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应用Shannon等人提出的Shannon熵理论,研究衡阳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动态演变与空间差异分布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该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较全国水平低,具有时间上的动态性,在研究年限内呈单调递增趋势,土地利用系统向无序方向发展;在空间上,城市及城郊类型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最大,其次是中部岗平类型区、北部丘岗类型区和东南部山丘类型区,南岳旅游类型区信息熵值最小;各个县(市)、区之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也具有明显差异。衡阳市城镇化与城市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所导致的建设用地的增加和农业内部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转变是影响该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建设用地、林地所占比重的高低是影响该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空间分异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
根据景观格局指标体系,从景观类型组成、斑块特征和景观异质性3个方面,对喀什市城市土地景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对于城市土地景观格局,林地和耕地是喀什市主要的景观类型,构成了区域的景观优势,是调控城市土地格局稳定性的主要组成部分.2城市土地景观整体格局中耕地占优势,斑块相对均匀,对景观总体空间格局影响较大.从总体来看,景观多样性复杂,优势度和均匀度明显,具有较高异质性.3通过区域城市土地分析发现喀什市城市土地景观整体上具有明显差异.市外的耕地,林地区域有最高的景观变化特征,市区城市土地景观变化较低,主要是景观结构方面的斑块多样性低,景观类型单一.研究结果可为喀什市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城市环境,促进绿洲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2010年Rapieye影像为基本数据源,基于RS和GIS技术,在对土地利用信息提取的基础上,采用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组合类型、多样化指数、利用程度和区位意义等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神木县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神木县各乡镇在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化、组合类型形式和区位指数上空间差异明显.该研究为神木县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1998年至2008年韩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调查数据为基础资料,运用景观生态学中的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有关数量结构分析方法,对韩城市近十年来的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1998-2008年,韩城市各种土地类型变化的强度依次是:交通用地〉耕地〉林地〉其他农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园地〉未利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牧草地〉水域.(2)1998-2006年韩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明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8-2006年,韩城市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对土地利用的控制程度加大,土地利用多样性减少,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比例差异加大;第二阶段2006-2008年,韩城市土地利用趋于多样化和平均化.(3)研究表明景观生态学数量结构分析方法能较好地解释近年来韩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规律,而韩城市适宜的多样项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德州市1996-2006年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德州市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统计数据,在区位熵计算基础上,绘制了德州市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洛伦茨曲线图,分析了该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德州市土地利用类型分布较均匀。各县市土地利用结构有一定差异.最后根据结果分析了德州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原市因.并提出了土地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3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MSS及TM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实地调查数据,提取太白山自然保护区1979、1988、2000、2006年景观格局信息,并利用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景观破碎度等指数,分析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近30年来的景观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从景观类型上看,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各景观类型的变化趋势和幅度存在明显差异;从不同类型的景观格局指数上看,各景观类型在不同的年份受到的干扰不同;景观格局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在空间上表现为景观多样性和破碎度的梯度变化特征明显,在时间上表现为景观多样性和破碎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3-2009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在分析重庆市土地利用时间动态变化特征及原因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为主,但变化较大;耕地、未利用地呈现下降趋势,而园地、林地与建设用地增幅较大;土地利用综合度指数稳定在245246之间,虽利用强度较大,但仍有提升空间;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与均匀度指数逐渐变大,而优势度指数逐渐变小,说明土地利用程度增强,土地覆被破碎化趋势明显;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农业结构调整与生态退耕、三峡库区水体淹没是导致重庆市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基于此,应强化土地的科学有序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水平.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镇域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的时空演变规律及主导因素驱动力,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并结合适用于镇域网络研究的重力模型、反映LUCC景观格局信息的景观指数,通过引入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耕地占补平衡指数、LUCC时空演变综合评价模型来对研究区域进行镇域尺度的LUCC变化情况可视化表达.(1)乡村人口密度越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乡镇,其LUCC变化强度越强,相应的斑块景观破碎度越大、景观丰富度越高、景观形状和结构越复杂,这种LUCC变化规律主要反映在耕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建制镇用地等用地类型的变化上.(2)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对区域LUCC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导向性,特别是对区域耕地面积、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的变化上起着直接有效的影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落实越好的乡镇耕地占补平衡指数波动越小,土地利用变化强度越小,其用地变化类型主要反映在农村居民点用地与耕地之间的相互转化.镇域尺度的LUCC主导因素驱动力为乡村人口密度、人均GDP、耕地占补平衡政策,LUCC的变化强度与人口、经济因子呈正相关,与政策因子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工具,以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人工交互解译的方法获取了绥化市2004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绥化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及其空间组合特征。结果表明:绥化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水域面积最小;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分异显著,多样性指数主要分布0.25~0.75之间,土地利用程度空间组合特征差异明显,土地利用程度指数主要集中在201~300之间。  相似文献   

10.
喀斯特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多样化分析的目的是揭示喀斯特区域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齐全程度或多样化状况运用。利用1977年都安县土地利用类型图以及1988年和1999年TM影像数据、2005年SPOT-2/4影像解译数据。运用Gibbbs—Mirtin多样化指数分析了都安喀斯特土地里利用结构多样化指数。结果表明,从时间演变过程看,都安喀斯特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在时间上呈下降趋势,在空间分布上亦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多样化指数的时空差异与人类干扰密切相关,同时,受喀斯特地形地貌和岩性空间分布差异的影响。运用Gibbs—Mirtin多样化指数,可客观地反映喀斯特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遥感及Fragstats在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莆田市城厢区为例,应用HJ-1B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最大似然法对遥感图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并运用Fragstats3.3软件计算景观格局指数,选取斑块大小、分维数、破碎度、蔓延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研究区景观类型相对稳定、森林覆盖率高、景观形状较规则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毕节市土地利用现状及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毕节市土地利用现状特点,用数学模型对毕节市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毕节市土地利用不尽合理,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干扰大;农用地所占比重过大,工矿业不发达,区域经济中心地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晋江模式”是我国典型的农村城市化模式之一。本基于TM遥感图像解译的1985年和2000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借助ArcGIS8.2软件和统计分析技术,叠加晋江市政区图,提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并结合采用1990、1995—2001年土地利用变更资料和相应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分析了以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主要动力的“自生”式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结果表明:非农建设用地迅速扩展并呈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间均衡布局,土地利用方式多元化,土地利用效率得到提高,但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培育中心城市、加强城镇体系规划,工业向因区集中,提高土地生态环境保护,为该模式下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乡村社区与城市空间距离的不同和受城市发展的影响,呈现出近郊、远郊和偏远乡村旅游地景观差异,形成都市周边乡村社区旅游地吸纳旅游者来访逗留的时空差异,进而影响到了乡村社区内部要素结构的差异,形成了乡村社区特有的地域环境、人口、聚落形态、生产生活、公共服务、文化认同与归属等要素,构成乡村社区特有的乡土性、原生性和生态文明性特征,成为都市居民周末、假日期间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15.
以四川省各市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为测度指标,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离差与比率分析了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空间分异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总体空间差异十分显著,绝对差异在迅速扩大,而相对差异处于不均衡状态并略有缩小的趋势;空间局部差异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较快、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较高的市州与其他市州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变动,形成了以成都为核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中部高值区和川西北和川东北两个低值区,处于中等水平的市州则主要分布川南盆地地区和攀西经济区,五大经济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差异明显,内部发展水平不平衡特征也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十一五"土地利用与保护的现状,认为"十一五"期间自治区在耕地保护、规划与计划管理、盘活存量土地、规范土地市场行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推进基础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存在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低、土地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等土地利用问题。从破解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两难角度出发,提出今后自治区土地利用与保护应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土地利用现状遥感动态监测机制、加强建设用地预审和计划管理、严格执行用地标准和供地政策、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加强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等对策措施,对进一步加强自治区土地利用与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上海市人口分布变动的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0-2003年上海市乡镇人口密度变化率的空间相关性分析,发现上海市近几年人口分布空间变动格局表现为以中心城区为中心的环状分布模式,中心城区和远郊区人口密度变化小、人口增长缓慢,而近郊区人口密度变化大、人口增长迅速.全市人口密度变化率存在着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4种类型的空间关联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规律性.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上海市人口郊区化趋势明显,高人口密度区域在不断向外扩张,由此可以判断未来上海人口分布的区域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8.
论丹东城市绿化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物多样性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以丹东的自然景观特征为背景,实施城市大环境绿化、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园林城镇,最终达到全社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宁德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琚亍德市1993年和2001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采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指标,定量分析宁德市各类用地面积变化、用地变化的区内差异、研究期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情况及其不同用途的土地之间转换,并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驱动力进行分析,提出了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快农田生态建设,合理利用耕地,积极推进土地整理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