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今有不少时髦的词语很有意思,如“酷男“、“靓女“,“酷男“的“酷“是英文cool的音译,表示时髦、与众不同等意思,“酷男“就是coolguy,而“靓女“的“靓“本来是粤语方言,意为漂亮、好看,“靓女“就是prettygirl。最近流行开来的则有“型男“、“索女“。据说“型男“源自香港,最早香港将英语的style译为“型“,所以“型男“  相似文献   

2.
“干”姓,读若“甘”,不读千部的“干”。 “行”姓,读若“形”,不读银行的“行” “应”姓,读若“英”,不读应酬的“应” “黑”姓,读若“贺”,不读黑白的“黑”。 “仇”性,读若“求”,不读仇恨的“仇” “区”姓,读若“欧”,不读地区的“区”。 “任”性,读若“人”,不读任务的“任”。 “朴”姓,读若“瓢”,不读朴素的“朴” “折”性,读若“舌”,不读折旧的“折”。“单”姓,读若“善”,不读单位的“单”。 “舍”姓,读若“设”,不读舍己的“舍”。 “查”姓,读若“扎”,不读查找的“查”。 “解”姓,读若“谢”,不读解放的“解”。 “…  相似文献   

3.
孩子们说,“六一“是我们的“苦“日。不少孩子“六一“后的腿是青的,手是肿的,“笑“是成人教出来的。老师们说,“六一“是我们的“难“日。不少老师“六一“后的嗓子是哑的,眼睛是红的,身心是疲惫的。  相似文献   

4.
1.“委曲求全”误为“委屈求全”。“委曲求全”勉强迁就,以求保全之意,指为了顾全大局,而暂时忍让。是“曲折婉转”的“曲”,不是“含冤负屈”的“屈”。 2.“戒骄戒躁”误为“戒骄戒燥”。“躁”,性急,不冷静;“燥”指缺少水分。二者意思完全不同,不能混淆。 3.“既往不咎”误为“既往不究。”“既往不咎”又作“不咎既往”,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责备。“咎”在这里是责备的意思,与“追究”的“究”要区别开来。 4.“销声匿迹”误为“消声匿迹”。“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  相似文献   

5.
古代汉语,词性较活。名词“动化”,情况较多。单个记忆,很难掌握。抓住规律,不难掌握。以下分述,七个段落。为了好记,编成歌诀。 (一) “不”“弗”之后,名词“动化”。例如“不雨”,“雨”即“下雨”; 又如“不事”,“事”即“做事”。“不农”“不疫”,“不衫”“不履”, 翻译方法,相同无异。 (二) “欲”、“能”之后,名词“动化”。例如“能诗”,“诗”即“作诗”; 又如“能水”,“水”即“游水”。“莫能名之”,“尚能饭否”“能官”“能民”,都可类推。  相似文献   

6.
新语文教育有“一个本质“:“新语文教育“就是一种“奠基性“的“精神教育“,是通过“语言“奠定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真实自由的个性精神。“新语文教育“有“两个基本原理“:一、“新语文教育“主张以“举一反一“为主“举一反三“为辅。二、着意于“精神“,着力于“言语“必得益于“能力“。  相似文献   

7.
《说文》:“厂,山石之 岩,人可居,象形。”本义是“山崖”,又指“水涯”,是“岸”字的初文。古代常通“庵”(音ān),多用于人名。从“厂”的字中,有一些原从“广”,见下。圭厂厅 原作“厅”,现简为“厂”旁。同样的还有“厕”(原作“厕”)“厢”(“厢”)“厩”(“厩”)“厨”(“厨”)“厦”(“厦”)字等。仄 常指古汉语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与“平声”相对。音zè。厉 易与同音字“历”“利”“励”相混。注意:“厉害”不等于“利害”;“再接再厉”不要误写为“再接再励”;“秣马厉兵”不要误写为“秣马励兵”。丶丶丶丶丶赝 音yàn…  相似文献   

8.
姓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表明家族的字”。其实,“姓”与“氏”的内涵是有区别的。 一、“姓”是一种族号,用以表明家族系统;“氏”是“姓”的分支,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的。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源,“氏”是分支。所以,“姓”与“氏”既有差别,又有联系。后代“姓”与“氏”不分了,如“张氏”、“王氏”,即“姓张”、“姓王”。 二、在夏、商、周三代之前,贵族中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后来,“氏”又用来区别贵贱了。如:对显贵之家称“氏”,而低贱之家则有“名”无“氏”。在婚姻方面,“氏…  相似文献   

9.
对本体的追问是“人”与生俱来的。从“人”对“天”、“上帝”、“诸神”的膜拜,到对“始基”、“逻各斯”、“理念”、“道”、“理”等的探求,再到对“存在(是)”的贞认,标志着“人”对本体的认识的进步。“人”对本体的认识是由对“是者”的探求而深入到对“是”的贞认的,这也是“人”自科学意识苏醒之后哲学意识的苏醒。“是”显现于“是者”,对“是”的把握是“总有一天会死”的“人”。在持守“思”与“是”同一的境域中,“人”能通过“思”实现对“是”的把握。  相似文献   

10.
本月关注     
“择校“之后忙“择班“进了“大门“找“小门“,开学临近,不少家长在“择校“之后又动起了“择班“的心思。调查显示,约91%的家长有过“择班“的烦恼。43.6%的家长表示,为孩  相似文献   

11.
“欢度春节”,有的写作“欢渡春节”,哪一个对? “度”是过的意思,凡度过均应当用“度”。“度日如年”、“虚度年华”、李白诗“一夜飞度镜湖月”,王之涣诗“春风不度玉门关”,王安石词“看余度石桥”,字均用“度”。“欢度春节”自亦应用“度”,写作“欢渡”是不正确的。《论文》:“渡,济也。”此字从水,只用于过水。“过渡时期”用过水的比喻,故亦用“渡”。其他过义一概用“度”。古代“度”可通“渡”。《汉书·贾谊传》:“犹度江河,忘维楫。”此应用“渡”者都用“度“字。而“渡”字不能通“度”。因此,按简化原则,最好一律用“度”,就不致发生“欢度”、“欢渡”的歧异。  相似文献   

12.
关于意境     
<正> 陆续读了一些谈“意境”的文章,得益不少。同时,也产生了若干疑问。这里,不避翦陋,提出几点参加讨论。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古人普遍主张诗歌创作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主张,我们今天谈论含蓄时也经常引用,谈论意境时也经常引用。那末,“言外”为什么能够有“意”?或者说,“言外”之“意”从何而来?对这问题,完整的回答恐怕应该是:来自“言内”,来自形象,来自作者,来自读者。“言外”的一切都是从“言内”来的,或者是在“言内潜藏着,或者是由“言内”(包括“言内”之“意”和“言内”之“象”)触发出来。“事出有因”,“言内”就是“因”,“言外”则是“果”。无“因”之“果”是不可想象的。  相似文献   

13.
在理论界、创作界,“非理性”“反理性”的一股所谓“新潮”,曾热闹了一大阵子。是的,应当看到它的背景。“十年动乱”,文艺界、理论界的“帮文艺”“阴谋文艺”“帮理论”“阴谋理论”,都曾是“理性”鼓吹阵地,把“理性”抬到了神圣不可侵犯的“金銮殿”之上。物极必反。一股历史的逆反心理,一下子冲垮了“金銮殿”。也许这是对“文  相似文献   

14.
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重“道”,重的却是不可言之“道”;他重“教”,重的却是“不言之教”;他重“治”,重的却是“无为而治”。老子的“道”“教”“治”思想充满辩证色彩,却又一脉相承,统一于理想社会的实现。在老子的视域中,“道”不规则、不确定,不能用言语表述,“不可道”;然而,不借助言语,“道”无法被认识,难以被理解,不得不用言语描述“道”。由此,形成“道”与“言”的相悖相依、辩证统一。不可言之“道”,主要靠“不言之教”来把握。但没有言语的介入,不可言之“道”难以被领会,“不言之教”难以被实施,不得不借助“言教”,形成“不言之教”与“言教”的辩证统一。道的“自然无为”属性与教的“不言”特点,要求“无为而治”的治理方式,但“无为”的前提是对“自然”的把握,要依照“自然”而“为”。因此,“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依照“自然”的原则积极而“为”,由此形成“无为”与“为”的辩证统一。在老子看来,“言”“言教”“为”隶属并服务于“道”“不言之教”和“无为”。借助“言”“言教”与“为”,老子阐明了“道”“不言之教”与“无为而治”之间的关系,将不可言之“天道”引入人道的“教”与“治”,服务于符合天道...  相似文献   

15.
一提到“语文”,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语文课”,这当然是作为学生的我们的“自然联想”。其实,“语文”包含的何止“语文课”?我认为,“语文”的“语”是“语言”,“文”就是“文字”“文学”等。“语”用嘴,“文”用笔。今天人类之所以有高度发达的文  相似文献   

16.
和蔼可亲日返害度往妨安排跋山涉水略见一斑“蔼”是和气的意思,上边是“‘”。不要错用为“暮霭”的“霭”(云气)。“安”的意思是装置安置。不要再加“才”旁,错用为“按下去”的“按”。“跋”从“足”旁,意思是翻山。不要错用为“拔草”的“拔”。它的意思是大致看到事物的一部分,从而可以推知全体。“斑”指的是一种颜色中夹杂的别种颜色的点子或条纹。斑字中间是“文”,不要错用为“上班”的“班”。“邦”是国家的意思,不要错用为“帮助”的“帮”。“弊”的意思是害处、坏事。不要错用为“隐蔽”的“蔽”。比喻指出别人的错误,加以…  相似文献   

17.
“他”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没有直接的字形。如果那时用表示人的“他”时,只能是用“它”字。小篆从“亻”,“它”声,即“佗”字。隶书、楷书是从“亻”,“也”声。第三人称用字,原本不是现在的样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才逐步稳定下来。古时候全用“它”字,后来加“亻”写作“佗”,因为“它”的另一形体写作“也”,所以“佗”又写成“他”。佗、他是一个字的两种写法。后来,“佗”作“负荷”义使用,读音是tuY;“他”就专门作第三人称用,读音为tQ。“她”字未见古文字形体,《集韵》收“她”字,以为是“姐”的异体字。有人考证,认为“她”字…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众多的姓氏中,有些姓氏因所姓的人数少,又由于汉字多音读法,所以经常读错。仇读“求”,不读“仇恨”的“仇”。区读“欧”,不读“地区”的“区”。召读“哨”,不读“号召”的“召”。任读“人”,不读“任务”的“任”。华读“化”,不读“中华”的“华”。朴读“瓢”,不读  相似文献   

19.
引探成功论     
引探教学法的实质,是教师的积极引导与学生的主动探求的有机结合。“引”是对教师的“教”来说的,“探”是对学生的“学”来说的。所以,抓好教学的核心是做好“引”与“探”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引”与“探”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的两个侧面,是“引” 中有“探”,“探”中有“引”,“引”指导“探”,“探”检验“引”的一种动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在《道德经》中,当“道“作为世界的本质的,它表现为“无“与“有“的统一;当“道“作为世界的规律时,它表现为“自然“与“无为“的统一。当“道“作为世界的本原时,它表现为“无“与“有“、“自然“与“无为“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