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红字》中,作者霍桑大量使用《圣经》中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和真实故事情节来阐释自己所向往的宗教思想和价值观念。《红字》和《圣经》的完美契合,造就了一部杰出的清教主义小说。  相似文献   

2.
侯秋芳 《考试周刊》2009,(34):37-38
霍桑的代表作《红字》在我国长期被解读为对清教伦理的控诉和鞭挞。本文作者认为这种单一化的论断有失偏颇。出身于清教世家的霍桑深受超验主义的影响,他的宗教观是矛盾而复杂的。他一方面对清教的严酷极端予以批评和揭露.同时又对清教禁欲和赎罪的教义予以认同。本文作者通过对《红字》中男女主人公漫长的赎罪及抗争生涯的剖析揭示了霍桑矛盾和彷徨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3.
《红字》再现了以海丝特为代表的在清教社会里崇尚女权主义、追求浪漫爱情的妇女的一生。她们虽然坚强、勇敢、勤劳、善良,并具有崇高的自我献身精神,但最终却都落得悲惨的结局。这深刻地揭示了清教社会的严酷,女性生存的艰辛;揭示了清教意识的强大和女性地位的卑微。  相似文献   

4.
《圣经》是清教思想的根源和基础,霍桑把《圣经》中的人物移植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之中来表达个人的宗教观。他充分利用作家想象的自由,把生活中的男男女女置于神秘的宗教背景之中,赋予他们象征的含义,解释人类心灵的秘密,从而获得一种美学上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以往研究认为《美国悲剧》中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20世纪以来美国社会消费主义的盛行和传统清教主义的式微.这种基于消费主义和清教主义二元对立的研究模式有较大局限.清教主义作为美国主流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和日益兴起的消费主义共同构成了20世纪美国社会观念的“灵”和“肉”,控制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可以从虚拟身份、虚设标准和虚伪制度三个角度解析《美国悲剧》所表现的清教主义和消费主义相互纠结下的社会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6.
唐鹏 《考试周刊》2013,(34):20-21
美国著名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是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红字》充满了阴郁和神秘的色彩,所有的人物像是鲜亮的照片放在了满是尘埃的玻璃下,明明是清楚的,却笼罩着如雾气般沉重的基调,只有那个鲜红耀眼的A字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成为照片的核心。整个小说展现了一种英国清教的宗教色彩,且以大量的人物心理活动贯穿始终,使不复杂的结构因为心理活动的描写变得丰富起来,象征主义让整个小说变得鲜活有意境。文章就《红字》中的象征意义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7.
李丽  张淑玲  孟倩 《现代语文》2007,(11):75-76
《红字》是霍桑最杰出的代表作,它以生动的创作题材和独特的艺术手法代表了霍桑创作的最高成就,最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思想观、宗教观以及他对清教主义所统治的社会的看法。本文通过对《红字》中的原型进行分析来探讨霍桑的宗教困惑及其复杂而矛盾的宗教情绪。  相似文献   

8.
霍桑对于清教思想的"原罪意识"、"救赎"等观点既有认同,也对清教思想中的弊端加以批判。霍桑深刻地揭露了神权政治和清教的残酷和虚伪,进而关注人物的精神出路。因此,在《红字》中,霍桑高扬尊重人性、尊重人的尊严的人文主义旗帜。基于此,探讨《红字》中主要人物形象所蕴含的人文主义内涵,以期通过分析主要人物身上体现的人性与神性的对垒,帮助读者深刻地体会小说充满着的张力与浓郁的悲剧气息。  相似文献   

9.
司君 《海外英语》2012,(1):215-216
威廉.福克纳的长篇小说《八月之光》主要展现了清教主义和种族主义对人性的毒害和摧残。作家在作品中巧妙运用象征手法来深化主题。一系列意象揭示了南方加尔文主义和清教主义下的种族主义对人从肉体到精神的双重毒害,予读者无限的联想。通过分析《八月之光》中一系列意象——黑屋子、行进与逃离、大火等,探讨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揭示其蕴涵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0.
在《悲悼三部曲》中,坟墓意向和海岛意象是对清教文化和异教文化的讽喻,是奥尼尔对于美国文化的清教主义的深刻批判。  相似文献   

11.
弥漫着《圣经》气息的《简·爱》在文本及作者的宗教意识方面饱受争议。以叙事结构角度解读《简·爱》,指出简与罗切斯特的爱情经历了“失乐园”到“复乐园”的演变,是对《圣经》结构的完整模仿;但是伊甸园场景、简的出走和回归却又颠覆了《圣经》的原型意象,折射出文本和小说作者矛盾的宗教观。矛盾的原因在于文本中蕴涵了浓厚的女性意识及个体本位主义价值观,这种女性意识与“神学”密切相连,进而造成了文本复杂的圣经情结。《简·爱》是“女性主义神学”的艺术化展现。  相似文献   

12.
美国文学肇始于以《圣经》为思想和创意渊源的清教文学,爱德华·泰勒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代表之一,他承担着诗人和神学家的双重使命。由分析这位"诗人神学家"的代表作《有感于滔滔雨势》入手,揭示其精巧的艺术构思和玄学派诗的渊源与特征,进而从人性、诗性与神性这三者之间的存在与相互关系,探讨泰勒诗歌深邃的神学思想与文化意义。泰勒式的诗歌是诗歌存在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3.
《失乐园》深深植根于《圣经》的《创世记》。一方面,受传统和等级思想所限,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塑造的夏娃有着魔鬼般的形象;另一方面,夏娃能与亚当平等交流沟通,向上帝忏悔并勇于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4.
从叙述学的角度出发,撒旦的“人物视角”可以用来分析和考察《失乐园》中上帝的形象。对上帝的“能”,撒旦经历了一个从藐视到抵触到最终承认的过程;而对于上帝的“善”,撒旦对圣父的善痛快承认,但他拒绝承认和接受圣子之善。撒旦所感知的上帝形象与史诗中旁观叙述者所感知的上帝形象大为不同,这种不同正是《失乐园》中叙述艺术精妙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弥尔顿是17世纪英国最伟大的革命诗人之一。他的著作中最出名的就是无韵体史诗《失乐园》。本文通过分析作者所处的个人和社会环境对这部作品的巨大影响来说明作品中体现的作者的人生观,政治观和宗教观等。清教徒的出身使得弥尔顿写作时取材于圣经,创造了全新的上帝和撒旦以及众天使的形象;良好的教育背景使他信奉真理自由而质疑权威,并化身撒旦鼓励亚当夏娃求知,反抗上帝的权威;对资产阶级的支持又驱使他将撒旦塑造成一个推翻上帝这个“暴君”的领袖。  相似文献   

16.
《失乐园》与《西游记》都是大家十分熟悉的文学名著,虽然产生的时间与国度不同,但是由于作者都想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主人公的特征展现出自身内心的反叛意识,所以让这两位不同的主人公显示出了相似的一幕。文章着重指出了这两位主人公反叛权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基督教和"《圣经》韩译"分别在内容和语言层面对韩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圣经》的思想内容迅速融入韩国人的精神世界,并在"新小说"中体现出来。"《圣经》韩译"促使韩国逐渐形成本民族自身的语言文字体系,并促进了以"言文一致"为目标的"国语国文运动"顺利地开展。而在中国,基督教同样经历了传播和"汉译"的过程,却难以获得知识分子和大众的心理认同,这与中韩两国不同的宗教信仰基础、儒学影响程度及心理接受机制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圣经》中的"乐园"神话是西方文学的一个宝藏,它蕴涵有丰富的人生寓意,是文学家创作出传世佳作的温床,由"乐园"神话构筑了一个个文学原型。这一切在基督教文化中又被以原罪与救赎、迷惘与净朗、善与恶等思想形式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9.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失乐园》曾引起许多读者的关注,但一般都仅仅把它看作是叙述一个“婚外情”的故事。笔者认为《失乐园》还可以看作是一个象征符号,它揭示了现代人性的残缺,是对现代社会和人性的批判,同时又是对完满人性的祈祷和召唤。  相似文献   

20.
赵妮莎 《海外英语》2012,(1):274-276,281
The Holy Bible,as one of major sources of Western Culture,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hristian culture and Christian thoughts.Because language is a carrier of culture,the English study will be water without a source and a tree without roots if we ignore The Holy Bible which is the core of Christianity.To study English demands not only grammar and vocabulary,but also the culture behind the language.A brief analysis of connotative meanings of color terms,which are influenced by The Holy Bible and applied in literatures,will be given,in order to offer some help to English learners to know the connotations of color terms better,to understand literatures more profoundly and to have a general feeling about the impact which The Holy Bible has on langu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