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论文课题为《小学"导师关爱制"的实践研究》,本论文的内容主要分两大部分:一是从课题的提出和理论基础出发,重点讨论了开展小学"导师关爱制"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提出自己对"导师制"研究的看法和观点。二是对"导师关爱制"的特点和特色做了总结和剖析总结,提炼出"小学导师关爱制"的独特的运作机制,凸显"小学导师关爱制"的独有优势,并对"导师关爱制"的借鉴意义和前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学校教师对待"差生"关爱或关爱不当的现象,提出了要正确认识"差生",并注意爱的艺术,即注意关爱的方式方法,从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葛巧娣 《文教资料》2009,(4):132-134
为了培养幼儿的关爱情感,本文提出应以"趣"入手,激发幼儿关注自然,点燃关爱的火花.在游戏、故事中感受"关爱"的情感;在节日、公益活动和随即教育中,以实际行动"助"他人为乐,体验关爱的愉悦;通过家园共育,形成教育合力,在生活点滴中学会关爱周围最亲近的人,最后提高其体谅、安慰、关心、谦让、分享、帮助、奉献等社会行为水平.  相似文献   

4.
叶烨 《科教导刊》2020,(3):1-2,15
高校"双关爱"机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举措.建立健全责任明确、措施有效、制度完善、保障有力的关爱机制,对关爱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和统一部署,实施关爱教师工程和关爱学生工程,形成关爱的合力."双关爱"最终目的是为了育人服务,"双关爱"的效果取决于全体关爱者致力于关爱的责任意识和行动自觉.严管理与"双关爱"相辅相成,共同助推师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活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追求对个人而言的幸福最大化,这不是财富最大化能够替代的。高校教师的"幸福指数"不能直接用他们的收入来准确衡量。本文从自然生命关爱、学术生命关爱、精神生命关爱三个方面讨论高校教师生命关爱的缺失,并从这三个方面分别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城市化及社会转型进程中产生的、当前政府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特殊社会问题之一.从目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现状评切入,通过对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对象"失公",关爱与服务主体"失真",关爱与服务行为"失范"现状的深入剖析,阐明了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体系的初步构想:一是优化社会环境,形成关爱与服务社会共识;二是创新主体模式,构建关爱与服务网络;三是创新工作机制,形成高效、协调、统一的运行机制."关爱与服务体系"的内核是以政府为主体,通过法律机制、经济机制、行政协调机制引导和促进妇联、共青团、媒体、志愿者、社区、家庭、学校等社会力量,长期、稳定、有效地参与到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服务中来,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学业成绩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7.
在这个世界上,谁得到的关爱最多? 谁的衣服脏了有人洗?肚子饿了有人送上香喷喷的饭菜?生病了有人嘘寒问暖?外出活动 有人接送?…… 对,答案就是一我们自己. 孩子是天使,是宝贝,是成年人精心呵护的对象.从出生那天起,我们就收获了无数的关爱.有人收获就有人付出,所以"关爱"其实是一个双向的行为一你收获别人的关爱,你也对别人付出关爱.因为这份温暖,关爱成为小学阶段的"必写作文母题"之一,也成为"造假"的"重灾区"——为了达到催人泪下的效果,有的同学不惜编造雨夜送医、上山采药等情节,甚至不惜让亲友"牺牲".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分析福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呈现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提出"关注福建农村留守儿童,构建全方位教育服务关爱体系"的意见和建议,其内涵是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条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构建关爱服务体系机制,全方位、多角度找准问题、找到解决办法,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作。  相似文献   

9.
徐璐 《考试周刊》2014,(61):186-186
<正>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孔子的"仁爱",到墨子的"谦爱",都说明了关爱教育的重要性。我园一直努力创建德育特色园,致力于对幼儿进行关爱教育,对如何科学、恰当地在关爱教育中对幼儿进行多元评价开展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健全关爱教育中多元评价机制,不仅能全面客观地对幼儿的关爱行为进行观察与评价,更是幼儿关爱意识建立、关爱情感培养、关爱行为形成的重要环节。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和促进关爱教育的有效开展,让幼儿  相似文献   

10.
重点解读《卡罗纳》(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节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日记体儿童小说《爱的教育》,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关爱之情。本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是"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没有提出语言训练目标。但是,这篇课文的教学是不是仅止于"感受真情"、"体会关爱"呢?回答自然是否定的。语文课毕竟不是思品课,情感态度价值观虽然是语文课程目  相似文献   

11.
关爱教育的教学实施模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关爱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 ,人性关怀反映了德育人本化的趋势 ,关怀取向是对公正取向的合理补充。关爱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 ,以情感体验与关爱实践为基本特征。关爱教育模式是以体验式学习建构的道德互动性结构化整体 ,包括情境体验、价值辨析、活动践行三种基本课型。关爱教育的实施需采取渗透性策略、生态性策略、仪式化策略与随机性策略。  相似文献   

12.
爱智统一的教育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往的不对等,促生了干预。干预的关怀性和策略性促成了教育。干预、关怀、策略,共同构成了教育性的内涵。教育性在人思维中转换和升华而成教育精神。具体地说,关怀性的升华是爱,策略性的升华是智,教育精神的内涵就是爱智统一。把爱智统一的教育精神转变成为可操作的形式,就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四个教育原则:以学生为目的,以人道为师道,讲究策略,统一心力。在这些教育原则支配下所开发的教育操作思路,就是爱智统一的教育方法。教育者是对教育有良好理解和操作的人。  相似文献   

13.
对未成年人进行孝德教育,必须继承与弘扬传统孝德的精华,其主要内容包括:孝养教育,孝敬教育,感恩教育等。加强未成年人的孝德教育,父母必须树立现代孝德教育观念;培养未成年人的孝德情感;为孩子树立孝敬父母的榜样;为孩子提供孝德实践机会,强化孝德体验。  相似文献   

14.
当代文学作品中表现两性关系的层出迭现,不同的作家、不同的认识所表现的两性伦理观亦不尽相同。20世纪80年代末,王安忆以她的性爱主题系列作品“三恋”对两性伦理进行了深入探究,集中透视了在纯粹的情与欲的纠葛中的男人与女人,以女性的立场和眼光,对两性和谐进行了伦理关怀。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不少小说中的性爱描写呈现人文精神与审美价值的双重缺席的态势 ;文学既然是人学 ,就必然与性爱有缘 ,但人文关怀与价值追求应当成为内核 ,作家既要对性爱的存在根基发出本体论的追问 ,又要对性爱的价值与意义保持密切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贾宝玉与花袭人爱情举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贾宝玉为轴心的情恋姻缘关系中,小姐里宝玉爱的是黛玉,丫鬟里宝玉爱的却是袭人。宝玉对袭人的爱主要体现在:同袭人的关系格外亲密;能像关注黛玉那样关注袭人;在对待袭人与对待晴雯、宝钗、湘云态度异同的比较上宝玉更看重的是袭人。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情缘是一种理想的前世仙界情缘;宝玉和袭人之间的情缘是一种温暖的今生世俗情缘。  相似文献   

17.
博爱与爱情或性爱是弗洛姆最为关注的两种爱的形式。他认为,如果没有博爱的德行,你自己对爱的期待也不可能得到满足,从而把能力、人格和德行作为真爱的基础。弗洛姆关于爱不等于性的观点及反对有性元爱的爱情观,对我们今天也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时代的发展要求师范院校的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体现时代性、创新性,应与时俱进,做新型的有爱心的班主任.班主任应该用爱呼唤,启迪学生;用爱评价,赏识学生;用爱浇灌,呵护学生,从而建设一个文明、卫生、安全、和谐的先进班集体.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article we develop the idea that there exists a unique educational love and that it moreover can be identified as essential to education. First, developing Arendt's claim that education is about the existing generation introducing newcomers to the world, we argue that the object‐side of educational love is not the student, but first and foremost the thing that is studied in the classroom. Educational love is love for the world, not for a person. It expresses itself in the act of affirming that a particular thing is interesting: a part of the world that is worth the effort of being studied together with the new generation. Second, we follow Badiou's account of love as the labour of fidelity to the event, in order to render teaching in terms of staying faithful to one's falling in love with a particular subject matter. Teaching is therefore a continuous attempt at making this event of falling in love present in the classroom. Thus, love for the thing materialises itself in an effort to make the thing endure and to show to the next generation that it is worth of care and attention. Finally, indicating the erotic and agapeic dimension of educational love we turn to Scheler and his position on love and hate as two distinct ways of relating with the world, which respectively come down to an opening and a narrowing‐down mode of world‐disclosure.  相似文献   

20.
明代末年士人尚情主要表现为:继承了明代中后期士人对情的高度肯定,却把情与淫严格区分开来,并将情爱作为极高的人生内容来对待,从而在婚爱生活中体现出爱情至上的风貌;在婚爱实践上,许多士人把自己的爱情投注于才艺双全的妓女,或与之结为伉俪。与士人尚情及其生活风貌相表里,明末部分女性也体现出一定的婚爱意识觉醒,具体到生活实际上,这一觉醒表现为突出的自我择偶意识和比较严格的婚配标准。士人尚情与女性婚爱意识觉醒被其时小说家所认可和接受,遂成为小说家审美意识的一个方面,并在其小说中给予表现。这组相互联系的文化和文学现象的形成对于婚姻文化、女性发展,以及对于传统中国封建婚姻制度和意识的反抗均具一定意义,同时也昭示了其时社会思潮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