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风》2017,(1)
本文依据2014年毕节CINRAD/CD雷达基数据资料和地面观测站雨量资料,利用分类型最优化法对数据拟合,进行雷达产品降水估测的研究,建立适合本区域的Z-I关系。最后对降水产品进行效果检验对比,并对误差原因进行多方面分析。结果表明,与默认的理论Z-I关系(Z=300×I1.4)对比,分类型优化的Z-I关系适用性较好、准确性也有一定的提高,能为本区域降水估测提供较可靠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江瑶  冯爽  付远 《科技通报》2022,(6):24-29
利用云降水显式预报系统(CPEFS)、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及探空反演资料等观测资料,采用水汽特征分析,对浙江夏季1次降水过程的增雨潜力进行研究。其中模式预报的降水落区和云带产品与实况的降水分布、云系特征及移动方向基本一致。利用该时段模式预报产品,结合平行时间的观测资料,对强降水云团和人工增雨作业目标云团的结构及物理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实况强降水落区与具有较高的冰相和液相物质的云团相对应;在实况弱降水区域,可以通过水汽条件、上升气流、冰晶及云水混合比等气象指标判别出该区域因缺乏冰晶而导致的低降水效率;作业目标云系的发展增强与增雨作业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且在作业后1小时内增雨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RA5(0.25°×0.25°)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CMA模式资料等,对2021年6月29日和8月23日海东地区两次区域性冰雹天气进行对比分析,从假相当位温、对流参数、雷达回波和CMA-3KM模式预报对比等方面进行剖析,得出两次区域性冰雹天气的异同点,从预报角度分析两次过程中CMA-3KM模式预报的组合反射率与实况的差别,为今后提高类似冰雹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预警的及时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文章为实现雷达资料在短时预报业务中的应用,采用分类型最优化处理方法研究了多普勒天气雷达-自动雨量计联合定量估测降水。利用锡林浩特地区2019年—2021年的天气雷达基数据及对应区域的雨量站降水资料,对锡林浩特地区不同类型降水过程进行了降水估测,并对天气雷达定量估测降水对锡林浩特地区洪涝灾害预警能力的提高,及其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5.
陈晔峰  杨明  赵放  陈晴  高祝宇  肖云  张晓冬 《科技通报》2019,35(1):49-53,59
为了扩大浙江区域降水观测范围至海上区域,以浙江省研发的雷达定量估测降水(ZJ-QPE)为海上区域产品,以基于自动气象站观测的逐10分钟小时降水量作为地面观测产品,采用了克里金(Kriging)插值方法对二者进行融合试验,生成了浙江区域10分钟、0.01°×0.01°分辨率的高分辨率降水量融合产品。本文分别从产品误差的时空分布特征的融合效果以及对强降水过程监测能力等方面,对比评估了融合降水的产品质量。结果表明,该方案在陆地区域(存在站点)的地区能较好地保留地面观测信息,在海洋区域(雷达格点)则保留雷达反演的降水信息,最终形成了一套覆盖浙江及周边区域的高时空分辨率的降水格点场。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FNL1°×1°资料和常规高空观测资料对呼和浩特市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和另一次降雪天气过程分别进行了诊断分析,并通过对两次降水过程的V-3θ图特征的诊断分析,得到呼和浩特市不同降水相态时的大气能量结构的对比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暴雨天气中的超低温层高度较低,表明冷空气的势力较强,而暖层云的存在则表示在暴雨天气过程中,大气对流活动较为活跃,能量结构相较以层状云为主的降雪天气过程更为不稳定。  相似文献   

7.
应用常规天气图和喀什CINRAD/CC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对2017年克州境内典型区域性强降水分析。得出本次降水是以区域混合型降水为主,伴随有局地强对流降水天气过程。反射率因子很好反映出影响降水涡旋云系及外围云系上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发生、发展、消亡过程。径向速度反映出涡旋云系上更小尺度系统存在,垂直风廓线较好反映各层气流和风向风速变化。利用实时卫星云图及雷达资料,不仅可观测大范围云系分布,而且可观测中小尺度对流云团发生、发展和消散演变全过程。卫星云图云顶亮温变化与强降水有很好对应,雷达产品有助分析强降水落区,特别是速度图中逆风区相对于较强降水有1~2h提前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取2017年汛期呼和浩特市出现的一次暴雨过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雷达资料,重点分析中尺度对流特征,结果表明:充沛的水汽及持续的水汽输送及辐合是此过程形成的必要条件,深厚的高湿环境有助于提高降水效率和增大雨强,抽吸效应产生的上升运动是强对流天气爆发的成因。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拉萨贡嘎机场日常观测资料、自动观测资料、有关风切变的话音方式航空器空中报告及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等,对2014年9月30日发生的一次风切变过程从天气形势、要素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当日的天气形势为此次风切变的发生提供了有力条件;风切变发生前后3min内,风速变化明显,说明此次风切变主要是由风速差异引起的;雷达VWP资料出现明显的风向切变时,应加强对风切变的关注;预报业务中通过分析本场常规观测资料、雷达VWP资料及本场自动观测资料中风向风速变化预测风切变发生的可能,对今后做好风切变的预报预警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通过常规观测资料及雷达回波分析,对张家界2010年7月8日到9日20:00产生的2次持续暴雨过程进行分析,较强的上升运动与降水之间产生了极好的关系,上升垂直速度柱强中心形成越高的向上伸展度,越能够产生大的中心强度,也就导致大规模的降雨量。本文主要分析了天气形势分析,大气环流形势特点,动力与热力及雷达回波分析,暴雨防治与减灾。  相似文献   

11.
受高空冷涡和低层暖湿气流共同影响,2017年7月5日~6日呼和浩特地区出现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本文利用micaps资料、卫星图像资料、新一代降水雷达观测资料等,对本次中南部偏大的暴雨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得出:中低层的水汽充足,同时有西南急流不断输送补充水汽,850hPa的切变线影响呼和浩特地区,动力辐合与水汽同时配合,使6日08时前后降水持续偏大。地面场上存在气旋,有明显辐合,呼和浩特南部存在明显的地面辐合线,有利于降水的辐合加强,致使呼和浩特地区中南部降水偏大。  相似文献   

12.
姚静  周丹丹 《科技风》2014,(18):182-182
根据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逐日降水资料,通过分析把2011年9月黄河流域秋汛期渭河降水分为3次主要的强降水过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这三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中高纬度的冷槽低涡与低纬度热带系统以及副高的相互配合是造成渭河强降水的主要原因;来自海上的水汽强输送区与雨带的配置关系极为密切;平均垂直速度场可以大致判断降水强度和落区;中低层辐合及上升运动为降水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SI指数在反映秋雨中指示意义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科技风》2021,(8)
通过统计学、天气学分析等方法,利用2011—2018年8年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新疆克拉玛依市夏半年6.1毫米(中雨)以上降水过程进行分析,得到中亚槽Ⅰ型、中亚槽Ⅱ型、北支槽型、横槽型等降水形势下的高低空环流特征和水汽热力条件。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回波反演、自动站降水量等资料,选取发生在鄂东北地区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总结预报暴雨天气的中尺度因子。从而为预报区域性强降水,确定降水落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10月和2018年9月登陆我国华南沿海的2次台风在浙江省产生的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1622号台风“海马”暴雨属于台风本体环流降雨,1822号台风“山竹”暴雨属于台风远距离暴雨。(2)前者水汽主要来自南海,沿台风低压环流及副高边缘的偏南风急流向暴雨区输送,后者水汽主要来自东海和西太平洋,沿副高西南侧的东南气流向暴雨区输送,前者急流强度和水汽通量均强于后者。(3)前者过程后期才有干冷空气从底层侵入,强度较弱,暴雨中尺度系统特征不明显,降水对流性较弱,后者整个过程都有干冷空气侵入,前期来源于对流层低层,后期来源于对流层高层,冷空气的侵入激发了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降水对流性较强。(4)2次过程的动力学特征也有所不同,前者正涡度中心发展高度比后者低,但强度偏强,后者辐合辐散发展高度比前者深厚,但强度偏弱。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2005、2006年6~9月西宁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数据资料和雷达周围11个气象站自动雨量资料,通过概率配对方法建立了反射率因子Z和雨强I之间的关系,并对2007年6月14~15日发生在青海省东北部的一次区域性降水过程进行了试报,结果表明:距雷达80km范嗣以内预报准确率较高,为短时降水定量预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运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天气图资料,对2007年4月2日出现一次锋面降雨过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在锋面降水过程中的图像特征。发现在不同的时段,垂直风廓线(VWP)产品和径向速度PPI图像都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特征,并得出结论认为:多普勒雷达的强度、垂直风廓线、径向速度等产品,对于判定强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和消亡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针对2020年8月28日~29日青海省东北部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常规观测站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雷达资料、模式预报资料等分析造成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成因,结果表明:(1)此次降水过程范围广、强度强,暴雨降水落区集中,降水对流性质明显;(2)高低层配置有利于产生大到暴雨天气,500 hPa短波槽、700 hPa低涡、200 hPa高空急流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低层偏东南气流输送水汽,中层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孟加拉湾水汽,西南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于青海省东北部造成此次大到暴雨天气;(3)中小尺度地面辐合线持续东移,为降水提供了触发机制;(4)降水大值区位于山谷之中,地形辐合对降水增幅作用明显。分析结果对今后预报类似大降水天气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河套地区一次西太副高外围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8月17~18日内蒙古河套地区出现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天气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退和高空长波槽东移过程中触发的。长时间的水汽供应为暴雨天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强烈的上升运动为大暴雨天气提供了天气尺度的动力条件;由于强降水的拖曳作用,上升运动随降水的开始而减弱。本次降水具有中β尺度特征;中尺度云团西侧不断有对流云团合并补充加剧了中尺度云团在河套地区停留的时间,形成列车效应。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图及NCEP2.5°×2.5°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8月2日-3日通辽市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稳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副热带高压西侧偏南风急流激发的中尺度对流系统以及冷空气与热带低压共同作用是造成大暴雨的原因;异常充沛的水汽条件是大暴雨产生的关键因素;高低空急流耦合使得上升运动增强,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地面辐合线是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触发机制;卫星云图上,不断有降水云团经过通辽市西南部,产生"列车效应",造成该地区的强降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