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晓东 《新闻传播》2013,(12):19+21
地市级广播电视媒体如何在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外宣争夺战中突出重围、脱颖而出。本文提出应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正确认识外宣和内宣的关系,进一步统一"大力实施精品战略、促进外宣工作"的思想认识;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综合素质,为大力实施精品战略、促进外宣工作提供人才保证;加强新闻策划、新闻采编、制作,为大力实施精品战略、促进外宣工作提供优秀的新闻稿源;紧紧围绕上级媒体的采编思路组织外宣稿件,为大力实施精品战略、促进外宣工作提供有的放矢的目标;加强外宣工作的投入,为大力实施精品战略、促进外宣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侯智 《新闻知识》2006,(5):71-72
现如今,我们时常可以在报纸、广播和电视中听到或看到这样的提法——打造“新闻精品”、实施“精品战略”。“新闻精品工程”已经成为各类媒体工作的重中之重,媒体内部也形成了人人争出精品、争创优稿的好势头。  相似文献   

3.
"新闻精品战略的提出,是本世纪中国新闻界提出的最具魄力的口号之一,也是最具实际价值与意义的重大举措之一。"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海贵这样评价新闻精品战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网络的巨大冲击,任何一家平面媒体都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实施新闻精品战略,做出精品文章,打造精品栏目,创造更多吸引读者眼球的"卖点",以此提升传播效果,扩展生存空间,成为众多媒体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可以说,精品是媒体立于不败之地的"金字招牌"。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事业迅猛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异军突起,新闻市场的权利格局、需求格局、利益格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媒体受到了严峻挑战和剧烈冲击。在新的新闻生态下,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只有实施新闻精品战略,多出精品、创出品牌,提高新闻信息的传播力,才能赢得读者、赢得市场,在激烈的  相似文献   

5.
杨娟 《记者摇篮》2010,(8):57-58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精品工程越来越受到重视。实施精品战略不仅是媒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的需要,也是媒体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的需要;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新闻精品,是现代广播宣传报道能力和水平的体现,也是每位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职责所在。  相似文献   

6.
会议新闻,是各媒体的必有新闻。但如何报道好会议新闻,又是各媒体深感棘手的难题。在新闻改革中,如何把会议新闻铸就成精品似乎成了常有话题。精品的标准是什么?最重要的是看社会效果。一些媒体和名记者、名编辑在探索把会议新闻铸就成精品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受众意识:铸就精品的奠基石今天的受众为什么越来越不把有些主流媒体视为重要的“信息源”。反过来说,今天的受众大多还处于初中、高中的文化水平,不会把大量时间花在信息接受的过程上,特别是快节奏的今天;也不去仔细琢磨字里行间的含义,而喜欢透明地、立竿见影地直接获取…  相似文献   

7.
会议新闻,是各媒体的必有新闻。但如何报道好会议新闻,又是各媒体深感棘手的难题。在新闻改革中,如何把会议新闻铸就成精品成了常有话题。精品的标准最重要的是看社会效果。就是说,你写的编的新闻作品是读者爱看的耐看的,能引起思想上的启迪,感情上的触动,能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能提高人们的道德情操,能引起领导的关注、社会的共鸣,能引起上下呼应、相互交流和彼此促进。新闻界的不少记者、编辑在探索把会议新闻铸就成精品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陈梦娟 《视听界》2007,(6):41-44
精品节目,是媒体节目品质的核心体现,也是国内媒体综合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因此,实施“精品战略”的理念与中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一直是相伴相随。对城市台而言,实施“精品战略”,既拥有贴近本土地缘文化的优势,更面临人才、资金、传播平台等多方面的瓶颈。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转型时期,在中央台和省台“强者愈强”的背景下,在中国广播电视业探索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时期,如何实施“精品战略”再度成为我国城市广电媒体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9.
纵观中外媒体的报道,会议新闻是综合性报纸必不可少的内容。但如何报道好会议新闻,又是各媒体深感棘手的难题。在新闻改革中,如何把会议新闻铸成精品,使其为读者所爱看,能引起思想上的启迪,感情上的触动,从而产生较大的社会共  相似文献   

10.
<正>又快到岁末了,各家电视台地面频道的社会民生新闻栏目将再次迎接节日收视的挑战。百姓年年庆节日,媒体岁岁战荧屏。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社会民生新闻栏目《第一新闻》,在策划春节节目中,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实战经验。春节期间,面对各台异彩纷呈的晚会,综艺节目和精品电视剧,观众还会忠实地把遥控器停留在社会民生新闻的画面上吗?腹背受敌的新闻如何在节日期间实现"突围",这是新闻人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笔者认为在晚会、综艺节目与精品视电剧的包围和夹击下,  相似文献   

11.
胡振环 《新闻窗》2009,(6):44-45
所谓精品,是指高质量高品质的商品。作为特殊商品的新闻作品来说,它不仅具备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即可供读者阅读和在市场上进行销售,而且还担负着舆论导向、思想传播、文化建设和信息沟通等重要的社会功能。这也是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最大差别之处。新闻精品战略是时代的需要,它必须严格遵循自身的评判标准并且要创造条件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12.
“鸡毛蒜皮,鸡飞狗跳,登不得大雅之堂!”,这是部分受众对社会新闻的一般印象。近年来,一些媒体片面追求“卖点”,刊播一些格调低劣、荒诞不经的社会新闻,陷入了低级趣味和媚俗的误区,使得社会新闻——这个被称为“8小时以外新闻”的新闻题材饱受争议,社会新闻报道如何才能走出花边新闻的怪圈,成为既能为媒体争得受众眼球,又能彰显人文关怀、提升媒体影响力的的精品新闻?  相似文献   

13.
会议新闻,是大多数媒体的必有新闻。如何报道好会议新闻,又是各媒体深感棘手的难题。在新闻改革中,如何把会议新闻铸就成精品似乎成了常有话题。  相似文献   

14.
把会议新闻铸成精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议新闻,是大多数媒体的必有新闻。如何报道好会议新闻,又是各媒体深感棘手的难题。在新闻改革中,如何把会议新闻铸就成精品似乎成了常有话题。新闻界的一些媒体和名记者、名编辑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金震茅 《视听界》2004,(3):60-60
什么是新闻精品?新闻精品是指那些思想精深、价值重大、制作精良、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作品,是权威性、指导性、新闻性和可听(看)性完美结合的作品。实施精品战略,是广播电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和基本要求。写出具有时代精神的新闻精品,不仅是受众的需要,更是时代的呼唤。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时代,为记者采写新闻精品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可为什么还会出现新闻精品难觅的现象? 首先,市场化经济大潮对新闻单位和记者产生较大影响。现  相似文献   

16.
杨波 《传媒》2005,(4):42-43
复合新闻、战略报道分别是完成新闻信息深开掘和本质再揭示的一种基本报道形式与方法.在实践中注重抓复合新闻、打战略报道,有助于记者抓好新闻,并站在问题终端和全局层面对新闻进行"深度经营",推出权威报道;有助于媒介锻炼自己的报道团队,提升核心竞争力.尤其在我国传媒领域日渐对外资放开、社会正经历深刻变革的今天,对两者的明确归类与提倡,是所有媒体更是主流媒体实现新闻工作"三贴近"和多出报道精品来反映时代、把握趋势、正确引导舆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刊中刊     
《视听界》2000,(5)
1 实施精品战略,精办名牌节目、名牌栏目。名牌节目是精品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实施精品战略必须抓牢创名牌这个关键。《海门新闻》、《海广新闻》、《金色大地》、《海门警方》是海门广播电视台主要的自办节目,也是本地受众最关注的名牌节目,属重头  相似文献   

18.
张镛 《记者摇篮》2010,(9):18-19
新闻精品战略的提出,是上世纪末中国新闻界提出的最具魄力的口号之一。如今,打造新闻精品仍是传统媒体所奉行的宗旨。然而,面对新兴媒体的冲击,某些新闻报道往往表现出简单化、走捷径、急功近利等不良倾向,暴露出精品创新能力的缺失。为此,传统媒体必须强化精品意识,力求将可读性、通俗性等一般性要求提升到必读性层面。必读性是新闻精品主要评判标准之一,是吸引受众的根本保证。"高度决定影响力",打造具有必读性的新闻精品,已经成为新闻工作者需要时刻面对的永久课题。  相似文献   

19.
新闻精品创作的几个根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铸就新闻精品大厦,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系统工程,经验的学习、探索和积累是不可缺少的精品大厦要创新必然会面临思维方式的更新问题:如何用两点论克服片面性?如何用系统性克服简单化?如何用“反弹琵琶”克服直线式思维?如何用开放式思维克服封闭式思维?等等一些媒体和名记者、名编辑在探索新闻精品的规律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学习、借鉴这些经验,可以使我们在思路、方法上得到启迪,在观察、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少走弯  相似文献   

20.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作为精神产品的报纸同样要以质量为立身之基、发展之本。时下,随着网络电子媒体以及各种新兴媒体的繁荣,报纸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当报纸在时效性方面已不能与上述媒体争锋时,提升综合质量,实施新闻精品战略,就成为"立报之本"和构成报纸形象的实质性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