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120例眩晕症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肝阳上亢型,痰浊中阻型、气血亏虚型、瘀阻脑络型、肾阴不足型、肾阳不足型诊治。结果痊愈率为72%,总有效率为93%。各型痊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辨证正确,各型均可收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学周刊C版》2017,(16):94-95
目的:观察针药联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的效果。方法:选择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针灸治疗,两组治疗1个月后观察其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7.1%)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80.0%)(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15.82±12.09)分和(24.34±11.85)分,都明显低于治疗前的(37.16±12.55)分和(37.56±12.79)分(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联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能够促进恢复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提高总体疗效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不同证型眼外肌麻痹的疗效。方法:应用眼肌直刺、眼周及全身辨证取穴配合常规药物共治疗眼外肌麻痹60例。结果:显效27例,有效2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8.3%,各证型之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治疗不同证型眼外肌麻痹疗效好,疗程短,见效快,疗效与中医分型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当归四逆汤治疗慢性荨麻疹血虚寒凝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医辨证为慢性荨麻疹血虚寒凝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采用当归四逆汤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口服西替利嗪片治疗.2组均以7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当归四逆汤治疗慢性荨麻疹血虚寒凝型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与胰岛素抵抗有关的三个基因的多态性GPR10(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10)(-62 G/A)、FOXC2(Forkhead box C2)(-512 C/T)、PGC1(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coactivator-1)(Thr394Thr)与2型糖尿病相关性.方法:利用等位基因专一性PCR的方法,对来自上海地区的正常人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基因分型,并通过X2比较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人群中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GPR10基因-62G/A多态性基因型频率在糖尿病人群和正常人群中的分布分别为:糖尿病人AA 14、AG 39、GG 34;正常人AA 2、AG 44、GG 42,具有显著性差异,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为:糖尿病人A 67 G107、正常人A48、G 128,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GPR10基因-62G/A多态性可能与2型糖尿病相关,但该结果仍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6.
基于药物基因组学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使用3种干粉吸入剂(DPI)的疗效。收集莆田地区汉族COPD患者COPD评估测试评分(CAT)及肺功能数据,从ADRB2基因多态性比较3者的疗效差异。结果:共104例患者;AA型35例,使用噻托溴胺(TIO)改善明显(P<0.05);GG型24例,TIO的CAT变化小于布地奈德福莫特罗(BUD/FM),FEV1%改善较差(P<0.05),FEV1/FVC则无显著差异(P>0.05);GA型45例,3者无显著差异(P>0.05)。根据结果推荐COPD患者:AA型选用TIO,GG型选用BUD/FM,GA型3种DPI均可选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汉族人群APOA5基因rs147142271位点遗传多态性与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关系。方法采用SNa Pshot技术分析85例HTG患者和110例正常对照rs147142271位点遗传多态性。结果 HTG患者和正常对照rs147142271位点多态以基因型GG为主,两组内的甘油三酯均值不存在差异,GG基因型为2.125±1.42mmol/L,TG基因型为3.17±0.000mmol/L,TT基因型为2.27±0.000mmol/L,最高为TG基因型,两组间不同基因型个体的甘油三酯水平在男女性别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677),不同性别不同基因型个体间的甘油三酯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1)。结论 rs147142271位点各基因型可能与汉族人群高甘油三脂血症不相关,且在男女性别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PBL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探索更为理想的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方法:随机抽取我校中医学专业学生60名,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30名,采用PBL教学法进行《中医内科学》教学;对照组30名,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法进行《中医内科学》教学,两组学生均安排统一的授课老师、统一的学时数。以两组的期末考核成绩评分、教学效果调查问卷记分及满意度调查结果为指标,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试验组的期末考核成绩评分、教学效果调查问卷记分及满意度调查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教学法相比,PBL教学法能明显提高医学生对中医内科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和临床思维能力以及中医涵养的形成,促进学生解决复杂多变的中医内科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教学法在高职高专中医学临床课程实践教学中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2010级中医学专业66名学生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实验组采用标准化病人教学.理论及实践教学结束后,随机对两组学生进行临床技能考核,比较两组学生临床能力得分.结果:实验组学生在问诊、体格检查、以及对四诊资料的采集、归纳整理的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辨证论治的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用标准化病人开展中医学临床课程实践教学能显著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探讨细胞凋亡促进基因bax在尿路上皮癌中染色的表达及意义以及与p53蛋白表达的相互关系。方法:对65例尿路上皮癌石蜡标本进行免疫组化。结果:bax蛋白阳性率为50.77%,且与肿瘤病理分级有关,其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高分化癌及浅表性癌。分级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期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53蛋白阳性率为46.15%,与bax相反,在低分化及浸润性癌组织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及浅表性癌(P<0.05)。结论:作为细胞凋亡促进基因bax丢失与p53基因突变一样与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检测bax与D53基因蛋白可进一步了解尿路上皮癌生物学信息,也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接血型常规检验法检测了380名(男166人,女214人)河北籍汉族大学生的ABO血型。用X~2方法对男女及河北地区与兰州、湖北地区血型分布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并根据Hardyweiberg定律计算了IA、IB、i的基因频率,结果表明:河北地区汉族人群血型分布B>A>O>AB,男女间无显著差异;河北地区分别与兰州、湖北地区相比,河北地区与湖北地区在B型和O型血的分布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河北地区汉族人群IA、IB、i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2251,0.2722,0.5027.这些结果为河北地区群体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参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中药、西药、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卵障碍之不孕症,观察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95例排卵障碍之患者,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各30例,中西组35例。按中医辩证将不孕症排卵障碍患者分为肾阴、肾阳虚两型,采用以补肾为主的中药周期疗法。经后健脾补肾,经间期温阳通络,经前期益气养血,行经期活血通络,结合女性生理卵泡发育成熟、排卵、黄体生成、黄体萎缩四个不同阶段给以促卵泡汤、排卵汤、促黄体汤、活血调经汤。在治疗上,对于偏肾阳虚者,以滋肝肾为主,适当佐以温阳药;偏肾阳虚者,以温肾补阳为主,适当加以滋阴药,在补肾的同时兼顾肝脾和气血,气虚者加健脾益气之药,血虚者加补血养肝之药,使肾阴阳达到相对平衡。西药:据不同病因或疾病应用促排卵药,同时改变宫颈粘液,补充黄体功能,应用微生素之类与组织液疗法。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西药组或中药组疗效明显好。中西医结合组排卵率85.08%,西药组60.08%(P<0.05),有显著性差异,中药组53.33%(P<0.01)有高度显著性差异。中西医结合组妊娠率52.12%,西药组26.67%,(P<0.05)有显著性差异,中药组16.67%(P<0.01)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平均妊娠效应周期为2.88周期,最长为6个周期。通过B超动态监测卵泡发育情况,未出现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和未破裂卵泡黄素化(LUF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淮猪新品系与杜洛克猪杂交的生产性能,并分析IGF-1基因对猪生长性状的遗传效应。方法:通过ACEMA-64自动饲喂系统测定杜洛克猪、淮猪新品系、杜洛克猪×淮猪新品系的生长性状。另外,用PCR-RFLP方法对测定猪的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杜洛克猪、淮猪新品系×杜洛克猪的平均日增重和达100kg校正日龄都显著优于淮猪新品系(P0.05);淮猪新品系×杜洛克猪的饲料转化率显著低于淮猪新品系(P0.05),但也显著高于杜洛克猪(P0.05)。IGF-1基因PCR产物经Hha I酶切,杜洛克猪仅检测到BB型;淮猪新品系检测到AB和BB型;杜洛克猪×淮猪新品系检测到AA、AB和BB型。关联分析表明,三种基因型个体的平均日增重、饲料转化率和达100kg校正日龄存在差别,但是差异都不显著(P0.05)。其中,淮猪新品系BB型个体的生长性状有优于AB型的趋势,杜洛克猪×淮猪新品系BB型个体有优于AB和AA型的趋势。结论:淮猪新品系与杜洛克猪杂交效果较好,但IGF基因作为改善猪生长性状的分子标记仍需进一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14.
以MHCⅡ类基因第二外显子(MHC classⅡexon 2)为分子标记,用限制性酶切多态性和直接测序的方法对分布于内蒙古地区的8个布氏田鼠种群共460个个体进行种群遗传结构的分析.结果显示,酶切共检测到6个等位基因,13个酶切多态性位点,卡方检验显示,各种群在6个酶切多态性位点上基因型频率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序列分析显示,在长度261 bp的核苷酸序列中,有57个变异位点,定义21种单倍型,其中有1个单倍型为不同区域种群所共享,其余20个单倍型均为各区域种群所特有.7个地理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较高,1个地理种群较低.谱系分析显示,8个布氏田鼠地理种群分为3个进化分支,分别与采集的地理种群相吻合:同一地理种群内单倍型之间遗传差异小,而不同地理来源的单倍型之间存在较大区别.Mentel检测表明,布氏田鼠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呈现正相关.AMOVA分析结果同样表明地理种群之间存在差异:各区域类群间变异组分占总变异比率的60.48%,区域内种群间变异组分占总变异比率的7.78%,种群内个体间变异组分占总变异比率的28.14%;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分析显示,布氏田鼠种群出现一定程度的分化,但正镶白旗种群与其他种群之间遗传分化显著.布氏田鼠的这种遗传结构特点可能是该物种稳定的地下生活环境和有限的迁移造成的,且浑善达克沙漠形成布氏田鼠分化最强烈的隔离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通过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外源性环境因素暴露、COMT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的关系,为乳腺癌的病因学研究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1:1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自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止,收集唐山市各大医院就诊的120例新发且经病理学确诊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同时选取与病例同期住院非肿瘤、非生殖内分泌系统疾病的120例女性患者为对照,年龄相差在5岁以内,根据统一的调查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用盐析法提取研究对象全血中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各研究对象的COMT基因多态性,所有资料用Excel建库,数据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计算相对危险度(OR)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居住地环境污染(OR=13.17,95%CI:2.73~63.56),被动吸烟≥10年(OR=17.80,95%CI:4.04~78.47),农药使用≥10年(OR=5.66,95%CI:1.24~25.94)为乳腺癌危险因素.地震后一年内很少闻到农药气味(OR=0.10,95%CI:0.03~0.35),烹调时使用排油烟设备(OR=0.16,95%CI:0.03~0.88)为保护因素;病例与对照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8,P<0.05),基因型位点至少携带一个突变等位基因(杂合型GA和突变纯合型AA)的为易感基因型,野生纯合型GG为参照基因型,结果提示病例与对照野生型杂合子基因型分布和突变型纯合子分布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1.79,95%CI:0.57~5.56;OR=1.15,95%CI:0.35~3.85),即携带杂合型和突变纯合型者患乳腺癌的风险分别为野生纯合型的1.79和1.15倍.结论:居住地环境污染、被动吸烟≥10年、农药使用≥10年为乳腺癌危险因素.地震后接触有机氯农药少,烹调时使用排油设备为保护因素;携带COMTAA突变基因型的患者患乳腺癌的风险性增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通过序列地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前后血浆 BNP浓度,探讨了直接和延迟PCI对AMI患者心功能转归的影响.方法:顺序选入2005-12-2006-11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45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入院即时、术后7d和30d时的血浆脑利钠肽(BNP)浓度.结果:直接PCI组和延迟PCI组血浆BNP浓度在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CI术后7d、30d的血浆BNP浓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5),术后30d下降更为显著(P<0.01);两组间比较PCI术后7d(183.4±56.2pg/mL vs 243.7±85.2pg/mL P<0.05)和30d(108.3±36.7pg/mL vs 139.4±76.8pg/mL 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前者均低于后者.结论:AMI患者接受PCI治疗后,血浆BNP浓度逐渐下降,直接PCI较延迟PCI治疗血浆BNP浓度下降显著,直接PCI治疗对住院期间AMI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优于延迟PCI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解活化的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的脱颗粒情况,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的形态变化、颗粒情况及脱颗粒类型,借此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找到一种预防鼻息肉的好方法.方法:鼻息肉组10例,鼻息肉组织来自2001年我科住院做鼻内窥镜手术的多发性鼻息肉病人,男6例,女4例.正常对照组5例,选取同期因鼻外伤住院病人,男4例,女1例.所有组织均在鼻内窥镜下采取,病变组取息肉组织,对照组取下鼻甲组织,标本迅速放入10%甲醛液及4%戊二醛液固定,分别供光镜及电镜检查备检,HE染色及常规电镜制片.结果:光镜下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主要位于黏膜下,小血管周围;正常对照组炎细胞较少,统计学分析鼻息肉组嗜酸性粒细胞数目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肥大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正常对照组多为正常肥大细胞,大小基本一致,胞浆内多为高电子密度颗粒,表面可见微绒毛,无空泡形成;鼻息肉组:绝大多数为脱颗粒肥大细胞,表现为颗粒变大、电子密度减低、颗粒间相互融合、颗粒与胞膜融合、空泡形成.另外在息肉组织内可见浆细胞存在,有一较大的核,核内异染色质呈斑块状,分布在核周围,胞浆内充满膨大的粗面内质网,说明蛋白合成旺盛.结论:经研究我们发现鼻息肉组织中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其中以嗜酸性粒细胞最多,而且大部分是活化状态,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脱颗粒后释放炎性介质、细胞毒性蛋白及细胞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引起上皮脱落、组织水肿、血管增生,最终导致鼻息肉的发生和发展,鼻腔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以抑制炎性细胞的聚集和活化,减轻组织中的炎性反应,从而达到控制鼻息肉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