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唐代“和亲”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唐代289年间,周边民族曾多次向唐朝皇室求婚。据不完全统计,正式请求和亲的活动达40余次之多。对于这些请求,唐王朝采取了不同的态度,有些答应了,有些则予以拒绝。有唐一代,共确定用20位公主与10个不同的民族和亲。这些和亲大部分都实现了,但有几次出现了变故。最终有16位公主分别嫁给了7个少数民族。虽然实现和亲的情况比预期和亲的要少,但这在中国古代史上依然是空前绝后的盛事,其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2.
唐代书法艺术发展达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顶峰,各个阶层都对书法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唐代公主也表现出了较高的书法艺术方面的修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唐代女性地位的普遍提高,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实现;公主日常就很重视书法学习,加之社会上书法学习蔚然成风,皇室重视培养;公主身份尊贵,有较好的客观学习条件,所以唐代的很多公主都在书法艺术方面有杰出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约公元前105年,汉武帝为结交乌孙,封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为公主,和亲乌孙,共同对付匈奴。本文就细君公主的生平及此次和亲的类型、历史条件、历史作用和贡献展开论述,为颂扬"和亲乌孙第一人"细君公主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4.
唐代佛教的世俗化是唐代佛教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佛教世俗化对唐代女性婚姻家庭观的形成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是择偶打破世俗门第观念,相信婚姻缔结乃系缘分;二是违背封建家庭伦理,死后不与丈夫合葬;三是出家为尼,不忘家庭责任,且与本家保持密切联系;四是居家事父母,以持戒祈福为行孝方式等。这些影响既含有增强唐代女性自主独立意识的积极方面;同时也存在着以宿命论制约女性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能力的消极方面。  相似文献   

5.
根据典籍资料考证《霍小玉传》乃唐代纪实性文学作品。不仅李益、霍小玉、霍王、韦夏卿、延光公主等实有其人,李霍的婚姻爱情悲剧发生的时间与活动地点也确凿无误。这从史志记载可以清楚地看出  相似文献   

6.
《打金枝》的产生至成熟呈现出从正史到野史、戏曲的发展轨迹.剧中主要人物身份都与《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资料所录相符,而“打金枝”的经典情节则未见记载,《资治通鉴》只记载了郭暧与公主口头相争一事.《庆丰年》、《隋唐演义》、《满床笏》、《唐宫二十朝演义》、现代《打金枝》等文人创作先后增加了“拜寿”、“打金枝”、“连升三级”等具体情节,并提炼出了表现“郭氏一家富贵”和“唐代宫廷礼仪与民间礼仪的冲突”等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7.
考察唐代皇室婚姻就会发现,自高祖至宪宗200年中,存在大量不计行辈之婚姻。如高祖两女桂阳、安平公主分别嫁杨师道、杨思敬叔侄。中宗娶赵氏,而赵氏之母是高祖安乐公主,即中宗娶父之中表姊妹。玄宗娶杨氏,杨父乃玄宗祖母武则天的中表兄弟。玄宗女常芬公主嫁张去盈(《新唐书》作张去奢),去盈母窦氏即玄宗姨母,去盈本人于玄宗为内兄弟。玄宗女孙、肃宗女剡国公主又嫁玄宗窦姨之孙张清,即张清父去逸于剡国公主之祖玄宗为内兄弟。代宗之妹延光公主“女为皇太子妃”,该皇太子系后之顺宗,即顺宗娶父德宗之中表姊妹。  相似文献   

8.
《仪礼·士昏礼》所载婚礼仪式对我国传统婚姻习俗有着重大影响,它不仅影响了我国传统的婚姻习俗,而且也影响了我国的传统婚姻观念与妇女思想。在《仪礼·士昏礼》的文本中,婚姻是事关家族兴旺发达的大事,女性作为构建合两姓之好的使者,必须履行许多责任,她的身体必须被禁锢以确保不会给夫家带来乱族的灾难,她在归家以后必须做到妇顺以确保两姓之好的持续发展。虽然婚姻是通过男女两性的结合来完成的,但是婚礼仪式及其象征意义并没有体现出对男性的要求与规范,男性只是女性归家的媒介,维护婚姻稳定、家庭和谐的责任都落实在女性身上。  相似文献   

9.
德宏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在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德宏农民的婚姻及家庭生活状况究竟是怎么样的?德宏农村婚姻及家庭生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该如何解决?笔者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希望通过这些工作为德宏农村婚姻及家庭生活的改善和提高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  相似文献   

10.
唐代尊崇道教,道观林立,女冠成群。据《唐六典》卷4载,盛唐时天下有女道士观550所。新《唐书·百官志》又说:天下有女冠988人。可见唐代道观之盛和女冠之众。这些入道女子大多饱经世态炎凉,看破红尘,入观寻求归宿。其中有因家人坐罪而入观者,如越王贞玄孙李玄真,因祖上犯罪,父、祖皆亡,便入咸宜观修道。有因夫死不愿再嫁者,如骁将姚季立亡后,其妻服满,请度为女道士。有为人姬妾,备受冷遇,归于道观者,女道士鱼玄机即是其例。有宫人、妓女年老色衰,入观聊度残生者,如《唐语林》卷7云:长安政平坊安国观中,“女冠多上阳宫人”。还有贫家女无以为生,到此来混口饭吃的。总之多数女子入道为冠,皆因各种境遇所迫而致。唐代妃嫔、公主也纷纷自请出家入观。唐代公主凡212人,出家做女冠者竟达19人。如高宗女太平公主、睿宗女金仙公主等、玄宗女新昌公主等、代宗女毕阳公主、宪宗女永安公主、穆宗女安康公主等均曾入观为女冠。唐代公主为什么放着荣华富贵的日子不过,而要到道观里自讨苦吃?史书对此披露甚少,概略论之,大多以祈福禳灾等名目自请入道。至于更深层的原因则不便明言。  相似文献   

11.
唐代是道教史上的兴盛发展时期,也是道教从民间宗教跃升为国家宗教,并对唐代社会产生影响的重要时期。史籍道经中有关唐代国家行用道教投龙的记载,是道教仪式已上升为国家祭祀大典的有力说明。唐代帝王热衷于投龙是崇信道教所致,投龙仪式更反映出唐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崇道风尚。从道教经法制度的相关论述可以看出,投龙仪式具有宗教功能及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唐代所称之“礼”既指体现礼的基本精神和原则的“三礼”,又指唐代统治者根据政治需要与社会变迁因时变通制定的“新礼”。唐令的制定完全体现了中国传统礼的宗法等级原则和精神,唐令的许多规定直接来自于礼的内容,而这个“礼”,主要是指以“三礼”为代表的古礼。唐代“纳礼入令”不仅表现在唐令与礼(三礼)的内容的一致性上,而且也反映在唐令与礼的冲突问题上。唐代礼令关系的另一面,即唐礼与令的衔接关系。唐令与唐代礼典的这种衔接关系一方面取决于唐令的制度法性质,同时也是由唐代礼典的礼仪性质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挽歌是古代丧葬礼仪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哀挽文学的一种特定体裁。近年来刻有挽歌的墓志全部发现于唐五代的泽潞地区,这些挽歌材料表现了当时的人们为了获得来世的幸福和永生,融合儒、道、释等各种观念形成朴素的生死信仰。同时,这种情况也和唐宋变革视野下的唐代丧葬制度和礼仪习俗的变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唐代致仕制度日趋完善,官员致仕思想渐趋成熟。唐朝的大部分官员从国家利益和个人身体健康、伦理道德、礼法规范等方面,认为按规定致仕是十分合理的一种行为,因此到了70岁都会主动地递交申请致仕的报告。不少人一再上表,以表明自己的心迹。少数不肯致仕的官员,会受到舆论的严厉批评。大多数官员致仕后远离政事,回到老家静心养病,或者修池筑馆,游山玩水,生活在一种悠闲轻松的生活状态之中。这样的生活态度,是唐代官员对人生价值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高宗时期,由于许敬宗等人将《贞观礼》中的《国恤》篇削除,致使唐代帝王的丧葬礼没有具体的条文格式,但是现存杜佑《通典》却收录有颜真卿撰写的《大唐元陵仪注》佚文,对《大唐元陵仪注》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挽歌是国恤礼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属于治葬之礼的最后一个环节。收集、整理与研究唐代涉及帝王葬礼挽歌,可以发现挽歌不仅是葬礼的步骤之一,更成为带有强烈政治意向的符号。一方面,挽歌的撰写人通过撰写挽歌获得政治资源,为自身仕途做铺垫;另一方面,继任者通过举办前任的葬礼,采纳符合自身好恶的挽歌,来体现自己权力的合法性,也粉饰了权力交接时背后的斗争。同时挽歌的撰写人将自身的情感价值融入挽歌当中,虽然大多数挽歌属于程序化的褒扬,但也有隐晦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元祐立后由太皇太后高氏主导,她与宰执反复商榷皇后人选、斟酌勘婚之说,力求“要令天下无可指议”,最终决定立“门户静”的孟氏女为哲宗皇后。在高氏与宰执看来,“幽闲专静”的孟氏女可以协助皇帝“正家”“正国”,实现“朝廷安静”“增美国家之治理”。高氏与臣僚在制定立后仪制时表现出的观念差异,反映出朝廷内部对是否效法三代存在着难以弥合的分歧。  相似文献   

17.
大赦典礼上树金鸡是中古时代的礼制,唐宋时代金鸡已经成为大赦象征。金鸡赦礼约始于后凉吕光时期,系从五行思想中巽为鸡、巽,君子以申命行事的观念中演化而来,并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礼乐仪式,金鸡不仅有着礼仪功能,同时也蕴含着独特的政治、文化意义。南宋以后,金鸡作为辟邪之物继续存在,而金鸡放赦功能则逐渐消失,体现出中国古代礼制的一个特点,即三礼正典之外的礼制往往兴亡无定。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东北亚国家关系中 ,唐与新罗的友好关系堪称典范。唐中后期赴新罗使节的次数为 2 2次 ,公元 81 2年随崔廷赴新罗的副使为金沔而非金士信。这一时期出使新罗的费用问题 ,唐廷以私觌官方式筹备 ,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对赴新罗唐使节相关问题考辨 ,可使我们深刻认识宗藩框架下唐与新罗关系的真谛 ,推动中韩关系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9.
基于崇盛唐而薄中晚的唐诗观,高棅对元和诗人总的评价不高。然就各人各体而论,元和十大诗人之品级又颇有差异。其中柳宗元五言古诗最受重视,其次为刘禹锡、韩愈、张籍、王建的五七古和绝句;至于孟郊、白居易、贾岛、李贺、元稹诸人之作,则较难入其法眼。探源溯流,高棅此种态度及其选诗标准深受元人杨士弘《唐音》之影响,而南宋严羽及其《沧浪诗话》则是杨、高二人元和诗观乃至唐诗观的总源头。高棅在杨士弘之后,将严羽的相关诗论在《唐诗品汇》这一大型选本的选诗实践中予以进一步落实和张扬,遂对整个明代的诗学趋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