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过程,是师生之间心灵的交流与沟通。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学生一个自由广阔的空间,这样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才能真正做到师生心心相印,才能使学生的潜能、智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尊重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学生和成人一样有强烈的自尊心。自尊心有“双重性”,当它受到保护时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使自己进步;当它受到损伤时,会在逆反心理的支配下使行为反向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作为班主任,只有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自己的威信,才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达到师生之间的融合,使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3.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伟大的。完整的师爱表现有三方面:真诚地爱护学生,严格地要求学生,自觉地尊重学生。一般人对前两方面比较重视,而尊重学生、接受学生则有所忽略。教育部基教司李连宁司长说:“在现代教育中,不懂得尊重学生人格的教师,就不能算一个合格的教师。”因此,我们应大力提倡平等的师生之爱。但由于传统教育牢固地定格于受教育者的地位,也由于源远流长的师道尊严的文化传统,使得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爱也容易异化为居高临下的给予与施舍。学生总是被动地、单方面地接受教师的关心与爱护。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教师,要达到更好地教育学生的目的,就必须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师尊重信任学生,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心灵上是相通的,自己的存在对别人、对集体是有意义的,进而对自己充满信心和希望。这样,学生就会逐渐懂得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不息,从而产生向上的内驱力。教师尊重和信任学生,可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老师是一位可亲可敬可以接近和信赖的大朋友,这样教师的要求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容易被学生接受,才能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学生都有较强的上进心和自尊心,发掘他们身…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前提是尊重。每一个人都有保护自尊心的内在的需求,青少年学生的自尊心更强,更需要认真的加以保护。要把学生的自尊心看成是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如果教师希望学生尊重自己,那么,他在就应该首先尊重学生。在此前提下,学生才会逐步树立自信心,才会在一种健康、自由、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自觉学习。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制订,引发了我们对传统语文课堂的反思,我们都在试图构建一种与新课程标准最为合拍的课堂,在此,笔者想将这种理想中的课堂称为“绿色课堂”。本文试就什么是理想的语文课堂,作一些粗浅的思考。一、“绿色课堂”是充满“爱意”的课堂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的课堂。在课堂上,师生间充满了“爱意”,课堂才会由此变得轻松,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能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存在着尊重与理解,学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也不…  相似文献   

7.
一、要尊重学生人格,建立平等关系 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师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一种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处在成长期的学生的自尊心非常敏感、脆弱,更需要教师的细心呵护。课堂上要进行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教师首先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的心灵,用个人高尚的人格魅力与合乎人性的平等师生关系去打动学生。在此前提下,学生才会在健康、自由、愉陕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自觉学习。  相似文献   

8.
我们常常讲教师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这些固然重要,其实学生更加珍重的,是教师对自己的信任;而最不堪忍受的,除了教师伤害自己的自尊心、侵犯自己的人格以外,便是教师的偏见、不信任。持偏见、不信任,既是不尊重事实的表现,也是不尊重人的表现。那些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态度的学生,一旦得不到教师信任甚至受到歧视,便会极度逆反或自暴自弃,这样,再多的教育都难以奏效。故教师“相信学生”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当堂罚站”导致小学生自杀:师生信任危机不容忽视2001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在福建省海龙市…  相似文献   

9.
老师的爱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感染力,只有热爱学生的老师,才能受到学生的尊敬,在教育过程中才能真正发挥“师长”的表率作用。实践证明,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开启学生心扉的一把非常有效的“金钥匙”,换言之,热爱学生是一个教师必备的素质,是师德的首要要求。那么,老师应该怎样去热爱学生呢首要的是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人格不可侮辱,自尊心不可伤害。学生与老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能因为师生之间存在年龄和知识的差距,教育和被教育的地位不同产生不尊重学生的情况。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仅是师德师风问题,而且还是遵守法…  相似文献   

10.
要教育和转化后进生,教师必须从尊重其自尊心入手,使他们从自卑中解脱出来,增强上进的信心和决心。反之,如果讽刺、歧视甚至体罚他们,很容易使其自尊心受到伤害,造成学生的对立情绪,甚至产生“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的逆反心理,使教学难于进行,产生教育的负效应。尊重后进生的自尊心,教师首先要理解、信任、关心他们,坚持“扬长避短”。看到他们有长处和优点就及时表扬鼓励,并给予真诚的关怀和帮助,以触动他们的心灵,达到思想感情的交流。因为人的感情总是双向流动的,教师向学生倾注友爱之情,信任、爱护、尊重他们,学生就…  相似文献   

11.
名刊精要     
教育的前提是尊重教育的前提是尊重。人皆有自尊心,皆有人格尊严,处在成长期的学生的自尊心更是敏感与脆弱,更需要老师的细心呵护。在此前提下,学生才会在一种健康、自由、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自觉学习。在屈打厉喝中“成材”,即使不是“畸形”,也会使学生的心灵多了弯曲,其日后的人生又该走过多少弯路才能得以“矫正”! 摘自《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12.
教育家卢梭说过:“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一个真正的好老师。”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对学生的信任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相信学生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相信学生有自我发展的潜能,避免猜疑学生,因为.信任学生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而爱和理解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是良好师生感情的基础,也是和谐师生关系建就的前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总结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英语学习中最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一、付出爱心,达成师生间的信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可见师爱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应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应该说,在学生成功时一个赞许的目光,失败时一个鼓励的眼神,有难题时及时指导,有困惑时悉心开导……教师的举手投足都能表达对学生的爱。这种爱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彼此间的隔膜,有利于师生交流的进行。二、把握课…  相似文献   

14.
一、注重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效应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说明阅读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作为“主导”者,教师首先应做到爱学生.鼓励、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如在进行阅读教学提问时.面对迟疑不决或紧张拘束的学生,教师一个赞许的微笑。一抹鼓励的眼光,一句贴心的话语。都能使答题者树立信心,增强勇气,有的学生还会因此产生心灵颤动,记忆终生。  相似文献   

15.
一、发扬教学民主,维护人格尊严。发扬教学民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创造出自由宽松的气氛。在学生表现出“越轨”、“极端”倾向时,如果常常得到斥责、讥讽,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民主素质的萌芽就会在这种没有民主的教育中被扼杀。好奇、好动、好问是学生的天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还应重视教材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以教学内容丰富的人文内涵去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以教师的教学智慧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强的良好品质。  相似文献   

16.
秦义坚 《文教资料》2010,(13):152-154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就有不同的教育效果,高中学生自尊心较强,判断能力也比较强.如果教育他们只采用简单粗暴或是夸夸其谈的教育方法,不仅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引发师生间的冲突或是让学生鄙视教师。本文认为,对高中学生的教育应该“人性化”.只有人性化的教育才会有效果。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教师 ,要达到更好地教育学生的目的 ,就必须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师尊重信任学生 ,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 ,心灵上是相通的 ,自己的存在对别人、对集体是有意义的 ,进而对自己充满信心和希望。这样 ,学生就会逐渐懂得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不息 ,从而产生向上的内驱力。教师尊重和信任学生 ,可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老师是一位可亲可敬可以接近和信赖的大朋友 ,这样教师的要求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容易被学生接受 ,才能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尊重学生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学生都有较强的上进心和自尊心 ,发掘他们…  相似文献   

18.
对话式教学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基础上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合作方式,是中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交往的主要形式,不能将对话式教学简单地理解为“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问,教师答”的谈话法。在对话式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心灵与心灵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师生之间心灵互融程度将直接影响对话式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教育孩子最基本的前提是尊重他的自尊心,简单粗暴的说教只能摧残孩子稚嫩的心灵。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如何用最好的方式唤醒学生的觉悟。学困生由于学习上的失误而引起自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地装装糊涂,就能呵护他那脆弱的情感,给他注入发奋学习的“强心剂”,增强战胜困难与挫折的信心,使他在数学的学习上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渐渐“脱困”。  相似文献   

20.
创新教育就是充分发掘学生创造潜能,这种“发掘”是教师正确引导和学生主观努力的完善结合。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由此,教师如不能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增加施教的难度。只有构建民主、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创造火花。所以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发展创新教育的根本保证,教师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