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乾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记者,也是一位著名的京派作家。根植在萧乾身上的文学素质自然而然地影响着他的新闻写作。他在恪守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下,熟练地运用文学技巧,写出可以和现实主义小说相媲美的报道,也因此,他写的新闻特写引入入胜,文采斐然,可读性很强。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记者、作家萧乾百岁诞辰.我回想起了他。大师风采令人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武汉黄鹤楼重建落成。武汉邀请全国一些学者、专家、书画家来黄鹤楼举行笔会。世界著名的老记者、卓有成就的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作为贵宾应邀前来参与笔会。我是湖北的记者,时任六届全国人民代表,也应邀敬陪末座。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心仪已久的他。  相似文献   

3.
方勤 《新闻大学》2002,(2):66-70
在新文学运动中,一些优秀的报纸副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公报》的《文艺》副刊从创刊起,直至抗战开始培植了一批青年作家,发表了不少作家的处女作、成名作,①成为20世纪30年代北方乃至全国颇具影响的文艺阵地。30年代《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盛况与它的灵魂人物——从1935年至1939年历任津、沪、港版《文艺》主编萧乾的功劳是密不可分的。萧乾是作家,是记者,同时也是个副刊编辑,关于他的副刊编辑思想在新闻史学界很少有人涉猎。本文打算在这方面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4.
赵洪星 《青年记者》2017,(14):116-117
萧乾是我国著名记者、作家和翻译家.尽管有着多重身份,但记者一职对他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1933年,萧乾从辅仁大学英文系转到燕京大学新闻系,选择了“跑江湖的旅行记者”事业.1935年7月毕业以后,萧乾即受沈从文、杨振声的推荐进入《大公报》,这是萧乾“一生工作最久的地方”①.作为一名编辑,他相继负责了天津及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编辑工作.然而,萧乾更希望通过在《大公报》的工作扩展自己的视野,因此他迫切地希望外出采访.在这一过程中,萧乾的新闻作品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和特色.  相似文献   

5.
刘加媚 《出版广角》2005,(10):50-51
他是中国现当代优秀的小说家、散文家、杰出的记者和出色的翻译家,在他七十年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许多令人神往的文学作品,他的一生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萧乾的一生著作甚丰,留下了大量的回忆录、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和译作,包括长篇小说《梦之谷》、自传体  相似文献   

6.
伍美珍是我所熟悉的最具有读者号召力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近几年她为小学生写作了一系列优秀的儿童小说,不但获得了儿童文学圈内人士的认可,而且深深走进儿童读者的心灵,在许多中小学校教师和家长心目中,她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  相似文献   

7.
本书作者是美国萨克拉门托加州大学中文教授,汉学家。本书是他第一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著,1986年由香港道封山基督教中心出版。这部著作以研究基督教对中国现代作家的影响以及带有宗教色彩的小说为主要内容,涉及了许多常为研究者忽略的中国的宗教题材小说,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引起人们兴趣的是,该书运用独特别致的分析方法——荣格心理学与基督教相结合——对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郁达夫、许地山、冰心、萧乾等中国现代作家的宗  相似文献   

8.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没有人能忽视萧乾在文学和新闻上的成就。因为记者式的观察、敏感和亲身体验,使他写的小说和散文,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由于深厚的文学功底,他写的新闻作品,则更具叙述性、哲理性和艺术性。 萧乾3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然后从文学走向新闻,受聘于《大公报》,在那里开始他的记者生涯。“二战”期间,他在欧洲7年,经历了伦敦轰炸、诺曼底登陆、挺进莱茵河、纽伦堡审判等传奇般的历史时刻。作为这场大战的战地记者,他凭借自己敏锐而细腻的眼光为读者奉献了一篇篇独特的、富有戏剧性的新闻特写。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记者,我对社会新闻很敏感;作为作家,我对人的命运更加关注。非常遗憾的是,新闻的要求是赶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并进行报道,我的职业习惯就是抢时间将新闻写出来。而我从事文学创作已经超过20年了,在对事件本身的深入了解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要对人物命运进行剖析,分析他的性格形成,分析他的环境和成长史,分析所有与他有关的外部因素。两者的结合,使我力图在新闻事件中发现小说的题材和小说的“眼”,就像海明威、多斯·帕索期及卡波蒂一样。这样的机会终于来了。  相似文献   

10.
黄爱 《新闻三昧》2007,(6):55-56
四、用文学笔法写新闻特写萧乾一生中从事过多种文学尝试,小说、散文、翻译都很有成就。然而他在从事新闻工作的同时,撰写并出版了多部中文和英文小说。所以,根植在萧乾身上的文学素质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他的新闻写作,留下深深的文学印迹。从一开始,他就无意识地偏离了传统的客观性新  相似文献   

11.
萧乾先生是著名的记者、作家、翻译家,同时也是出色的编辑家,他早年进行过大量卓有成效的编辑工作,晚年对编辑出版工作仍十分关心,就在他辞世前不久还在医院抱病为原译林出版社社长李景端即将出版的书评随笔集《渡涛上的足迹》作序。这是萧乾先生生前最后写的一篇绝笔文章。  相似文献   

12.
反抗无趣:王小波的文学精神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波是当代中国文坛中极富个人风格的作家,追求有趣是他文学创作的一大特点,反抗无趣是追求有趣的一个方面。本文结合他的思想随笔与小说创作,从反抗无趣的角度去解读王小波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3.
安德烈·纪德是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作家,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留下的丰富而造诣极高的文学创作。由于纪  相似文献   

14.
斯蒂芬·金是美国最畅销的作家,美国最畅销的25本书中,他一人独占7本。创作恐怖小说使他由一个工资微薄的高中教师一跃成为全世界作家中首屈一指的亿万富翁。30年中,他写出40本小说和200个中短篇小说,发行3亿本,每部小说的发行量都在100万册以上。英国作家克莱夫·巴克说过,美国家庭都拥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就可能是斯蒂芬·金的小说。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大公报》(桂林版)高度重视国际通讯报道.该报在欧美和南洋等地分别派驻了萧乾、马廷栋、黎秀石、杨刚、朱启平、严仁颖、张鸿增、郭史翼、吕德润等一批优秀的记者,采写在当地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所见所闻.尤其是萧乾的英国通讯,在当时颇受读者欢迎,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萧乾小说创作只有五六年时间(1993——1938),文学翻译在他自己说业始终只是兼及的“副业”,新闻记者才是他一生主要的职业.在70岁上,他说:“我想起过去半辈子搞新闻工作,绝不悔恨,假如让我重新再活一遍,我还会选择这条道路,”  相似文献   

17.
刊林漫步     
萧乾谈培养名记者谈到培养名记者,作家萧乾说出了他从几十年记者生涯中悟出的道理; 一是通才与专才结合。萧乾说:做记者必须是通才,必须有丰富的知识。仅仅如此还只能做一般记者,要做名记者,通才之外要有所专,要既是通才又是专才。二是避免肤浅。  相似文献   

18.
权巍 《新闻知识》2007,(7):68-69
任何文学创作对作家来说都是一个宣泄激情的过程,这一点谁都不会否认,但要说到听众收听电台节目也会满含激情,恐怕有人要说我夸大其词。因为作家之于他的创作是主动者,他可以操纵整个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19.
斯蒂芬·金始终焦虑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蒂芬·金是美国最畅销的作家,美国最畅销的25本书中,他一人独占7本.创作恐怖小说使他由一个工资微薄的高中教师一跃成为全世界作家中首屈一指的亿万富翁.30年中,他写出40本小说和200个中短篇小说,发行3亿本,每部小说的发行量都在100万册以上.英国作家克莱夫·巴克说过,美国家庭都拥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就可能是斯蒂芬·金的小说.  相似文献   

20.
斯蒂芬·金是美国最畅销的作家,美国最畅销的25本书中,他一人独占7本.创作恐怖小说使他由一个工资微薄的高中教师一跃成为全世界作家中首屈一指的亿万富翁.30年中,他写出40本小说和200个中短篇小说,发行3亿本,每部小说的发行量都在100万册以上.英国作家克莱夫·巴克说过,美国家庭都拥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就可能是斯蒂芬·金的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