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我国第一起有影响的“新闻官司”“《二十年疯女之谜》诽谤案”至今已逾十年。其后,包括1988年和1993年两次所谓“‘新闻官司’高潮”在内,全国“新闻官司”案件已逾千件。十年前,“新闻官司”给新闻界带来的强烈震荡至今记忆犹新,今天人们则反映平静,心态基本适应。这样我们就可以对“新闻官司”对新闻活动究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作些简单的回顾。“新闻官司”:向阶级斗争工具告别曾经有人认为,“新闻官司”对新闻活动、特别是舆论监督起了阻碍作用。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事实表明,“新闻官司”影响的主导面是积极的、正面的。越来越…  相似文献   

2.
走出“笔墨官司”困扰的管见刘建华当前与新闻报道有关的名誉权官司,仍然不断发生,有的地方还有上升的趋势。在民事案件中尤以状告记者和发表文章的新闻单位居多数。一旦打起新闻官司来,总编也坐立不安,输赢、经济损失暂且不谈,更主要的是请律师、派车、取证、复印材...  相似文献   

3.
在现有的“新闻官司”中,新闻机构和记者都是当被告。那么,新闻机构和记者当原告的“官司”有没有呢?从道理上说,应该是有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这叫做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新闻工作要对社会承担许多义务,不得侵害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等只是其中的一项,我们说的“新闻官  相似文献   

4.
舆论监督是党和政府赋予各级新闻单位的一项重要职能。新闻载体正确开展好舆论监督也是贯彻党的新闻方针、当好党和人民喉舌、增强自身威信的重要途径。然而,开展舆论监督就容易产生新闻官司,如何在切实履行舆论监督职能的同时又能尽量避免新闻官司的出现,成为当前摆在各级新闻单位面前的一道严肃课题。1983年,上海《民主与法制》杂志第1期发表《二十年“疯女”之谜})的文章,导致了一场长达数年的诉讼。据说,这是建国以来的首起新闻官司。此后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与“经商热”、“集邮热”等同步,出现了“新闻官司热”.先后有200…  相似文献   

5.
上海的《新闻记者》杂志也辟有“新闻与法律”专栏,报道了不少“新闻官司”。可是不久前,它却因为报道“新闻官司”而遇上了“新闻官司”,当了一回被告。这是一起“案中案”和“连环案”。《新闻记者》报道了一起顾某诉解放日报等侵害名誉权的“新闻官司”。这起官司是,解放日报报道了一起“一女二夫”的违法婚外婚事件,由三起诉讼案组成,当事人之一  相似文献   

6.
以报道“新闻官司”作为一项经常性内容的本刊,最近也遇到了一次“新闻官司”的困扰。3月27日下午,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经过公开审理,当庭判决驳回原告顾建隆要求被告《新闻记者》杂志社及其特约记者沈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的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150元由原告负担。  相似文献   

7.
越来越多的名人官司新闻上版面,这使我想起了“官司新闻”这个名词.请看:电影演员达式常为告别人“诽谤罪”的官司,杨在葆为自己肖像权的官司,歌唱演员沈小岑为离婚案的官司,滑稽演员杨华生的住宅调换的官司,徐良、游本昌、陈佩斯为“名誉权”的官司,以及最近劳模杨怀远与作家张士敏的一场官司,都十分引人注目。是也乎?非也乎?看法庭最后裁决。这就是近几年来在大讲学习法制、维护法制、运用法制的热潮中,在报纸上新出现的一种新闻品种,暂名之为“官司新闻”。上法庭、打官司每天都会发生很多宗,但不是每宗都能构成新闻。这里说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新闻官司彼伏此起,“告记者热”不断升温,弄得一些记者和作为新闻单位法人代表的社长、总编们不得不将大量精力耗在难休难止的新闻诉讼之中,结果是,吃了官司赔了钱不说,还影响了正常的新闻报道。有的官司即使打赢了,那旷日持久的诉讼过程也折腾得你先脱一层皮。新闻界为此叫苦不迭,一些有识之士对此深感忧虑。如何摆脱新闻官司的困扰,已成为当前新闻界必须正视的一个严肃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闻官司浅探中国新闻学院郑保卫近年来,新闻官司越打越“火”,一些记者、编辑一次次被迫站到了被告席上。新闻界对此有所焦虑,社会上也有议论。到底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怎样正确对待新闻诉讼?新闻工作者用什么办法摆脱新闻官司的困扰,已成为摆在新闻界面前的一个严肃...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新闻官司彼伏此起,“告记者热”不断升温,弄得一些记者和作为新闻单位法人代表的社长、总编们不得不将大量精力耗在难休难止的新闻诉讼之中,结果是,吃了官司赔了钱不说,还影响了正常的新闻报道。有的官司即使打赢了,那旷日持久的诉讼过程也折腾得你先脱一层皮。新闻界为此叫苦不迭,一些有识之士对此深感忧虑。如何摆脱新闻官司的困扰,已成为当前新闻界必须正视的一个严肃问题。要摆脱新闻官司的困扰,涉及方方面面诸多因素,需要司法机关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作为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自身来说,学会自己保护自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从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闻官司看,一般都是由于  相似文献   

11.
越来越多的名人官司新闻上版面,这使我想起了“官司新闻”这个名词。请看几年来达式常为别人诽谤的官司;杨在葆为自己肖像权的官司;歌唱演员沈小岑为离婚的官司;滑稽演员杨华生的住宅调换的官司;徐良、游本昌、陈佩斯的“名誉权”的官司;以至最近劳模杨怀远与作家张士敏的一场官司等等,都十分引人注目。是也乎?非也乎?请看法庭最后裁决!这就是近几年来在学习法制、维护法制、运用法制的热潮中,在报纸上新崛起的一个新闻品种。它的外延比法制新闻小,以对簿公堂、打官司为其特征,故暂名为“官司新闻”,我想是不足为怪的。上法庭、打官司每天都会发生很多宗,不是每宗都能构成新闻。这里的官司新闻,是以名人打官司或重要人物的官司为本。从西方新闻价值说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社会上发生的新闻侵权纠纷明显增多,诉诸于法律的“新闻官司”也不断出现。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党报,成为被告的也不鲜见。而不少“新闻官司”的审理结果,大都以新闻单位和记者败诉而告终。 “新闻官司”的出现和增多,在社会上激起多层面的反应。它不仅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和思考,也给法律工作者提出了很多法律问题,在新闻界引起很大震动。虽然大多数新闻工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能以正常的心态对待这一社会现象,但确有不少新闻工作者,不愿接受这个现实,对此感到困惑、茫然和苦恼,心理压力很大,有的认为批评报道难以把握,弄不好就会“吃官司”,有畏难情绪;有的认为新闻素材是被采访单位或个人提供的,出了问题不该找新闻单位麻烦;还有的由于受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影响,认为当被告丢人,上法庭没“面子”,因而即使有理也愿意私了或非诉和解,不愿与人对簿公堂,还有的由于对有关法律不熟悉,对正常的诉讼程序不了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百姓眼中,新闻记者历来是令人羡慕的。然而,当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启动了市场经济的巨轮,结束了新中国无新闻官司的历史,告记者、告新闻单位的新闻官司连续不断。就连创办68年从未遇到过“官司”的《参考消息》也被推上了被告席。对于迎面而来的新闻官司“狂潮”。一向被喻为“社会感应神经”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4.
刘熙 《新闻知识》2002,(1):34-36
近年来,现代社会的新闻媒体在从事新闻报道中,努力运用舆论监督的重要功能,在促进我国民主法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在舆论监督过程中经常引发出许多的新闻官司,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被报道对象以侵权为由推上被告席的事件亦屡见不鲜。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作到既顺利实施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同时又能有效地预防新闻官司的发生呢?笔者从事法制新闻工作二十余年,下面结合自身经历,就新闻官司的成因及预防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达到“防患于未然”之目的。一、新闻的虚假性与新闻官司“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  相似文献   

15.
开展舆论监督,针砭社会时弊,维护民主法制,这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新闻工作的职责,又是党和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一些新闻工作在行使这项神圣的权利时,有的竞吃上了新闻官司,甚至还以败诉告终。如今,新闻官司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舆论监督如何避免新闻官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舆论监督,针砭社会时弊,维护民主法制,这 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又是党和法 律赋予他们的权利。近年来,随着“中国质量万里行”活 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以及其他一些媒体的报道, 舆论监督更加普及和深入人心。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 的原因,一些新闻工作者在行使这项神圣的权利时,有 的竟吃上了新闻官司,有的还以败诉告终。如今,新闻 官司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因舆论监督而导致的新闻官司增多,从某种意义 上来说并不是坏事,它体现了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但 是却给新闻界带来了很大压力。过多的新闻官司,…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涉及新闻侵权方面的官司日渐增多,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全国法院受理的名誉权案件中,因为报刊章引起的新闻诉讼案件占20%以上,这些新闻官司,从法律的角度看,其新闻报道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如何在新闻与新闻侵权之间构筑一道“防火墙”,预防新闻报道“走火伤人”。成了我们广大新闻工作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新闻工作者需要熟悉《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魏永征本栏责任编辑万木近年来,“新闻官司”有上升趋势。这表明在新闻工作中如何增强法制意识,避免各种新闻差错和新闻损害,以预防新闻纠纷的发生,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笔者阅读近年有些“新闻官司”案...  相似文献   

19.
有心则灵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借用这句古话,联想自己新闻工作实践,使我感悟到一点:人不在精,有心则灵。 新闻业务工作千头万绪,概括起来主要是两项:写什么和怎么写。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做一个新闻战线上的“巧妇”,不但要学会做“饭”──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而且首先要会找“米”──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人们不难发现,身处同样一个环境,有的能找到很多“米”,有的就找不到“米”;有的把“米”当作砂子抛弃了,有的把砂子当作“米”拣来了。这些,大都与新闻敏感有关。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20.
徐再杰 《新闻知识》2002,(10):29-29
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官司呈上升趋势。新闻官司多,一方面反映了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提高,知道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另一方面则表明部分新闻从业人员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法制观念淡薄,采写的新闻确有主观或客观上的侵权行为。当然,还有相当数量的新闻官司是因为批评报道引起的。记高举正义之剑,曝光邪恶丑陋,戳到了某些人甚至是“贵人”的痛处,被曝光自然要千方百计找新闻单位的麻烦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