4):62-64
毛晋(1599-1659),原名凤苞,字子九;后易名晋,字子晋。别号潜在、隐湖等,室名绿君亭、汲古阁等,江苏省常熟县昆承湖七星桥(亦名曹家浜)人,明末清初名藏书家和出版家。毛晋终生刻书,为了刻印图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刻完《十三经》、《十七史》之后说:“回首丁卯至今三十年,卷帙从衡,丹黄纷杂,夏不知暑,冬不知寒,昼不知出户,夜不知掩扉,迄今头颅如雪,目睛如雾,尚砣砣不休,惟惧负吾母读尽之一言也。”晚年他对季子毛扆说:“吾缩衣节食,遑遑然以刊书为急务,今板逾十万,亦云多矣。”可见为了刻印图书,毛晋省吃俭用,呕心沥血,一息尚存.刻书不止。  相似文献   

13.
在十几年的编辑工作中,我发现最易用错的字莫过于这个“付”字。无论自然科学书刊,还是社会科学书刊,时常出现“付主席”、“付组长”、“付厂长”、“付主编”、“付主任”等字样。 近期最典型的例证之一就是为祝贺杨振宁教授70寿辰而出版的会议文集《中国科技大学学报》1993年第23卷第1期的扉页上,白纸黑字跃然纸上——“付”主任委员,只此一茨不知给海内外炎黄子孙留下多少遗憾。本来海外华人对国内采用的简化字就不大习惯,哪个字能简,哪个字不能简,还不是很清楚,如果在我  相似文献   

14.
把“鼓点”敲在“人”字上──关于新闻事业建设的几点思考刘大成新闻事业现状问题,近些年理论界少有人谈,纵有谈者也往往只谈物、不谈人,只谈“地力”肥瘦,不谈“种子”优劣。以至于一提“事业建设”,人们关注的总是本行业的坛坛罐罐、家什器具,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  相似文献   

15.
古人作诗、读诗或评诗,都很看重“诗眼”。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后人认为它用得生动、鲜活、传神,为全诗的点睛之笔,称之为“诗眼”。一则电视新闻中也应当有一个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关键镜头,如同一首诗军的“待服”。1981年3月30日,美国总统里根突然遭到枪击,美国广播公司所属电视台播放的新闻里有“中弹”这一现场的关键镜头,使观众有如临其境之感。1995年间月4日以色列总理拉宾遇刺,中央电视台播放这条新闻时没有“遇刺”的镜头,也没有“刺”后的镜头,而是用“刺”前的镜头来代替…  相似文献   

16.
“九僧”是宋初的九位著名诗僧。即剑南希昼、金华保暹(字希白,号慧照大师)、南越文兆、天台行肇(号慧观大师)、沃州简长(号知印大师)、青城惟凤(号持正大师)、淮南惠崇、江南宇昭、峨眉怀古。“九僧”的提法,最早见于欧阳修《六一诗话》。据《六一诗话》记载,“九僧”的诗作当时已经被编为《九僧诗》集,流传于世,但在欧阳修写《六一诗话》时,已见不到他们的集子,而且“九僧”的名字也渐渐被人遗忘,欧阳修就只记住了惠崇。欧阳修去世六年之后,即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的秋天,司马光在游历万安山玉泉寺时,在一个叫闵交如的进士处得到了《九僧诗集》,其中明确记载了九僧的名字。  相似文献   

17.
“春季里来绿满窗……”金嗓子周璇那甜润歌喉唱出的《四季歌》,感染了不知多少听众。一首普通的歌能深深印在人们心中,贵在演唱者那纯真的感情。然而,我们的一些业余文学作者也爱唱一种“四季歌”:春天来了,他们不约而同地写小草,写春雨,写桃花,写春游;夏天到了,他们争着写夏夜,写荷花,写蝉;秋天,他们咏月,写秋叶,谈收获;  相似文献   

18.
唐朝诗人贾岛作诗“推敲”的故事,成了流传千年的佳话。但谁也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贾岛苦苦地研究“推”和“敲”哪个更好,实际上是在合理想象。他并不管和尚到底是推了门还是敲了门,只一味研究怎样开门才具有意境美。文学艺术创作当然有这个特权,可是这正是新闻工作的大忌。既然搞新闻的人也常常嘱咐自己“要反复推敲”,那么可见,“推敲”并不单单是文学艺术家的座右铭。但是,  相似文献   

19.
贾亦凡 《新闻记者》2001,(11):16-21
当20世纪即将过去、21世纪就要来临之际 ,美国方言学会于2000年1月举行了一次“世纪之字”评选活动。获得提名的“世纪之字”有 :“自由”、“正义”、“科学”、“政府”、“自然”、“OK”、“书”、“她”……而进入决赛的只有“科学”和“她”。最后“她”以35对27的选票战胜了“科学” ,从而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人们或许不知 ,“她”在12世纪之前的英文字典里还没有自己的地位 ,而“她”进入汉语字典则更晚。古代汉语中没有“她”字而只有“他”字 ,中文的“她”字是由现代诗人刘半农首创的。刘半农19…  相似文献   

20.
梦绕吊脚楼     
黄愚 《湖南档案》2009,(7):44-45
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早年靠一首优美传神的“小背篓,晃悠悠,歌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的歌曲敲开了歌唱艺术殿堂的大门,之后一路走红,名扬全国乃至全世界。宋祖英歌中演绎的“小背篓”、“吊脚楼”不知令多少人陶醉、神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