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红楼梦》中“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四句是作者曹雪芹放在小说前面对小说创作主旨的概括,它是从形而上的角度对生命及人生思考的结果,同时也是借空空道人的心理变化对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生命的心路变化历程作概括。曹雪芹想要表达的小说主旨既不是一般理解的“四大皆空”的虚无,也不是为谈情而“大旨谈情”,这些都只是表象。作者是以一个“翻过筋斗来的”一种人生大智慧来审视:世事无常,无常即苦,这就是佛学所讲的“空”,是对人生、生命的关照和生命意识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诞生于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之晚期,此期间佛教文化也已穿越了它的成熟期。佛教文化与汉文化长期交融、渗透和不断撞击的结果,一方面使中国一些文学常常笼罩着佛教思想的迷雾;另一方面,也无疑地开拓了中国文人的创作思维,从而造成了异常的艺术之灿烂。《红楼梦》可谓是其中之代表。但由于作者曹雪芹本人并非一个禅宗信徒,所以作品中虽同名为“色空”,究其实质,作品中所体现的与佛家真正意义上宣传的“色空”观又并非完全相同。本文所论述的正是《红楼梦》中“色空”观与佛教中“色空”观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林黛玉和香菱是《红楼梦》中两个不同的悲剧人物。她们的身分、地位、遭遇、追求不同,但最后都以悲剧命运结束,却是相同的。在高鹗的后四十回中,对林黛玉的刻画大致是按曹雪芹的原意来展开的,而对香菱的描写则没有完全按原作意图,续作在顾及原著脉络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动,但也有可取之处。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悲剧人物。宝黛爱情是《红楼梦》中的一条主线,《红楼梦》第五回:“〔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就暗示了宝黛爱情将是一场悲剧。在曹雪芹的前八十回中,仅仅反映了宝黛两人从小在一起,两小无猜,随着年龄的长大,宝黛之间的感情和心愿有所表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里收有灯谜二十七则。《红楼梦》借助灯谜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增添悲剧气氛。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摈弃了文人对于民间谜语的偏见,创作了有“江湖意”的字谜、物谜,显现出曹雪芹向民间谜语学习的诚挚态度。而《红楼梦》里的“竹夫人”、“风筝”等谜语却在民间流传。《红楼梦》中灯谜的出现既是清朝岁时习俗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同时也与清朝兴盛的谜语研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曹雪芹是天才的文学家,不是哲学家,也不是思想家。然而,他的《红楼梦》却包涵着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在前五回中表现得尤为显明。由于《红楼梦》本身是文学作品而非哲学著作,曹雪芹不可能正面展开系统的哲学论述,因而《红楼梦》哲学思想研究也就不同于一般的哲学研究,只能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和人物进行。本文即试图以“空、色、情”、“真与假”、  相似文献   

6.
从“童心”和“意淫”两个角度切入,分析了曹雪芹“人学”思想的基本表征及其在《红楼梦》中的体现。认为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倾注了对“人”的关注、爱意与温情,是“爱博而心劳”的人性悲剧。  相似文献   

7.
从“童心”和“意淫”两个角度切入,分析了曹雪芹“人学”思想的基本表征及其在《红楼梦》中的体现。认为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倾注了对“人”的关注、爱意与温情,是“爱博而心劳”的人性悲剧。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的尤二姐和尤三姐,是一对性格各异、相辅相成的姐妹组合。比较她们在个性品格、婚姻爱情和死亡向度等三个方面的异同,揭示“色”、“情”与“空”的荒诞,青春女子的生命悲歌,以及曹雪芹对她们“淫奔”的矛盾心态,具有深层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9.
秦可卿是一个诗化意象,似真若梦,又神又人又鬼,她生命存在的本体结构是一个多维立体符号:其本原秉“正邪两赋”之气,是作者对儒家善恶二元论的解构,回归生命存在的原生态。其生命存在,联结“空”、“色”,“情”三个不同的维度,各自独立,又三位一体。“色”界,是作者为凡间生命群体存在拍摄的全息图像;“情”界,寄予作者对青春女儿爱与美生命毁灭的悲剧体认;“空”界,是“色”界和“情”界的原点,“色”是“情”和“空”的转接点,“情”是“色”和“空”的焦点。三者共同完成了秦可卿美丑泯绝的生命存在.寓示曹雪芹对生命今世身,前世身和来世身的三重生命体认.是曹雪芹生命哲学的诗性书写。  相似文献   

10.
秦可卿是一个诗化意象,似真若梦,又神又人又鬼,她生命存在的本体结构是一个多维立体符号:其本原秉“正邪两赋”之气,是作者对儒家善恶二元论的解构,回归生命存在的原生态。其生命存在,联结“空”、“色”,“情”三个不同的维度,各自独立,又三位一体。“色”界,是作者为凡间生命群体存在拍摄的全息图像;“情”界,寄予作者对青春女儿爱与美生命毁灭的悲剧体认;“空”界,是“色”界和“情”界的原点,“色”是“情”和“空”的转接点,“情”是“色”和“空”的焦点。三者共同完成了秦可卿美丑泯绝的生命存在.寓示曹雪芹对生命今世身,前世身和来世身的三重生命体认.是曹雪芹生命哲学的诗性书写。  相似文献   

11.
“意境”与“诗味”理论在《红楼梦》中得到集中体现。曹雪芹采用立体的、多方位的艺术创造手法,建构出具有特殊蕴味的文学审美意境,这是它不同于传统旧小说和西方小说的重要艺术特征。《红楼梦》中的意境是系统性的,立体式又浑融一体,在艺术上营造出“丰实空灵”的意境,放射出悲剧性、哲理性、空灵性的艺术光彩。  相似文献   

12.
“金陵十二钗”是《红楼梦》中写到的十二个贵族女子的统称,她们是《红楼梦》中描写的重要人物的一部分。在曹雪芹笔下,金陵群钗几乎无一能逃脱红消香断、花落春残的结局,作把她们统统归入到“薄命司”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楼梦》堪称为一部以创造女子典型称的悲剧作品。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曹雪芹是形,贾宝玉是影,《红楼梦》是曹雪芹人生反思;曹雪芹是将贾宝玉当一块无用的顽石在批判。并从“愚顽器质”、“女人形貌”、“病态习性”三方面探讨贾宝玉的性格。最后强调宝黛相恋的结局不是一场爱情悲剧,只是林黛玉的命运悲剧。在爱情问题上,贾宝玉并非悲剧角色。  相似文献   

14.
高淮生的《红楼梦新论稿》带着“话题意识”去追索《红楼梦》中的“话题价值”,通过多视角、多层次的文本研究与综合研究,分析了古代著名思想家与文学家对于曹雪芹思想以及《红楼梦》的影响;揭示了《红楼梦》中“意淫”、“情痴”、“诗意”三大重要关目的文化意蕴和美学内涵,并对《红楼梦》的艺术创作和人物形象塑造进行了文化阐释,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以诗人的才情秉承传统文化的精华营造而成的心灵之诗。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作为中国晚期封建社会的生活悲剧的百科全书,它无处不是死亡。由于作者家族的悲剧和他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曹雪芹只能借助“死亡”对封建末世发出强烈的控拆。他将这种死亡意识投射于《红楼梦》中,创造了以死为开端、以死为结局的死亡叙事结构,借助作品人物的死亡强烈地控拆着封建社会的罪恶。  相似文献   

16.
谈张爱玲与《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雪芹写尽了物欲诱惑下的人性沉沦 ,张爱玲在解剖了经济文明下金钱对人性的戕害和扭曲的同时 ,则更多地融入了现代意识 ;《红楼梦》悲剧意识的深刻性在于展现了人性中情与理的冲突 ,张爱玲则既写了情在理的压抑下的跃动 ,又对情保持着超然冷峻的观照 ;曹雪芹的悲剧意识沉潜于闺阁琐事 ,凡俗人生 ,张爱玲既沿袭了曹雪芹选择闺阁琐事传达悲剧意识 ,并悟出了“生在这世上 ,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她观注和热爱一切的世俗 ,从中传达了她的苍凉无奈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红楼梦魇》作为自己的间接诉情文本。同时,《〈红楼梦魇〉自序》为审视张爱玲与《红楼梦》及作者的情感渊源,考察她与曹雪芹在精神特质、审美传达等方面的契合,深入研究张爱玲的创作意识和文本意义,提供新的考察视角。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为何“只存八十回”?对此一直是众说纷纭。我认为这是乾隆大兴“文字狱”的恶果之一。是乾隆的“文字狱”破坏了《红楼梦》的完整。但“砍掉”八十回之后的文字,最终还是曹雪芹本人做出的抉择。不过,曹雪芹不愧是文章高手,即使“砍掉”八十回之后的文字,八十回本的《红楼梦》仍不失为一部“完整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在《红楼梦》的众多书名中,《红楼梦》这个书名典雅含蓄、隽永深刻。其中蕴涵着“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十六字真言,内符作者主旨外契作品内容,最能代表曹雪芹的这部旷世奇作。  相似文献   

20.
在《红楼梦》广阔而宏达的叙事中,曹雪芹利用"神道设教"的民族叙事传统诗意地搭建了《红楼梦》的叙事架构,确立了多元的叙事权威,完成了人物设计和情节设计,传达了自己的生命感悟,使《红楼梦》成为抒情体小说经典。透过宗教叙事、诗性叙事,我们发现,曹雪芹关注的焦点是情性和生命。曹雪芹利用"神道设教"完成了小说的时间设置和空间设置,将所有人物聚集于大观园,将所有人物的生命律动聚焦于贾宝玉的诗意体验和悲剧感悟,通过"降凡"、"历劫"到"回归"这样一种心路历程,传达出作者对人性的掌控和对悲情的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