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传统的小学教学中,教师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新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课标、教材、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因此,只有缩小传统与新课程改革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必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以适应新的教学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新理念下数学教学语言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数学课程理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里强调了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数学教学应该以发展为核心,学生要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发生巨大的变化,数字化的社会呼唤与时俱进的数学教育。现代的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交流,学生的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和创新思考等,以此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己的数学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课堂教学应从"师生互动"的人人交往,过渡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相互作用的多元交往,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用电脑把数形有效结合起来,用电脑中的动画效果来设计数学教学,有利于教师讲清复杂的数形关系和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学习,从而使得数学课堂高效化,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也能充分焕发出生命力风采.本人在多年数学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5.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接受与反馈、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创设思维的情境,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使"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就必须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奇思异想,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性这个目标,在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与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引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建构知识体系,诱发学生的动态生成,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  相似文献   

7.
学习不是单向传输的过程,而是双向的交流学习.良好的师生互动,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发现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互动式教学时,应调动学生互动积极性,注重日常生活的关联性,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采用丰富多元的教学方法,在练习中突破创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堂学习.  相似文献   

8.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直有相对应的教学方法被创造出来,同时也借鉴国外的教育方法两者相结合,互动教学法就是其中应用较广的。从字面的意思上来理解就是使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沟通。将互动教学模式和数学课堂学习是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使教学目标达到教与学的互动,师生之间相互沟通,从而促进共同发展的要求,不仅能够使数学课堂生动化,不那么枯燥,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  相似文献   

9.
郑培云 《辽宁教育》2007,(11):39-40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兴趣的培养以及思想品德的培养,等等。而新课程改革关键就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值得我们老师不断探讨。  相似文献   

10.
钱卫云 《成才之路》2010,(7):I0014-I0014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所面对的难题。挖掘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主动获取新知识、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是我们教学的目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力图促使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学生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的培养.展现出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的教学过程。教师如何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自身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行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学习作用?现就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环境、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和反思等互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使数学教学真正成为一个师生互动、相互促进、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下面本人结合自己多年来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2.
王芳芳 《甘肃教育》2014,(16):87-87
正教育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新标准对数学教学过程进行了这样的表述:数学教学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标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形成一个良好个性品质的过程。下面,笔者就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谈谈自己的认识。一、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多种元素的有机结合体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小学数学课程是数学的启蒙课程,在教学中运用互动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互动教学过程,改变了传统静态教学模式,给学生营造了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也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14.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转变思想观念,领会课改真正内涵.数学教学活动要做的:(1)更新教学环节的设计,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2)提供互动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3)兼顾各层次学生的学习,体现全班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5.
数学学习是师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和交流,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给学生留下了什么呢?  相似文献   

16.
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广泛的交流活动,使学生与外界信息接触,在碰撞、排斥、融化、吸收、沟通中不断地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一、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学生和教师进行正常交流活动的前提是必须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营造师生之间平等、民主、融洽、和谐、互动、共同成长的氛围。这样的师生交流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平等的、精神上的沟通、碰撞的过程。有效的师生交流要创设适当的情境,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  相似文献   

17.
数学学习是师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呢?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8.
开放性教学给数学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与魅力.所谓开放性教学是指在升级的课堂目标和开放的教学环境下,借用现实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开放的课堂教学组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模仿和记忆,数学教学应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数学开放性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师生间的有效互动,重视培养学习兴趣,最终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认为教学必须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培养和提高,这也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20.
<正>一、背景分析众所周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互动在于解决问题,而数学问题是沟通师生互动的载体。这里的问题,就学生的学习内容而言就是学习材料,即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掌握新知、更好地提高数学思维、更好地完善自我价值观而选择与创设的数学学习材料,包括数学课堂提问、数学活动、数学例题和试题。要使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